Title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 文章详细
少赚了13.61亿!光伏龙头们也扛不住了……
发布时间:2025-09-13

  2024年,在光伏产业链价格开始急转直下,甚至有部分龙头企业出现亏损时,光伏生产设备企业却风景这边独好,大部分企业业绩均保持高速增长。

  经维科网光伏统计,2024年上半年11家核心光伏生产设备上市企业在上半年实现营收388.78亿元,归母净利润57.97亿元。其中,捷佳伟创、晶盛机电、迈为股份、奥特维四大龙头累计营收及归母净利润就高达260.56亿元、45.52亿元。

  时间来到2025年上半年,光伏生产设备企业也扛不住了。

  经维科网光伏统计,2025年上半年,12家核心光伏生产设备上市企业在上半年实现营收348.14亿元,归母净利润44.36亿元。在新增一家上市企业拉普拉斯的情况下,营收和利润却分别同比下滑了10.45%和23.48%。

  整体来看,12家企业有7家企业营收下滑,8家企业归母净利润下滑,2家企业出现亏损,仅有捷佳伟创、拉普拉斯、帝尔激光、微导纳米四家企业实现了营收利润双增长,业绩下滑已成为普遍现象。

  

  图片来源:维科网光伏

  有人欢喜有人愁

  捷佳伟创表现亮眼,在高基数上还能保持高速增长,营收高达83.72亿元,同比增长26.41%;归母净利润18.3元,同比增长49.26%,已跟其他企业拉开明显差距。也是四大龙头中唯一保持营收利润增长的企业。

  晶盛机电业绩继续下滑,成为四大龙头中业绩降幅最大的企业;迈为股份业绩降幅并不算大,整体相对稳定;奥特维则在营收上被京山轻机反超,利润降幅也高达59.54%。

  拉普拉斯在上市后业绩增速明显放缓,其中第二季度实现营收16.11亿元,同比增长8.98%;归母净利润1.45亿元,同比下降18.06%。

  金辰股份营收有所增长,但是利润继续下滑,也是盈利企业中利润最低的企业。其在第二季度的利润相比第一季度继续减少,按此趋势很有可能会在第四季度出现亏损。

  连城数控营收利润均大幅下滑。营收已被帝尔激光反超,利润则是上市以来新低。好在经营活动净现金流为1.42亿元,同比增长137.47%。

  帝尔激光和微导纳米表现亮眼,整体营收规模不高,但是非常稳健,而且净利润率较高。其中,帝尔激光的净利润率高达27.92%,微导纳米净利润增速则是同比增长了348.95%,是12家企业中利润增速最高的企业。

  高测股份和罗博特科是唯二亏损的企业。其中,高测股份在2024年就已出现亏损,罗博特科则是在2025年才出现亏损,好消息是两者亏损都在收窄,有望在下半年扭亏为盈。

  业绩分化

  经历过“大水漫灌”的扩产后,光伏生产设备企业的业绩已经出现分化。

  电池设备企业依然强势。捷佳伟创、拉普拉斯、帝尔激光、微导纳米均为电池设备企业。

  目前,晶科能源、天合光能、晶澳科技、通威股份均发布了效率可达24.8%的高效TOPCon组件,目前晶科能源已经开始量产,预计其他企业也在筹备推进量产;

  隆基绿能的HPBC 2.0电池正在稳定爬坡,预计到2025年末,HPBC 2.0电池产能占比将超过60%,爱旭股份也在稳步提高产能,还有一些巨头企业也在加入BC电池阵营;

  异质结电池扩产相对缓慢,但总体需求依然在增长,除东方日升和华晟新能源两大巨头外,阿特斯也在半年报中披露,预计会在下半年推出高效异质结组件。

  其他环节的生产设备企业,受到冲击较大。例如专注于上游硅棒、硅片切割设备的晶盛机电、高测股份等;专注于光伏组件设备的京山轻机、金辰股份等。

  向半导体出发

  当然,光伏生产设备企业面对困境,肯定不会“躺平”,而是逆流而上,主要是向半导体领域拓展。

  其中,晶盛机电和微导纳米已经走在前列。

  晶盛机电在半年报中表示:“截至2025年6月30日,公司未完成集成电路及化合物半导体装备合同超37亿元(含税)。”

  2025年上半年,微导纳米半导体设备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由2023年度的7.27%提升至18.45%,同时在半年报中表示:“2025年上半年公司半导体业务增长强劲,新增半导体设备订单超去年全年水平。截至2025年6月30日,半导体领域在手订单达23.28亿元,较年初增长54.72%。”

  罗博特科则是在2022年就开始筹划并购重组德国光模块封测设备领先企业ficonTEC,历时近3年终于将ficonTEC“收入囊中”,上半年虽然出现亏损,但其在半年报中表示:“截至本报告披露日,尚未确认收入的在手订单金额约8.84亿元,主要为光电子及半导体行业业务订单。”

  其他企业在半年报中,或多或少也提到了向半导体领域拓展,但在业绩和订单上,还没有取得重要进展。

  值得一提的是,近日京山轻机宣布其全资子公司惠州市三协精密有限公司于9月9日与锂电某龙头企业客户的全资子公司签署日常采购订单协议,订单总金额约10.05亿元(含税)。或许也给了其它生产设备企业一定的启示。

上一篇:
第十届浦东新区机器人创新应用智能未来及技能竞赛收官,19万人次参与线上答题
下一篇:
9家金融机构,被罚超1.5亿元
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