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 文章详细
2025年中国无线充电行业:僵局破晓?统一“标准”如何引爆万亿生态
发布时间:2025-09-12

  2025年中国无线充电行业:僵局破晓统一“标准”如何引爆万亿生态 前言 在全球能源转型与智能终端设备普及的双重驱动下,无线充电技术正从概念验证阶段迈向规模化应用。

  作为连接物理世界与数字能源网络的关键节点,无线充电不仅重构了终端设备的充电方式,更成为新能源汽车、智能家居、工业物联网等领域基础设施升级的核心支撑。

  中国凭借完整的产业链布局、持续的技术迭代能力及政策强力支持,已成为全球无线充电技术创新与市场扩张的核心引擎。

  一、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一)技术迭代加速,应用场景持续拓展 根据中研普华研究院《2025-2030年中国无线充电市场深度调查研究报告》显示:无线充电技术已形成电磁感应式、磁共振式、无线电波式三大主流路径。

  电磁感应技术凭借成熟度与成本优势,占据智能手机、可穿戴设备等消费电子领域主导地位;磁共振技术因支持大功率、远距离传输,成为新能源汽车、工业设备无线供电的核心方向;无线电波式技术虽处于研发阶段,但其非接触式远距离传输特性,被视为未来智能家居、智慧城市能源网络的关键突破口。

  技术融合趋势显著。

  例如,智能手机领域通过集成氮化镓(GaN)与碳化硅(SiC)材料,实现充电效率提升与体积缩小;新能源汽车领域,动态无线充电技术(DWPT)在苏州工业园区完成道路嵌入式试点,车辆行驶中即可完成补能,能量转换效率突破92%;医疗领域,植入式设备无线充电方案通过CFDA创新审批,解决传统有线供电的安全隐患。

  (二)政策红利释放,标准体系逐步完善 国家层面将无线充电纳入“十四五”重点发展领域。

  《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明确提出,到2030年支持无线充电的新能源汽车车型比例超50%,并推动车用无线充电标准制定;《促进石化化工行业与新型储能产业协同发展的实施意见》强调,无线充电技术与智能终端设备深度融合;《无线充电设备能效标准》修订后,淘汰15%低效产能,推动行业向高效化、标准化演进。

  国际标准制定话语权提升。

  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牵头制定的GB/T38775.4-2022《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系统特殊要求》,成为全球覆盖频段最广、安全等级最高的技术规范,带动华为、中兴等企业推出符合国标的60W以上大功率车载充电器,市场渗透率快速攀升。

  二、供需分析 (一)需求端:多领域驱动市场扩容 消费电子领域,智能手机无线充电渗透率持续提升,技术端“无感充电”“多设备同时充”功能成为品牌差异化竞争焦点;可穿戴设备领域,智能手表、无线耳机无线充电仓普及率大幅提高,推动产业链上游磁性材料、芯片模组需求增长。

  新能源汽车领域,无线充电技术成为解决“充电难”的关键路径。

  特斯拉、蔚来等车企推出支持无线充电的车型,公共充电桩领域无线充电设施建设加速,机场、高铁站等场景完成标准化改造。

  新兴领域需求涌现。

  智能家居领域,无线充电插座、智能音箱等设备占比逐年攀升;工业物联网领域,AGV(自动导引车)、巡检机器人动态无线供电系统需求激增;医疗领域,移动手术器械、植入式设备无线供电方案逐步商业化。

  (二)供给端:产业链协同效应增强 上游核心元器件国产化率提升。

  磁性材料领域,东睦股份、顺络电子等企业通过技术创新降低对稀土依赖;芯片领域,华为海思、紫光展锐等企业推出支持多协议兼容的无线充电控制芯片,打破国外垄断;功率器件领域,比亚迪半导体SiC模块使超充桩效率提升,成本降低。

  中游设备制造商差异化竞争。

  头部企业通过生态链整合抢占市场份额;专精特新企业聚焦细分赛道,在车载、家具嵌入式等领域形成技术壁垒。

  下游应用开发商推动场景落地。

  小米、华为等企业通过“手机-车机-家居”生态协同,构建无线充电应用闭环;特来电、星星充电等运营商在公共场景部署无线充电网络,提升设备利用率。

  三、竞争格局分析 (一)头部企业主导,跨界竞争加剧 消费电子领域,华为、小米、OPPO等企业凭借品牌影响力与供应链优势,占据高端市场主导地位;新能源汽车领域,特斯拉、比亚迪通过“充电+储能+换电”生态卡位,构建技术护城河;传统家电厂商如美的、海尔,通过品牌延伸与渠道优势切入市场。

  (二)区域集群效应显著 长三角地区以上海为核心,集聚华为、中兴等研发机构,形成技术创新高地;珠三角地区以深圳为代表,拥有完整的消费电子制造体系,成为全球无线充电设备重要生产基地;京津冀地区依托北京技术优势,在智能电网、工业物联网等领域形成特色集群。

  (三)国际竞争与合作并存 中国企业在国际标准制定中话语权提升,但核心专利仍由高通、Powermat等外企主导。

  国内企业通过反向授权、联合研发等方式实现技术突破,例如华为Mate系列手机支持的无线快充技术已实现海外市场适配。

  四、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一)技术标准化与场景多元化 技术层面,Qi标准将继续主导消费电子市场,但磁共振、远距离无线充电技术将逐步商业化,特别是在医疗设备、工业场景中实现突破。

  场景层面,无线充电将从单一设备供电向能源网络节点演进,例如智慧城市中路灯集成无线充电模块,为环卫车、无人机提供动态补能。

  (二)生态闭环化与产业链整合 企业竞争从单一产品向生态体系延伸。

  例如,蔚来通过“电池银行”+换电+超充网络,降低用户充电成本;能链智电整合充电站资源,提升中小运营商利用率。

  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加强,芯片厂商与终端企业联合开发定制化方案,材料供应商与设备制造商共建联合实验室。

  (三)全球化布局与本土化适配 中国企业在东南亚、欧洲市场加速布局,通过本地化生产与合规认证规避贸易壁垒。

  例如,在印尼、中东建设超充桩工厂,规避关税;在欧盟市场通过TüV莱茵认证,获取溢价空间。

  五、投资策略分析 (一)聚焦核心技术,布局高潜力赛道 投资重点应放在车规级无线充电模组、医疗植入设备充电方案、工业级动态无线供电系统等领域。

  例如,新能源汽车无线充电设备IRR测算显示,随着800V高压平台车型量产,大功率车载充电模组需求激增,投资回报周期缩短。

  (二)关注政策导向,把握区域机遇 “新基建”政策对超充桩补贴、光储充一体项目补贴,推动长三角、珠三角、成渝地区形成产业三角。

  投资者可重点关注承接政府示范项目的企业,例如参与苏州工业园道路嵌入式充电路段建设的企业。

  (三)强化风险管理,应对技术替代挑战 需警惕国际标准变动风险,例如欧盟CE认证对中国企业产品的电磁兼容性(EMC)要求趋严,增加合规成本。

  建议企业加强专利布局,通过PCT专利申请构建技术壁垒,同时通过多元化投资组合分散风险。

  (四)长期价值投资,关注生态整合能力 具备垂直整合能力的平台型企业将掌握利润分配权。

  例如,同时具备芯片研发、设备制造、运营服务能力的企业,可通过数据变现、碳交易等新模式拓展盈利空间。

  如需了解更多无线充电行业报告的具体情况分析,可以点击查看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的《2025-2030年中国无线充电市场深度调查研究报告》

上一篇:
2025电动汽车行业市场:哪些赛道将诞生下一个万亿级公司?
下一篇:
2025-2030数控车床行业:政策、资本、技术三重共振,布局正当时?
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