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 文章详细
“四轮驱动”动力结构跃迁——“五链”融合牵引衢州工业之变(下)
发布时间:2025-09-12

  当15万吨/年高端无机精细化学品项目在衢州破土动工,当段雪院士团队技术成果转化为全球领先的水滑石功能材料生产基地,当“平台引人才、人才带技术、技术变项目”闭环在浙西大地扎根结果,衢州工业正以“平台+人才+技术+基金”四轮并驱,推动动力结构实现从“要素驱动”到“创新驱动”跃迁,为“五链”融合发展写下生动实践注脚。

  

  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坦言,从企业集群壮大到产业结构升级,衢州工业每一次跨越的背后,都离不开创新、人才、资金的强力支撑。尤其是在平台搭建、人才集聚、技术突破、基金支持上的系统性攻坚,让工业发展持续迸发强劲动能。

  16家高能级科创平台崛起

  筑牢创新发展“硬底座”

  8月21日上午,全球领先的水滑石功能材料生产基地在衢州启动建设。这个由中国化学工程第七建设有限公司主导投资的15万吨/年高端无机精细化学品项目(一期2万吨/年层状复合金属氢氧化物(水滑石)项目),占地70亩、总投资3亿元,预计明年实现产品下线。

  支撑该项目的核心技术团队,正是段雪院士团队领衔的衢州资源化工创新研究院(以下简称“衢化院”)。对此,业内人士高度评价:“平台、人才、技术实现完美闭环,必将助推衢州工业实现产业能级跃迁。”

  曾经,高能级科创平台是衢州工业发展的短板与瓶颈。近年来,衢州锚定创新驱动战略,掀起科创平台建设热潮:一方面,与浙江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复旦大学等高校深度合作,建成16家高能级科创平台,实现“一产业一研究院、一县一研究院”全覆盖;另一方面,积极争创国家高端化学品技术创新中心和国家制造业中试平台,持续夯实创新发展根基。

  衢化院执行院长周新至今记得,在一次省科技厅领导来衢调研过程中,市本级10家科创平台负责人整齐列队、集体汇报,这场景让省厅领导和专家都感慨:“这样的阵容,在地级市中实属少见!”

  这10家科创平台,既有大家耳熟能详的浙大衢州研究院、电子科大长三角研究院(衢州)、复旦大学衢州研究院、东南数字经济发展研究院,也有2022年后新引进的衢州化工新材料研究院、衢州膜材料创新研究院、衢州高端电子化学品创新研究院、衢州动力电池和储能研究院。

  其中,最新成立的衢州先进材料创新研究院,从筹备到落地仅用时半年。今年1月,衢州携手彭孝军院士共建该研究院,研发领域不仅填补了本地高端材料空白,更助力产业链的延链补链强链。4月13日,研究院举办首次活动,巨化集团、奥首科技等企业积极参与,现场与7家单位签订合作协议,与4个项目团队签订引进协议。

  院士团队的引进,更让衢州成为行业关注的焦点。围绕化工新材料产业链,衢州已集聚任其龙、段雪、徐南平、陈建峰、孙世刚、彭孝军6大院士团队,同步新引进博士人才737名,为产业发展注入“最强大脑”。

  创新驱动加速发力

  高新技术产业跑出“加速度”

  7月底,第十届“创客中国”衢州分赛区传来捷报,浙江格源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凭借“高性能硅负极材料研发及产业化”项目斩获一等奖。这个从“南孔精英”B档升级为A档的项目,恰是衢州高新技术产业加速崛起的生动展现。

  “南孔精英”计划已成为衢州培育高新产业的“孵化器”:36家人才项目企业获批省科技型中小企业,25家企业跻身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行列,为氟硅新材料、新能源、集成电路等六大标志性产业链注入源源不断的创新动能。

  创新投入的持续加码,为产业升级筑牢根基。数据显示,衢州全社会研发费用投入强度从2020年的1.79%跃升至2023年的2.36%,提升速度是全省的2倍、全国的2.6倍;今年上半年,规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从去年的64%攀升至66.8%,提升幅度全省前茅。两组数据的背后,是华友钴业、吉利“三电”、金瑞泓等一批高新项目的密集投产,是衢州工业从“传统制造”向“高端智造”的加速转型。

  在《浙江省高新技术产业(工业)统计分类目录》覆盖的9大行业中,衢州多点突破、亮点纷呈:巨圣氟化学与电子科大长三角研究院(衢州)围绕工艺优化、智能检测系统建设开展联合攻关,预计为企业新增3000余万元经济效益;拓烯科技攻克环烯烃共聚物(COC)技术,填补国内高端光学材料空白;中巨芯打破国外垄断,电子级氢氟酸跻身全球半导体材料供应链……政企院校协同创新,让实验室里的科研成果加速转化为生产线上的核心竞争力。

  如今,衢州工业“向高而攀、向新而行”的活力处处可见。最直观是,浙江巨合新能源有限公司、浙江维肯工具有限公司等一批科技型企业积极申报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025年新申报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192家,超额完成任务数。

  “加速度”的背后,是政府“有形之手”的精准赋能。衢州构建“初创型企业—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梯队培育模式,对新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给予30万元一次性补助;推出科技金融合作贷款、“衢创担”专项担保计划,为企业破解融资难题;组建360余人的企业科技特派员队伍,针对六大标志性产业链技术堵点组建创新联合体,推动“教育+人才+产业”深度融合。

  从氟硅新材料的“链主领航”到新能源产业的“集群突破”,从半导体材料的“国产替代”到高端装备的“智改数转”,衢州正以创新为笔,在高新技术产业画卷上书写工业新篇。

  技术成果突破壁垒

  千亿基金护航高质量发展

  在“长三角创投新势力城市发展指数”2024年榜单中,衢州排名第六。目前,全市产业基金规模即将突破千亿元,年度投资超百亿元,正向长三角创投“第一城”目标积极迈进。

  千亿基金的“精准滴灌”,成为技术成果转化的关键动能。通过基金招引落地的迦智科技,2024年自主移动机器人出货量占据全国10.5%的市场份额,稳居行业榜首。今年8月,企业更是通过全球软件业权威的CMMI3级评估,标志着其软件研发、项目管理能力达到国际标准。雷科智途凭借8000万元基金投资落地衢州,在井工矿山无人驾驶领域领跑国内,项目达产后将实现年产10万套辅助驾驶系统设备,年产值突破10亿元。

  衢州产业基金集群的壮大,备受业内关注。截至目前,已累计投资29个人才科创项目,总金额10.05亿元。这些项目成为撬动产业链升级的一把“钥匙”——迦智科技带动智能装备上下游配套企业集聚,雷科智途推动矿山智能化改造提速,形成“引进一个项目、带动一个产业”的良性循环。

  技术突破的“百花齐放”,让衢州工业底气更足。今年8月,浙江衢州巨塑化工有限公司“三喜临门”:获评省药品食品包装药用辅料行业“高质量发展杰出贡献单位”,保鲜膜用PVDC树脂入选“2025年浙江省制造精品”与“浙江省优秀工业新产品”。这一突破背后,是企业破解药包用PVDC乳液进口依赖,实现全产业链国产化的坚守,也是衢州企业深耕技术创新的缩影。

  2023年以来,衢州已有6家企业的13项成果上榜“浙江省先进(未来)技术创新成果”,覆盖国企、民企、合资企业等多类市场主体。今年人工智能热潮中,衢州“AI+锂电”“AI+光伏”“AI+化工”等场景加速落地,4家企业获评“全省人工智能应用省优单位”;在第十三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浙江赛区)上,衢州10家企业获奖,数量创历年之最。

  在技术突破的同时,衢州企业主动抢占行业标准“话语权”。今年以来,全市新增“品字标浙江制造”认证产品31个,通天星集团、立维网科主导制订、修订国家标准2个,巨化股份电化厂、巴莫科技等参与制订、修订国家标准32个。

  资本的护航不止于项目招引,更为企业做大做强注入资本活水。衢州产业基金团队每年对接研判项目近500个,仅在今年已向各区块推荐50多个“带资入组”项目,31个实现落地签约。在“3030”行动中,产业基金团队协同引进新湖中宝、新亚制程等企业,参与战略配售助推中巨芯、海昇药业等上市,助力全市上市公司从6家增至19家,并参与永和制冷等本土企业定增。

  从平台聚能夯实根基,到人才赋能激活活力;从技术破局突破壁垒,到基金资本保驾护航……随着“五链”融合的持续深化,衢州工业正以动力结构的深刻跃迁,破解“传统产业升级慢、新兴产业起步难”的发展困局。衢州工业经济必将在创新驱动的赛道上跑出更快速度,书写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上一篇:
(深互动)可立克:海光电子是国内知名的磁性元器件生产商和解决方案服务商,与华为公司合作时间超过20年
下一篇:
去中东:亲临新基建浪潮,勘探万亿消费新蓝海
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