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 文章详细
为乡村振兴筑牢安全屏障
发布时间:2025-09-11

  □本报记者 房文彬 9月10日,第十三届国际农业保险大会在成都举行,与会各界嘉宾以“创新特色农业保险产品体系,科技赋能乡村振兴多层次风险保障”为主题,共同探索特色农险产品创新与科技深度应用路径,推动构建精准化、多层次的乡村产业风险保障体系。

  大会指出,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乡村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风险保障需求更趋多元精细,对农险的覆盖范围、保障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大数据、物联网、卫星遥感等科技的成熟应用,为农险转型升级创造了新机遇。

  作为保障乡村产业稳定、助力农民增收的重要金融工具,农险需在产品体系、服务模式、风控技术上持续创新,未来更需多方协同,深度结合智能科技,精准匹配保障需求,提升风险抵御能力,为乡村振兴筑牢安全屏障。

  大会由第十一届四川农业博览会组委会、蜀道集团、法国安盟集团联合主办,安盟财险承办。

  大力发展特色农险 自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鼓励保险机构开展特色优势农产品保险以来,我国特色农险不断发展。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原副组长袁纯清指出,特色农险保费规模不断增长对保障农民收益、推动乡村振兴、助力脱贫攻坚发挥了显著作用。

  数据显示,2022年到2024年,全国特色农险赔付1243亿元,件均赔付率达83%。

  其中,2024年特色农险为全国861万农户提供赔款503亿元,户均赔款7300多元,有力保障了农户的基本收益,也有效防止了农户返贫。

  “特色农险的发展积累了一些基本做法和经验,但也要清醒看到不足和问题,主要是覆盖率和保障水平较低。

  ”袁纯清表示,“我国三大粮食作物保险覆盖率近90%,但特色农险覆盖率只有8.7%,差距很大,任务艰巨。

  ” 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赵长保认为,特色农险覆盖品种增多,中央与地方财政给予支持,保费增长较快,创新险种丰富,还与信贷等金融工具结合,但仍面临数据不足、标准缺失、风险集中、补贴不足等问题。

  对于如何更好发展地方特色农险,袁纯清提出八点建议:一是聚焦县域富民产业;二是坚持“保基本、广覆盖”的底线思维,以物化成本保险为主;三是实施差异化保费补贴机制,提高财政资金效率;四是推广农业巨灾保险模式;五是审慎发展农业商业保险;六是探索符合国情的互助保险模式;七是拓展“保险+”多层次服务方式;八是创新涉农资金使用方式,允许部分产业发展资金用于保费补贴。

  法国安盟集团副总裁凯瑟琳强调,安盟集团始终将我国四川视为创新基地和发展要地,开发出多项契合本地需求的特色保险产品与农业专利技术,为2300多万农户提供万亿元风险保障,并与蜀道集团确立了实现四川全面覆盖的新目标。

  构建多层次农险体系 我国农险已从高速发展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就要求通过发展和健全多层次农险体系来实现其目标。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风险管理研究中心原主任张峭认为,农险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与“多层次”本质统一,“多层次”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

  多层次农险需满足国家与农业经营主体的差异化需求,提供精准的制度、政策与产品供给,构建完整、协同、动态的体系。

  依据政府作用大小与支持力度,可将体系分为政府兜底型、政府主导型、政府引导型、市场决定型四层,政府参与度随层级提升递减,保障水平随层级提升递增。

  构建该体系能提升保险保障的针对性与有效性,推动农险高质量发展。

  针对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带来的新风险,中国农业大学农业农村保险研究中心教授杨汭华认为,要布局多层次农险以应对新风险: 一是高质量完善传统农险。

  在现状基础上,将农险部署到耕地保护、盐碱地利用、海洋农业、循环农业、有机农业、农业生物安全等领域,促进发展农业绿色生产力。

  二是加快发展现代新兴农业产业保险。

  设立专项布局,加速培育壮大生物种业、智能农机、农业数据产业、生物饲料、生物肥药、农业疫苗、新型食品等农业新兴产业集群,助力构建层次分明、相互融合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助力全面提升我国农业产业国际竞争力。

  三是积极布局和研究未来农业产业保险。

  助力发展生物信息、生物制造、数字农业、再生农业、细胞农业、医学农业等前沿技术研究等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未来产业,助力抢占世界未来农业产业高地,夯实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

  提升农险数智化水平 2024年11月,金融监管总局、财政部、农业农村部、国家林草局联合印发《关于推进农业保险精准投保理赔等有关事项的通知》。

  在首都经贸大学农村保险研究所所长庹国柱看来,实现“双精准”必须依靠科技。

  目前,农险科技的发展非常迅猛,大数据、物联网、遥感、地理信息技术和全球定位系统等,已在政策性农险经营中特别是承保、定损和理赔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当前政策性农险虽规模可观,但虚假承保、套取补贴等问题频发,严重影响财政资金安全与政策效益。

  ”西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教授孙蓉强调,应用遥感技术可破解资源有限、信息不对称等困境,该技术成熟度高且数据源丰富。

  同时,可通过地块可视化、重复投保识别等技术强化监管,推动遥感技术制度化应用,完善配套标准与基础设施,提升承保精准监管水平。

  基于四川实践,四川农业大学经济学院金融系教授肖诗顺提出构建基础、增强、定制三层特色农险产品体系,借助大数据、卫星遥感、区块链等科技实现精准定价、动态监测与智能理赔

上一篇:
财务公司赋能数智化司库:从体系构建到价值创造
下一篇:
聚焦雄安新区|优质服务助力疏解跑出“加速度”
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