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 文章详细
从巨亏40亿到逼近盈利,又有电池厂即将逆袭
发布时间:2025-09-11

  在“蔚来们”仍在为四季度盈利苦苦挣扎时,一家游离于主流视野之外的二线电池厂,却可能率先撞线。

  最近,瑞浦兰钧发布了2025年上半年财报:营收94.91亿元,同比增长24.9%,毛利8.29亿元,同比暴涨177.8%。

  更惊人的是,其上半年亏损仅有0.63亿元,比2024年同期减少了90.5%,盈利已经在望。

  若以新造车的衡量标准,此时已经可以在财报沟通会上开香槟庆祝了。

  这家电池公司2018年成立,2023年正式登陆港股,截至2024年,已经连续亏损超40亿元。

  持续亏损下,还能在厮杀到白热化的锂电市场中存活下来并逼近盈利,瑞浦兰钧的底气来自其背后的大股东——青山控股集团。

  青山集团这个名字并不广为人知,但在“2025中国民营企业500强”的排名中,青山集团排第十四位,比小米、宁德时代、长城、格力等公司都要靠前。

  自2014年开始,青山集团就是全球最大的不锈钢生产商;2018年,其成为全球最大的原生镍生产商;2022年震惊全球资本市场伦敦“妖镍”事件中,青山集团正是风暴的核心。

  青山集团创始人项光达也是瑞浦兰钧的实际控制人。

  这样的背景决定了瑞浦兰钧的下限极高,它不只是一家电池企业,更像是青山集团的电池业务板块。

  今年上半年,“世界镍王”的电池资产,终于逼近盈亏平衡点。

  “青山”是底气,但不止于“青山”

  瑞浦兰钧对自己的定位很明确:青山集团在新能源板块的核心资产。

  其在财报中直言不讳:我们可借助青山在产业价值链上游的各类战略布局,并有机会与上游原材料供货商开展战略合作,确保重要原材料的稳定供应。

  也就是说,瑞浦兰钧既在青山集团采购原材料,也将产品卖给青山集团。

  2024年报中就曾披露,其全年对青山集团的采购金额为3.39亿元,并且提供动力及储能产品约7.66亿元。

  这种关系带来了独一无二的优势。

  比如,瑞浦兰钧可直接为青山旗下的矿区提供电动重卡电池,这是其他电池厂无法复制的渠道优势。

  储能更不必说,青山集团业务遍及石油、化工、电力、造船等众多领域,但凡有储能需求的环节,瑞浦兰钧都能分一杯羹。

  当然,青山集团虽然是瑞浦兰钧的靠山,但其客户远不止青山集团。

  2024年,瑞浦兰钧向前五大供应商采购额只占据总额的41.8%,即便是最大的供应商,也只占16.0%;其向前五大客户的销售额只占总额的40.6%,单一最大客户的销售占比为12.2%。

  

  这意味着青山集团的存在,让瑞浦兰钧的起点很高,但瑞浦兰钧也建立起了独立、多元的供销体系。

  客户名单也印证了这一点。

  在乘用车领域,瑞浦兰钧的客户已经涵盖上汽乘用车、上汽通用五菱、一汽奔腾、极氪、Smart、沃尔沃、Stellantis等,还获得了雷诺、Stellantis、印度某头部车企、吉利银河、东风日产等项目定点。

  上汽通用五菱应是瑞浦兰钧最大的出货客户,双方合资的20GWh动力电池系统项目已经开启动工。

  除了上汽系以外,瑞浦兰钧还拓展了当前新势力排名第一的零跑,在电池中国的统计中,1-7月,瑞浦兰钧对零跑实现了0.3GWh的装机。

  在商用车领域,瑞浦兰钧的客户包括青拓重工、三一集团、徐工集团、宇通客车、吉利商用车等。

  仅2024年一年,瑞浦兰钧就新增了122款商用车车型公告,今年上半年又新增了超过50款车型公告并中标多个项目。

  青山集团的背景让瑞浦兰钧在商用车领域无往而不利,要知道商用车电池的销售不依赖车企,而取决于终端需求——瑞浦兰钧的股东,正是终端。

  瑞浦兰钧的储能业务表现同样强劲,其客户包括乐通、柳工、红太阳集团、中建六局、远东控股、国能信控,中石油等,以及海外的Powin、Vena Energy等公司。

  瑞浦兰钧在储能市场很早就瞄准了大电芯方向发力,尤其在海外市场发力,据界面新闻报道,目前瑞浦兰钧储能业务70%订单倾斜以欧美、澳洲为首的海外高毛利市场,未来将调整至90%。

  多元客户的结构下,瑞浦兰钧虽然仍在亏损,但财务状况也相对健康。

  今年上半年,瑞浦兰钧总的应收账款和票据仅增加了约9.5%。虽然3个月以上的中期应收账款显著增加,但可能是上半年储能销售额增长较快,导致回款周期变长。总体来看,3个月内应收账款仍占比68%以上,公司坏账风险很小。

  在应付款上,同样是总体仅仅微增了1.9%,而且绝大部分都是一年内应付账款,也证明公司短期和长期负债都在可控范围之内。

  

  不仅如此,瑞浦兰钧账上依旧有42.12亿的现金储备,虽然其借债总额有100.06亿,远高于在手现金,但一年内到期的借债只有34.65亿元,流动性风险相对可控。

  尤其是在接下来瑞浦兰钧下定决心精简机构,叠加主营业务市场需求爆发的情况下,现金流会源源不断的增加,偿债并无问题。

  精简聚焦后,恰逢市场爆发

  2021年,瑞浦能源与兰钧新能源合并,正式更名为瑞浦兰钧。

  名义上虽已合并,但经营并未统一,两家仍各自为战,甚至产品线存在重叠,直至2023年12月登陆港交所,依旧如此。

  转机发生在2024年10月末,瑞浦兰钧公告称,董事长曹辉不再兼任总裁,由冯挺接任。

  冯挺不仅年轻,还是实控人项光达的女婿。他走马上任的同时,两家公司在经营层面正式整合。

  

  在冯挺的带领下,瑞浦兰钧开始汇集资源、消除内耗,客户与产能终于实现协同。

  合并后,瑞浦兰钧也对人员做出了调整。比如研发人员在今年上半年有1072人,而去年同期有1876人。今年上半年有全职员工11673人,去年同期有12138人。

  合并是好事,放眼整个新能源行业,几乎所有企业都在收缩战线、整合业务,扩张已不再是主题。

  即便是曾经最爱“多生孩子好打架”的吉利,也已经宣布不再增加产能,并且整合各个子品牌和业务线,回归“一个吉利”,绝大多数车企的选择都跟吉利一样,电池企业也是如此。

  这样的整合成效显著,业绩已经说明了问题。

  2025年上半年,瑞浦兰钧动力电池装机量为13.53GWh,同比增长78.5%;储能电池出货量为18.87GWh,同比增长119.3%。

  体现在财报上,其储能电池收入50.83亿元,同比增长58.4%,动力电池收入40.27亿元,同比增长40.9%。

  

  瑞浦兰钧完成整合后,恰逢商用车和储能市场爆发。

  以重卡为例,数据显示,2025年1-7月,新能源重卡累计销售9.59万辆,同比激增179%,单月渗透率达26%,两年内实现翻倍增长。

  宁德时代、亿纬锂能、欣旺达、蜂巢能源等纷纷推出重卡专用产品,争夺这一细分市场。

  但瑞浦兰钧背靠青山,出货渠道丰富。上半年,该公司在新能源重卡电池市占率达7.5%,换电重卡电池市占率18%,同比增长809%,两项数据均居全国第二。

  储能方面,今年下半年以来行业“电芯荒”蔓延,从314Ah、280Ah电芯告急,到100Ah电芯缺货,储能电芯甚至出现罕见涨价。

  据高工锂电消息,宁德时代在手订单超48GWh,排期至2026年一季度;海辰储能自3月起全面满产,订单排至9-10月;亿纬锂能、远景动力同样高负荷运转。

  瑞浦兰钧也不例外。

  界面新闻报道称,瑞浦兰钧二季度产能利用率保持在90%以上,7月产能利用率达100%,订单已排至年底。“公司今年储能电池月度订单量约为产能的2-3倍。”

  尤其在户储市场,数据显示,瑞浦兰钧上半年全球户储电芯出货量排名第一,超越亿纬锂能和鹏辉能源。

  上半年毛利提升,瑞浦兰钧就归因于销售规模扩大、产能利用率提高、规模效应显现。下半年随着“电芯荒”延续,产能利用率有望进一步提升,年内实现盈利难度不大。

  出货量走高之际,瑞浦兰钧也决定扩产。界面新闻称,该公司决定在2026年扩建产能,现已经开始规划,扩产幅度可能超过20%。

  尽管全球贸易壁垒渐高,美国等市场关税政策存在非常大的不确定性,但全球储能行业整体增长的大势不可逆。谁能把握储能市场的波动机遇,谁就有望迅速崛起。

  写在最后

  纵观厮杀激烈的锂电市场,二三线电池企业想要活下来,要么像亿纬、欣旺达一样有稳健的业务基本盘,要么必须找到自己的“靠山”。

  孚能科技已经由广州国资接手,力神电池(现改名为“中汽新能”)被三大央企入股,正力新能身后有福耀集团,蜂巢能源自不必说。

  瑞浦兰钧也是如此。

  其并未在刺刀见红的动力电池市场与巨头们正面硬拼,而是利用青山集团的生态,深入商用车和储能市场,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背靠青山集团给了瑞浦兰钧充足的试错空间。

  即便近几年外部市场竞争波谲云诡,其内部还存在着经营分歧,外患内忧的双重压力都没让这家公司被市场淘汰。

  反而在新任总裁上任后,迅速拨乱反正,安内攘外,熬过了艰难时刻。这都离不开背后青山的托底。

  如今的瑞浦兰钧,亏损大降、订单饱和、产能利用率拉满,一切都在向好发展。

  只要这样的经营情况维持下去,盈利已经可以计日而待。

上一篇:
国源集团举办2025年第四期“国源大讲堂”
下一篇:
美的入局三星财险!何享健父子已布局14家金融机构
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