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 文章详细
马云与王兴的终极对决:第二次外卖大战背后的生死博弈
发布时间:2025-09-11

  8月27日晚,美团2025年二季度财报公布,业绩暴雷,次日果然掀起一场腥风血雨!28日当天,美团股价暴跌12.55%。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阿里29日公布业绩,9月1日股价大幅上涨18.5%。由于淘宝闪购主要在Q3季度全力开展补贴大战,所以Q2受影响相对较小,是“外卖三傻”中业绩表现最为出色的。

  表面上看似阿里获胜,美团落败,然而,美团真的彻底输了吗?从长远角度来看,美团外卖能否继续坚守其在外卖市场的领先地位?美团外卖是否具备护城河?

  要回答这些问题,有必要回顾美团与饿了么之间的恩怨纠葛。两者的竞争其实早已埋下伏笔,最早可追溯至“千团大战”时期——那场席卷互联网的百团混战,最终由美团杀出重围。

  这一次可以说是马云和王兴的总清算。在9月10日阿里巴巴周年庆这一天,阿里系的高德宣布推出“高德扫街榜”,到店业务也做上了,这是要跟美团一战到底啊!

  01.

  马云与王兴的恩怨纠葛

  一、早期合作与“千团大战”中的崛起

  在“千团大战”时期,拉手网、窝窝团等一度领先,但美团在阿里巴巴的早期投资和支持下(2011投5000美元、2014年C轮融资)逐渐崭露头角。阿里不仅提供资金,还将其强大的“阿里铁军”地推管理模式输出给美团,帮助美团在商户拓展、线下运营等方面打下坚实基础。与此同时,腾讯投资了美团后来的合并对象——大众点评。

  二、决裂:从盟友到对手

  美团原本被视为“阿里系”,但双方关系在后期迅速恶化。主要原因包括:

  阿里要求美团独家使用支付宝,拒绝接入微信支付,但被王兴拒绝;

  阿里对美团运营的干预过多,希望将其全面纳入阿里生态;

  王兴最终引入腾讯投资,并与腾讯系的大众点评合并,此举被阿里视为“背叛”。

  当时BAT公司(中国互联网三巨头百度、阿里、腾讯)在大肆收购各种公司,腾讯的投资偏向于让其独立发展,而阿里投资一向追求强控制和生态协同,希望美团能融入其大体系。

  而王兴和美团的风格是追求独立发展和主导权。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理念碰撞,使得分道扬镳几乎成为必然。阿里需要美团作为其本地生活的重要入口,而美团则不希望沦为阿里生态的一枚棋子。

  三、阿里的反击与美团的突围

  阿里随后采取多项措施压制美团:

  低价抛售所持美团股份;

  试图阻止美团新一轮融资;

  全资收购饿了么,并通过高额补贴与美团正面开战,即“外卖第一次大战”。

  尽管阿里投入巨大,美团仍在运营效率、骑手调度、用户体验等方面更胜一筹,最终赢得外卖市场的主导地位。

  四、第二次外卖大战:补贴与成本困境

  目前阿里(通过饿了么和淘宝入口)和京东正以高补贴策略争夺市场:

  在消费者、商家和骑手三端同时进行补贴;

  阿里试图通过淘宝合并饿了么引流提升订单量,发动“超级星期六”大额补贴、甚至免单;

  美团正面临骑手成本上升和毛利率下降等多重挑战。

  针对美团Q2业绩预期出现较大偏差的问题,我们深刻反思,发现主要原因在于过度聚焦于消费者补贴,而忽视了骑手也在大额补贴。饿了么和京东的骑手运力也呈现大幅增长,三家平台正激烈争夺骑手资源。

  回答文章开头的三个问题:外卖第二次大战,烧钱模式不可持续,选品、效率和服务才是关键。

  美团和饿了么第一次外卖大战,证明了资本和烧钱可以快速开拓市场,但长远来看,美团最终占据绝对市场份额,靠的是运营效率、生态协同和精细化治理能力。

  美团的优势在于构建了“吃+行+住”的闭环服务,高频业务带动低频业务,而具体到外卖业务上优势是选择更多(商家和商品丰富度),配送效率更高(骑手和路线算法),服务质量更好。

  首先回答第二个问题,长期来看,我们认为美团依旧能坚守在外卖市场的领先地位,未来美团/饿了么/京东理想市场份额=6:3:1(目前4.5:4.5:1)。

  而关于美团护城河的问题,我在被滥用的护城河这篇文章就分析过,美团拥有的是窄的网络效应护城河。

  “三边网络效应”是其护城河根基:美团在商家端(超千万活跃商家,不上线可能意味着落后)、骑手端(规模庞大的骑手队伍和高效的AI调度系统提升效率)、用户端(用户基数庞大、交易频次高,优惠及优质服务形成粘性)之间建立了强大的协同效应和循环增强的网络效应。

  但商家多平台经营是普遍现象,消费者切换平台的成本不高,很多人都是对比三家平台选最优惠点单的,骑手转换平台相对也不是很难,因此综合来看还是窄护城河,但美团通过生态协同与业务多元化培养用户习惯正在不断巩固护城河;

  纯粹的价格战没有赢家。它最终可能损害商家、骑手的利益,甚至影响用户体验,健康的竞争应该建立在提升整体服务质量和生态价值上,所以回到第一个问题,不仅美团输了,其实淘宝闪购、京东也输了。

  外卖第二次大战会更加残酷,这一次将会是马云和王兴的总清算。短期来看,美团业绩有巨大压力,今年经营利润大概率亏损,股价可能仍面临下调压力,但互联网如今的恢复速度也是很快的,从美团的核心逻辑和内在价值上看,此时已经是便宜的价格了,成长股就是这样,波动性很强,可能大幅亏损也可能会翻倍。

  02.

  外卖三傻业绩VS

  京东:

  25Q2业绩全方位的超预期,营收3566.6亿,同比+22.4%,经调整归母净利润73.94亿,同比-48.87%。京东在外卖领域的投入大概130亿,直接导致履约开支费率、营销开支费率的明显提升,预计Q3有所收窄,但也达成了目标,给京东带来了巨大的流量。

  美团:

  25Q2营收918.4亿,同比+11.7%,经营利润2.26亿,同比-98%,经调整净利润14.93亿,同比-89%。其中核心本地商业的经营利润从24Q2的152.33亿降到了37.21亿,减去到店酒旅的增量,包含外卖的即时零售投入了大概100-110亿左右。

  王兴业绩会表示Q3可能会严重亏损,因此预期Q3外卖可能亏损250亿左右。预期Q3核心本地商业营收714.54亿,同比+3%,经营利润-79.92亿,同比-154.8%;新业务(去掉了优选)营收260.45亿,同比+7.6%,经营利润-22亿,同比-8.4%。Q3整体营收974.99亿,同比+4.2%,经营利润101.92亿,同比-174.5%,Q3经调整净利润-76.92亿,同比-160%。

  全年的利润应该比快评“拍脑门”预期的业绩还要差得多,预期2025年营收3704.12亿,同比+9.72%,经调整利润41.34亿,同比-90.56%。

  阿里:

  26Q1(25Q2自然年)财年数据,公司实现营收2477亿,同比+1.82%,不考虑出售高鑫零售、银泰百货影响,实际增速约10%;经调整净利润335亿,同比下降17.7%。

  其中,与外卖相关及时零售收入148亿,同比+12%;根据上个季度淘天收入与利润运营简单反推,本季度即时零售亏损大约在110-150亿区间,不过25Q1季度本地生活原本亏损就达到23亿,实际增量中枢或在100亿附近。

  参考管理层描述,预计26Q2季度(25Q3自然年)亏损可能翻倍,我们推测亏损中枢或提升至250亿上下。目前券商普遍给予数字大约在330亿附近。

  03.

  财务分析

  本文讨论虽涉及业务与战略,但一切判断均基于扎实的财务分析和价值评估。美团的成本结构、补贴影响、毛利率变化等财务细节将是后续深入分析的重点。唯有将观点落脚于财务逻辑,才能真正理解美团的长期价值所在。

上一篇:
九识智能:物流“新基建”加速进场
下一篇:
多项数智成果集中亮相!2025服贸会雄安专场发布会解锁京雄协同新图景
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