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 文章详细
外卖“三国杀”亏200亿,顺风赢麻,漏赚1.37亿!
发布时间:2025-09-10

  最近,美团、京东、阿里外卖三国杀,胜负未分,但美团净利润低了89%,京东净利润下滑了50%,阿里净利润下降了18%,三大巨头总共少赚了200亿。

  那么,烧了那么多钱,到底谁赢了呢?

  首先,肯定是消费者,点个外卖便宜10块钱,点杯奶茶立减5元,很多网友疯狂薅羊毛差点都喝出了糖尿病。

  

  可你以为只是消费者在狂欢吗?

  隐形玩家其实另有他人,不是点外卖的你我,不是收佣金的平台,而是背后那个接单接到手软的蜜雪冰城和瑞幸。说白了就是大牌餐饮店,还有跑腿送餐的外卖小哥,背后则是第三方运力。因为外卖补贴战打的越凶,订单量就爆的越猛,而这些海量订单总得有人做,总得有人送,尤其是补贴剧烈的那波奶茶订单,不仅让蜜雪冰城、古茗的财报营利双收,还带动他们全渠道配送的顺丰同城茶饮配送收入直接翻倍。

  这场外卖大战打下来,顺丰同城上半年总营收冲到了102.4亿,猛增49%,净利润更是涨了120%。

  在杭州某肯德基门店,同一时间段内美团、京东、饿了么三平台订单,很可能都由同一位顺丰骑手完成配送。

  这种“不站队”的灵活性,使其成为各平台运力不足时的关键“补给站”。

  但你以为外卖平台真的只是赔本赚吆喝?

  根据上周五阿里电话会对外卖大战的表态,这场补贴战的时间可能要更久,他们烧钱抢外卖市场盯着的可是背后更大的金矿——即时营售。

  

  这可是个2030年能到2万亿的超级大市场,直接涵盖了大连锁餐饮、商超百货等等渠道,不仅是奶茶、外卖,还有数码服装,只要你动动手机,小手一点,万物皆可送。比如,卖瑞士卷的山姆,通宵卖药的海王星辰等,和顺丰同城的订单量都屡创新高,直接让顺丰同城的B端非餐收入增长了35%。

  但是第三方运力平台还不止这一点生意,随着品牌商不再区分远场电商的库存和近场零售的库存,通俗点说就是,老板不再把网上卖的货和店里卖的货分开放了,让所有地方的货都放在一个共享池,让订单去找离顾客最近的那件货。

  而像顺丰同城这样的即时配送就是实现从最近的仓或者店送货到家得大腿,有了这个大腿,消费者能更快收到货,平台和品牌方就能赚的更多。

  据统计,顺丰同城已经积累海量商家客户,覆盖餐饮、商超、服装、奢侈品、消费电子等28个行业,包括麦当劳、肯德基、瑞幸咖啡、霸王茶姬、银泰百货、小米等。

  另外,在平台的流量游戏越发竞争激烈的情况下,抖音拼多多这些没自建运力的巨头也在挤进即时零售分蛋糕,他们都得找个靠谱的腿把货送到家。那顺丰同城这种覆盖广、送的稳,品类解决方案还齐全的第三方配送方角色就变得无比重要了。

  到这有人可能会说,外卖大战要是结束了怎么办?

  不能一直烧钱下去吧,说实话,顺丰同城也不会慌,因为它本来就不是只靠外卖活着的,面向消费者的独享专送单量翻3倍,小时达和下沉市场继续扩展,已经有2477万活跃消费者。此外,它的最后一公里服务收入同比增长57%,揽件量同比增超150%,即使未来补贴滑坡,由于顺丰同城的业务多元化,它几乎不会受到干扰。

  更何况,它还有个杀手锏——AI+无人,人家已经在用AI大模型管理骑手、商户,300台无人车在60多个城市跑,月均跑月2万趟,骑手人效提高38%,不仅骑手赚的多,月均破万的比例猛增107%,而且安全事故率也降低了。这优势一出来,护城河就更深了。

  

  但风光背后,也存在很多挑战。

  首先是成本问题,上半年顺丰同城的劳务外包成本就有94.22亿,占据营业成本的大头,这种重成本模式特别依赖订单量,一旦订单少了,利润空间马上就被压缩。

  要知道,顺丰同城曾连续四年(2018-2021年)处于亏损状态,累计亏了27亿,直到 2023 年才第一次实现全年盈利。

  更严峻的是,现在巨头们也开始盯上即时配送这块蛋糕了。

  上个月,京东把达达改名为本地生活服务事业群,这意味着达达正式融入京东生态,形成“即时零售+本地生活”的闭环生态;另一边,美团、阿里也在持续扩张骑手规模,强化自建配送网络。

  据商务部预测,2030年即时零售行业市场规模将突破2万亿元,当前全国日订单量已从年初1亿单飙升至7月2.5亿单,其中美团单日突破1.5亿单,淘宝闪购达8000万单。

  这也意味着,即时配送的“规模游戏”已行至深水区。

  唯有将规模优势转化为服务深度、成本效率与生态粘性的综合竞争力,才能在巨头环伺的市场中守住阵地。

  这不仅是顺丰同城的破局之道,也是中国即时零售行业从野蛮生长走向理性成熟的关键一步。

  即时零售不是短期风口,而是电商行业的“效率革命”。

  现在消费者越来越习惯“即买即得”,要是商家还守着传统模式,很可能会被抢走大量订单。

  要么跟着变化走,要么就被市场淘汰,从来都是做生意的硬道理。

上一篇:
稳增长促发展攻坚年 | 汇聚院士智慧 共商稀有金属新材料创新发展
下一篇:
贵阳产控集团旗下市物业集团赴中湘美好公司座谈
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