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 文章详细
终止!延期!暂缓!储能猛踩刹车…
发布时间:2025-09-10

  2025年的储能行业,突然踩下刹车键。

  就在去年,大家还在谈论“万亿蓝海”,储能赛道火得一塌糊涂:政策利好接连落地,资本热钱疯狂涌入,企业争相扩产、签约,几乎是“闻储能而狂”。

  但进入2025年以来,风向骤变。延迟、暂停、终止的公告,接二连三;资金链紧绷、项目搁浅、价格血拼的消息,不绝于耳。行业热度仿佛从滚烫瞬间跌到冰点。

  根据24潮产业研究院(TTIR)测算,2025年全球动力电池产能规划可能高达8000GWh,而市场端对2025年需求的主流预测约为2000GWh左右,出现了超四倍的供需偏离。

  与此同时,截至2025年8月末,已有超过17家企业陆续公告调整储能项目(包含延期与终止),累计拟投资规模超过270亿元。

  这不是偶然波动,而是一场被数据放大的行业大洗牌:在政策预期切换、资本与供应链双重挤压下,储能行业正进入从“政策驱动扩张”向“市场化优胜劣汰”的关键调整期。

  终止、延期!

  储能行业踩下“急刹车”

  如果说2024年储能行业的波动还停留在上游环节,那么2025年的“急刹车”已经延伸到了整个产业链。

  CNESADataLink数据显示,2025年第一季度,国内新增投运新型储能项目装机规模11.79GWh,同比下滑5.5%,这是近年来储能新增装机首次出现下滑。而这背后,是越来越多项目不得不按下暂停键。

  9月5日,河北冀中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供电分公司通方机械厂2.5MW/5MWH用户侧储能项目EPC总承包项目发布终止公告,理由是“招标计划有变”。同一天,重庆万盛经开区200MW/400MWh电网侧储能项目设备采购也发布了终止公告,称“因技术资料重大变故”。

  图源:中国招标网

  这两份公告只是冰山一角。储能“停摆”的现象,正在向整个产业链蔓延。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5年8月末,已有超过17家企业陆续公告调整储能项目(包含延期与终止),累计拟投资规模超过270亿元。

  8月19日,科大国创发布“关于部分募集资金投资项目延期的公告”,公告显示,科大国创决定对“智慧储能BMS及系统产业化项目”进行延期。

  对于近2亿储能BMS项目延期原因,科大国创提及因项目所涉地块建设规划需要调整,重新开展了招标工作,导致该项目基建滞后。

  8月7日,国家电投旗下吉电股份公告宣布,不再投资建设河北省张家口市怀安县200MW风光储一体化项目。该项目工程动态投资125995.29万元。对于此次终止,吉电股份称是受市场影响,项目资本金收益率存在无法满足公司收益率的风险。

  万润新能终止了在武汉投资约50亿元的研发及产业化基地;高澜股份终止了拟投 10亿元的“全场景热管理研发与储能高端制造项目”;科信技术则延缓推进 3.6亿元的“储能锂电池系统研发及产业化项目”。

  普利特控股子公司江苏海四达电源有限公司更是直接放弃了一个102亿元的钠锂电池基地项目,而此前公告称这一钠锂电池基地是公司未来三年发展的核心环节。

  从BMS到整站,从研发到量产,从数亿元的小单到百亿级的战略布局,项目延期、叫停的消息接连刷屏。储能行业曾经的狂热,被一盆又一盆冷水浇醒。

  

  双重冲击

  政策转向+产能过剩

  这一轮“急刹车”,并非某个企业单独的困境,而是政策转向和市场压力的双重叠加。

  过去几年,政策是行业的“强心针”。自2017年以来,国内累计出台了2000多项储能相关政策,大多是行政强制和大力鼓励:新能源必须配储,地方配额要求严苛,几乎是“政策红利驱动增长”。

  但进入2025年后,画风骤变。

  “136号文”:取消了新能源配储的硬性要求,意味着“建不建储能,不再是必须,而是企业自己算账”。

  “394号文”:要求2025年底前全国基本实现电力现货市场覆盖,并采用15分钟滚动出清的机制。未来储能企业要靠市场博弈,而不是政策兜底。

  新国标GB44240-2024:更是把行业门槛抬到新高度。新增23项极端测试,包括电芯振动、浅刺、强制放电等,过充电流提升30%,热失控必须24小时内不燃烧、不爆炸…

  过去能轻松过关的玩家,现在直接被“挡在门外”。一句话,政策红利正在退场,真正的市场化比拼开始了。

上一篇:
国家正规理财平台有哪些?2025金融理财排行榜前十名推荐!
下一篇:
晶科能源“断臂求生”,8000万剥离亏损资产
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