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 文章详细
建发致新自主开发SPD数字化平台 业务模式契合集采及精准支付政策
发布时间:2025-09-10

  近年来,国内医疗器械集采持续推进,驱动医疗器械流通行业渠道扁平化,传统的多级经销模式逐步被流通平台取代,且市场份额向头部专业类流通企业集中。同时,受老龄化加剧、居民支付能力提升等因素影响,国内医疗器械市场规模稳增。目前,大型药品流通企业和专业型医疗器械流通平台企业正抢占医疗器械这一万亿级赛道。其中,上海建发致新医疗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建发致新”)的营收排名位居专业型流通平台企业前列,近五年营收CAGR达20.29%。

  作为一家专业型医疗器械分销和直销一体化流通平台,建发致新以高值耗材为核心,积极发展IVD诊断产品,建立了覆盖全国的分销和直销网络。在集采时代,建发致新(301584.SZ)依托自主开发的分销和直销平台,全面对接生产厂家的集采产品落地方案,同时赋能国家鼓励的创新医疗器械商业化。此外,建发致新自主开发了医院端的SPD管理系统,配适国家精准支付政策。该信息系统既能配合做好医保的精准结算,又能帮助医院管理好日常的物资消耗,提高了下游医院服务粘性。

  一、国内持续推进集采提质扩面,医疗器械行业渠道扁平化且集中度提升

  在国内医疗体系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医疗器械集中带量采购(以下简称“集采”)因其在降低医械价格、提高医械可及性、减轻民众就医负担等方面的显著成效,已成为医疗器械流通行业的重要政策。

  2024年6月6日,根据《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24年重点工作任务》的通知,政府将推进药品和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提质扩面。开展新批次国家组织药品和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并对协议期满批次及时开展接续工作。进一步加强集采执行工作,提高药品和医用耗材网采率。

  在可预见的未来数年,国内将持续推进药品和医用耗材集采的提质扩面。

  其中,医疗器械集中采购政策目前主要分为国家集采、联盟集采及省级集采三种主要项目形式。

  在国家级集中采购方面,2020年至今,国内已经先后在全国层面实施了高值耗材五个批次的集中带量采购政策,分别覆盖血管介入冠脉支架、骨科脊柱、骨科关节、眼科晶体、骨科运动医学、人工耳蜗以及外周血管支架。

  

  在联盟集采(如京津冀3+N联盟、广东联盟、浙江联盟、江苏联盟、河南联盟)和省级集采方面,围绕血管介入、外科产品、IVD化学发光、IVD生化产品等重点医疗器械项目,已经建立了持续扩大升级的集采产品目录。

  现阶段,高值耗材和IVD诊断试剂已经基本实现了重点产品的集采覆盖,根据目前医院终端的数据,公立医院手术高值耗材集采比例已达约50.00%。

  随着医疗器械集采政策的持续推进,深刻重塑国内医疗器械流通行业,渠道的扁平化和集中化趋势明显。

  在渠道扁平化方面,集采政策通过集中采购谈判手段大幅压低医疗器械的销售价格,补偿给中标企业以更大的市场份额和更低的销售推广需求,使得传统多级经销、层层加价的流通体系不再适应新的生态,流通渠道的扁平化和平台化将成为行业发展趋势。

  医疗器械生产厂家倾向于把产品直接卖给专业的医疗器械商业流通公司,再由其对接中标的公立医院。集采后的医疗器械两票销售模式比例大幅增加,流通链条大大简化。

  在渠道集中度提升方面,随着集采的推进,医院端医疗器械直销业务的市场份额从传统区域经销商向专业规模医疗器械流通商集中。

  以前一家经销商做一个或数个品牌,对接区域内一个或数个医院。现在医疗器械流通企业通过流通平台,能够对接众多上游医疗器械生产厂家和下游公立医院,实现供应链成本大幅下降且效率提升。长远来看,医疗器械专业类的流通平台会慢慢取代社会上的零散经销商。

  同时,医疗器械流通规模大、产品流向管理透明、内部合规管理体系完善的专业型医疗器械流通服务商成为公立医院和生产厂家重点合作的运营方。医疗器械流通行业市场份额正慢慢的集中到少数的医疗器械专业类头部公司。

  以药品流通为例,早期药品流通也是采用多级经销模式,但在国内推行集采和两票制以后,国内药品的流通市场份额高度集中于几个大的国有的商业流通公司。医疗器械流通细分市场以后也会与药品流通行业的变化趋势一致。

  具体来看,2020-2023年,国内医疗器械流通行业CR4分别为18.62%、19.96%、21.72%、22.37%,四年间提升了3.74个百分点,行业集中度提升趋势明显。

  

  综上,国内持续推进药品和医用耗材集采提质扩面。其中,医疗器械集采政策深刻重塑国内医疗器械流通行业,多级经销模式逐步被流通平台取代,且市场份额向头部国有专业类流通企业集中,渠道的扁平化和集中化趋势明显,为行业头部企业的高速发展打开空间。

  二、国内医疗器械行业规模逐年增长,营收排名位居专业型流通平台公司前列

  医疗器械在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监护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是现代医疗卫生体系的关键支柱,关乎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近年来,国家对医疗器械行业的关注程度显著提升,主管部门制定了多项政策予以扶持,大力激励国内医疗器械产业创新发展,逐步实现进口替代。

  需求方面,老年人因全身机能衰退和免疫功能减弱,对医疗器械的需求刚性增长。国内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使得医疗器械行业迎来发展良机。

  据国统局数据,2020-2024年,国内65岁及以上人口分别为1.91亿人、2.01亿人、2.10亿人、2.17亿人、2.20亿人,占当年度全国人口的比例分别为13.5%、14.2%、14.9%、15.4%、15.6%。

  

  随着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国内医疗卫生支出的规模逐年扩大。据卫健委数据,2019-2023年,国内卫生总费用分别为6.58万亿元、7.22万亿元、7.68万亿元、8.48万亿元、9.06万亿元,五年复合增长率为8.30%。

  目前,国内现已发展为全球第二大医疗器械市场,仅次于美国。据《中国医疗器械行业蓝皮书(2025)》数据,2020-2024年,国内医疗器械市场规模分别为7,648亿元、8,908亿元、9,830亿元、10,328亿元和10,638亿元,五年复合增长率为8.60%。

  

  医疗器械行业的蓬勃发展带动国内医疗器械流通行业市场规模持续增长。现阶段,国内两类医疗器械流通平台企业正积极抢占医疗器械这一万亿级供应链赛道。

  一类是大型药品流通企业(如国药控股、华润医药、上海医药和九州通),其特征是通过成立医疗器械子公司的方式布局医疗器械流通各个细分赛道,利用原有供应链管理模式和渠道进行业务布局,在市场份额和经营规模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

  另一类是专业型医疗器械流通平台企业(如国科恒泰、润达医疗和建发致新),基于对医疗器械产品供应链的专业化运营,在分销直销垂直管理、器械供应链数字化、院内服务链延伸等方面具有专业特点。

  根据目前行业上市公司公开的2024年财务数据数据显示,建发致新在医疗器械流通行业的收入排名前五。

  2020-2024年及2025年1-6月,建发致新的营业收入分别为85.42亿元、100.24亿元、118.82亿元、154.43亿元、179.23亿元、98.29亿元,最近五年CAGR达20.29%。这一增长率要高于同期医疗器械行业市场规模CAGR(8.60%)。在集中带量采购政策和国产创新医疗器械崛起的产业政策下,建发致新的流通产业链布局和产品线布局较好地适应了政策调整,在医用高值耗材领域具有较强的行业地位和竞争力。

  综述之,在人口老龄化加剧和普惠型社会医疗保障政策的背景下,国内医疗器械行业市场规模快速增长,2023年已突破万亿元。目前,大型药品流通企业和专业型医疗器械流通平台企业正积极抢占这一万亿级供应链赛道,呈现齐头并进的趋势。

  三、聚焦高值耗材核心品类并积极发展IVD诊断产品,服务医疗机构客户逾三千家

  医疗器械行业细分领域众多,目前主要可简单划分为高值医用耗材、低值医用耗材、医疗设备、IVD四个细分领域。根据建发致新披露的招股说明书,2024年血管介入产品和外科产品占比超过70%,IVD产品占比增长快速。

  

  作为一家专业型医疗器械分销和直销一体化流通平台,建发致新以高值耗材为核心经营品种,积极发展IVD诊断产品,以集团垂直管理模式和业务数字平台为管理工具,建立了覆盖全国的分销和直销网络。上述两个细分品类在整个医疗器械流通领域里属于核心品类,且市场规模快速扩大。

  其中,高值医用耗材是医疗器械领域快速增长的细分领域。近些年,在国内人口老龄化加剧、居民支付能力提升、优质医疗资源下沉等因素影响下,国内高值医用耗材的市场规模逐年增长。

  据《中国医疗器械蓝皮书(2025年)》的统计,2020年至2024年期间,国内高值医用耗材的市场规模由1,232亿元增长至1,675亿元,五年复合增长率为7.98%。据智研瞻产业研究院预计,2025年,国内高值医用耗材的市场规模将突破2千亿元。尤其在血管介入产品这一细分领域,2024年行业规模为574亿元,建发致新99.67亿元的收入约占血管介入这一细分领域的17.36%。

  

  体外诊断是现代检验医学的重要构成部分。随着人们健康需求日益增加,对于疾病的风险预测、健康管理、慢病管理等都有更高的要求,作为疾病诊断重要手段的体外诊断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据《中国医疗器械蓝皮书(2025年)》的统计,2020年至2024年期间,国内IVD产品的市场规模由890亿元增长至1,138亿元,五年复合增长率为6.34%。

  随着国内经济的发展、人口老龄化的深入、人均医疗开支的提升,国内体外诊断市场规模将持续扩大,带动IVD诊断耗材需求上升。

  高值医疗器械品类繁多,规格复杂,其销售与配送的专业性要求高于药品。经过多年的发展,建发致新积累了丰富的运营和管理经验,可提供快速、安全、精准的器械流通服务,满足终端医疗机构对高值器械小批量、高频次、多品规的采购需求和及时多样的使用需求。

  截至目前,建发致新已拥有全国业务子公司90多家。其中,建发致新在全国29个省份设有省级业务公司,在上海和北京也有大型分销批发平台公司。在客户网络方面,建发致新2024年服务超3,000多家医疗机构客户。

  可见,建发致新聚焦高值耗材,积极发展IVD诊断等医疗器械领域,建立了覆盖全国的销售网络,积累了优质的客户资源,经营品种数量丰富。

  四、业务平台契合集采政策,赋能创新医疗器械商业化

  为了让医疗器械生产厂家的产品更高效、更准确的流通到终端医院,建发致新针对医疗器械流通过程中所面临的困难,运用信息等现代科学技术,构建了分销和直销平台,拓展高值耗材、IVD诊断产品等医疗器械产品。

  值得关注的是,建发致新构建的产品平台契合集采这个国家核心政策,取代了以往经销商层层加价的销售行为,可以保证国家集采的多批次产品非常高效的从厂家流通到医院,实现医疗器械产品的低成本、高效率供应,适应国家的医疗体制改革。

  在集采时代,建发致新全面对接生产厂家的集采产品落地方案。

  其中,在高值耗材业务领域,建发致新目前为多个生产厂家的集采产品在医院提供供应解决方案,产品经营领域覆盖血管介入、骨科、外科等领域。

  在IVD诊断业务领域,建发致新为国内外重点生产厂家共同推进区域检验流水线落地,布局IVD诊断领域的集采实施。

  同时,在国家鼓励将新技术、新药品、新器械纳入医保保障范围,激发药品企业创新研发动力的背景下,建发致新的产品平台能够助力创新医疗器械加速实现商业化。

  据国家药监局数据,2020-2024年及2025年1-8月,国家药监局批准创新医疗器械数量分别为26个、35个、55个、61个、65个、52个。从总量来看,截至2025年8月底,经国家药监局批准的创新医疗器械共计367个。

  

  此外,建发致新还能将创新医疗器械的产品流、数据流、资金流实时与生产厂家共享,提升生产厂家的数字化销售和渠道管理能力。

  简言之,建发致新针对医疗器械流通过程中所面临的困难,构建了分销和直销业务平台,实现医疗器械产品的低成本、高效率供应。

  五、自主开发下游医院端,SPD管理系统配适精准支付政策,签约60家医院SPD项目

  随着医疗器械产品种类的增加、医院物资管理信息化需求的增强、DRGS/DIP对于物资消耗精细化管理需求的提升、分级诊疗体系建设和智能设备技术的发展,SPD集中管理模式正迅速在公立医院中渗透覆盖。

  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医疗器械供应链分会的《2024中国公立医院医疗器械SPD市场分析报告》预计,截至2024年底,全国开展医疗器械SPD项目的医疗机构约为2,200家。另据《2023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末,国内共有公立医院11,772个,按照此市场存量推算,SPD项目在全国公立医院的渗透率达18.69%。

  在构建业务平台的同时,建发致新依托对医疗器械专业流通领域产品运营及流通特点、管理特点、数字化特点的丰富经验,针对性自主开发了院端的生根网络,即“医用耗材集约化运营(SPD)管理系统”。

  该中端平台解决了医疗机构对医用耗材管理的一系列痛点、难点,实现对医院内医用耗材的日常采购、配送、使用、结算等过程的集中化和精细化管理,帮助医疗机构客户构建专业化、信息化的院内物流体系,提高了医用耗材采购计划的准确性,减少了院内库存,降低医改后医疗机构面对的成本压力,同时也提升了院内医用耗材流通的效率。

  同时,国家DIP结算时需要医院精准管理好物资消耗匹配关系,建发致新的SPD管理系统能够配合做好医保的精准结算,与医保精准支付改革相符。

  作为一家在医疗器械流通领域拥有全国布局和产品运营的集团公司,相较于单一的SPD第三方服务商,建发致新具备为医院客户提供垂直整合服务的优势和能力,其上游多元化的产品供应和运营能力可以为医院在采购成本降低和品种优化方面进一步赋能,增强医院的综合竞争能力。

  截至2024年末,建发致新已签约60家医院的医用耗材集约化运营服务,其中三级医院近30家,医疗耗材管理规模超100亿元。

  总的来说,医疗器械集采使得医疗器械行业渠道扁平化且集中度提升。在政策利好、老龄化加剧等因素的驱动下,国内医疗器械行业市场规模快速增长,为医疗器械流通行业带来发展良机。其中,建发致新的营业收入在专业型流通平台企业中排名前列,最近五年CAGR达20.29%。

  作为专业型医疗器械流通平台头部企业,建发致新聚焦高值耗材核心品类,积极发展IVD诊断产品,客户网络覆盖全国,产品资源丰富。此外,建发致新自研了两个产品平台加一个中端SPD平台,对于厂家来说,成熟产品能够高效送达,创新产品能够第一时间实现商业化;对于医院来讲,既能配合做好医保的精准结算,又能帮助医院管理好日常的物资消耗。

上一篇:
美的旗下安得智联总裁梁鹏飞待遇真高 近三年薪酬累计超2581万
下一篇:
什么是香港挂牌?在香港股权交易中心(HKGOTC)挂牌有什么好处?
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