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 文章详细
从规模竞逐到能力较量,上海银行被宁波银行全面反超
发布时间:2025-09-10

  城商行竞争格局正在经历一场静悄悄但深刻的洗牌。

  不仅是江苏银行与北京银行的座次变化,还有宁波银行与上海银行之间的调换。

  不仅是规模上,也在于其他关键数据上。

  且看宁波银行对上海银行的多重超越。

  2025年上半年,宁波银行在总资产和营业收入两项核心规模指标上均已超过上海银行。更值得注意的是其增长质量:宁波银行的净利润增速(8.2%)显著高于上海银行(2.02%),显示出更强的盈利能力和效率。

  实际上,在今年一季度末,宁波银行总资产达到3.40万亿元,同期上海银行为3.27万亿元,此时在资产规模上宁波银行便已超越了上海银行,在城商行中排第三名。

  所谓“天时地利人和”。宁波银行超越上海银行的背后,定然有着他的“过人之处”。

  核心得益于对公业务的强劲扩张。

  自2021年以来,其对公贷款增幅高达112.3%,至9862亿元,成功反超上海银行的8741亿元。

  当然,这背后更多的是在于宁波银行自身的“经营眼光”,即精准把握了区域经济产业升级和政策红利:

  深耕制造业与基建。浙江作为经济大省,其发达的制造业和近年来向经济大省倾斜的重大项目,为宁波银行对当地制造业和水利等基建项目的信贷投放提供了广阔空间。

  抓住隐性债务置换机遇。长三角地区融资平台数量密集且规模庞大。自2019年监管部门推动融资平台隐性债务置换工作以来,宁波银行积极为这类债务置换提供贷款支持,直接带动了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公共设施管理业等相关行业贷款规模的较快增长。相比之下,北京、上海等地较早完成了隐性债务清零,上海银行因此错过了这部分增量。

  银行业是经营风险的行业,宁波银行在风控方面也展现了卓越的管理能力。

  能够看到,宁波银行不良贷款率常年保持在1%以下(2025年6月末为0.76%),拨备覆盖率高达374.16%,远超行业平均水平,为其可能的信贷损失提供了厚厚的“安全垫”。

  反观上海银行,其资产质量历史包袱相对较重。

  2020-2021年,其房地产业贷款余额曾达1567亿元的峰值,占比远超城商行平均水平。随后房地产行业的调整对其资产质量造成压力,2021年末房地产业不良率一度飙升至3.05%。尽管通过大幅风险化解(近三年累计超600亿元)使房地产不良率在2024年降至0.98%,但整体“安全垫”拨备覆盖率已降至269.81%(2024年末),低于上市城商行平均水平。

  更重要的是,宁波银行的息差韧性,这背后也是定价能力的体现。

  截至2025年上半年末,宁波银行的净息差为1.76%,显著高于上海银行的1.15%。这背后的差异则主要源于两地金融市场的竞争格局:上海金融市场竞争极为激烈,利率成为有效的获客手段,导致上海银行贷款收益率偏低;宁波银行则得益于对优质资产的获取和定价能力,以及负债端成本的有效管控(例如,通过提升活期存款占比至35.2%),使其在行业息差普遍承压的背景下保持了相对优势。

  城商行格局的重塑的背后,所折射的不仅是两家银行战略与执行力的差异,也是中国区域经济金融生态的变迁。

  对于宁波银行而言,其战略定位清晰、风控体系成熟、盈利能力突出,预计将继续保持较强竞争力。于它而言,当下阶段更多需要思考的是如何持续优化资产结构,并在财富管理等领域打造新的增长极。

  但对于上海银行来说,挑战则更为严峻。它所面临的既有来自内控与合规建设的考验,也有扭转“高资本充足率却无法有效转化为资产扩张”的挑战,更重要的是如何加速业务转型,弥补零售业务和中间业务的短板,摆脱对传统对公业务和市场投资的过度依赖。

  很明显,宁波银行超越上海银行,并非简单的规模之争,而是一场关于战略执行力、风险经营能力、以及对区域经济红利把握能力的综合性胜利。当然,不仅是宁波银行与上海银行之间。

  而上述现状也揭示了当前银行业发展的新趋势,即“规模至上”的时代已然落幕,“质量优先、特色发展”的新纪元正在开启。

  未来的城商行竞争,无疑将更加考验银行的精细化管理和对趋势的洞察力。

上一篇:
“科瑞系”郑跃文和女明星搞内幕交易,亏了钱还双双被抓!
下一篇:
55英寸电视又来高手,小米TCL都有新品,不足3000元谁更值
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