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 文章详细
这年头,还有不怕被查的银行行长吗?
发布时间:2025-09-09

  2025年9月6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官网的一则通报震动金融圈:易会满涉嫌严重违纪违法被查。

  这位从工行基层成长起来的正部级官员,曾掌舵证监会推动注册制改革,如今却因家族式腐败、违规干预金融项目等问题沦为阶下囚。

  

  就在同一天,中国建设银行原总行副行长章更生因受贿、违法发放贷款案在山东开庭,其涉案金额之巨、造成损失之重,再次刷新公众对银行腐败的认知。

  当“行长被查”成为常态,公众不禁要问:这年头,还有不怕被查的行长吗?

  这一追问背后,是对金融行业生态的深刻担忧——权力集中、监管滞后、利益交织的多重困局,正在侵蚀金融体系!

  1、在“权力”和“金钱”面前,有些行长成为了信贷审批的权力掮客

  烟台银行原行长石学东的案例堪称典型。在任4年,他利用信贷审批权收受财物720余万元,违法发放2亿元贷款从而导致近亿元本金逾期。更荒诞的是,为对抗组织调查,他竟花费100万元购买“百虎图”试图疏通关系。这种将审批权异化为牟利工具的行为,暴露出信贷领域“一把手”权力缺乏制衡的深层危机。

  2、在“权力”和“金钱”面前,有些行长成为了银企旋转门的操盘手

  建行机构业务部原总经理黄曦的案例揭开了新型腐败的面纱。他在职时为信贷客户“提前筑巢”,离职后到该企业领取高额“安家费”,这种“期权式腐败”将权力变现的周期延长,且隐蔽性更强。据审计署报告显示,多家银行存在掩盖不良资产、违规放贷等问题,背后往往隐藏着类似的利益输送链条。

  

  3、在“权力”和“金钱”面前,有些行长成为了内部治理的破坏者

  某省四大国有银行原“一把手”全部落马的事实,凸显出地方银行政治生态的恶化。当行长将精力用于拉帮结派、搞“一言堂”,必然导致内部监督失效。如某分行行长违规为亲友经营活动谋利,甚至干预职工录用,将银行变成了其以权谋私的私人领地。

  金融反腐呈现高压态势的背后,是多重矛盾的集中爆发。

  首先,权力集中与监督缺位的失衡

  银行“一把手”往往集信贷审批、人事任免、资源分配等大权于一身。尽管制度规定“三重一大”事项需集体决策,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一把手”直接拍板的现象相当普遍。

  其次,新型腐败与监管手段的赛跑

  随着传统腐败空间被挤压,腐败形式呈现不断翻新的趋势。从2024年被处分的金融干部案例可见,近三成涉及“以股牟利”,部分干部甚至通过持有非上市公司股份、投资入股企业等方式隐蔽敛财。此外,还有利用区块链、数字货币等技术手段进行利益输送的案例,这些隐蔽的腐败形式也对我们的监管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再次,考核机制与风险防控的错位

  部分银行仍将规模扩张作为核心考核指标,导致基层为完成任务不择手段。如某支行行长为冲业绩,默许客户经理虚构贷款用途,最终形成巨额不良资产。这种“重规模轻质量”的导向,为腐败滋生提供了土壤。

  最后,行贿成本与收益形成倒挂

  尽管受贿者受到严惩,但行贿企业和个人的违法成本仍偏低。从2024年查处的金融腐败案件中可见,行贿方被追责的比例不足两成。在巨大利益诱惑下,一些企业甘愿“围猎”银行高管,形成“查了一个行长,冒出一串商人”的恶性循环。

  金融反腐不能仅停留在“打虎拍蝇”的阶段,更要注重铲除滋生腐败的土壤。比如,扎紧制度的笼子,构建分权制衡体系;创新监管手段,运用数字化赋能监督;抓好以案促改,铲除腐败文化土壤等等。

  金融是经济的血脉,而银行行长则是守护血脉畅通的关键节点。只有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让监督无孔不入,才能真正实现“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当每一位行长都能牢记“金融报国”的初心,我们的金融体系才能真正成为支撑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坚实基石。

上一篇:
持牌消金半年考:“马太效应”凸显
下一篇:
“亳州药材网”数智交易平台上线
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