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 文章详细
抖音新对手?从一级入口到免佣!
发布时间:2025-09-09

  小红书又又又变天了。

  【内容山庄】关联了小红书于近2个月的2大平台动作,分别是: 1)“友好市集”:6月“友好市集”上线,部分小红书商家产品在友好市集上,每周的成交率是之前的27倍,我特别强调:“友好市集的选拔标准并非传统认知中的大卖家、大品牌等,而更看重商家的产品创新能力,以及商家产品与小红书用户需求的契合度、品类差异化等质素。

  ” 2)“小红书百万免佣计划”:8月26日发布关于“小红书百万免佣计划”,无疑是把在小红书站外犹豫是否入局的商家的最后一道防线彻底撕开。

  这意味着什么。

  小红书不再只是那个“种草后无法收割”的佛系平台。

  “友好市集” 和 “百万免佣” 两大动作,是平台释放出的最强信号: 它正在亲手为品牌搭建一个从“种草”到“拔草”的闭环高速公路。

  看似天下掉馅饼的事,但从长远角度看,是小红书在放长线钓大鱼还是商家前所未有的机遇呢。

  看不懂这盘棋的玩家,将被永久清出牌桌。

  01.小红书野心 两大政策背后的平台“阳谋”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更新版的小红书有什么变化。

  底部“热门“栏改成了“市集”。

  没错,继2025年6月小红书平台宣布“友好市集”上线,且举办开业活动,小红书再次加码,直接将“市集”提升至底部一级入口,与“首页”、“购物”、“消息”、“我”并列。

  看似只是位置调整,实则是小红书电商战略的又一次的流量侵袭。

  商家又多了一个曝光阵地,用户能更便捷地浏览商品,一键跳转商品卡界面,浏览效率大大提高。

  而且“市集”还设置了直播、买手橱窗等多个频道,满足不同用户的浏览偏好,商家只要抓住这些流量入口,订单肯定源源不断。

  那么,小红书为什么一定要单独做一个“市集”入口。

  它和小红书之前的电商动作究竟有何不同。

  1)从“碎片化”到“中心化”,打造统一的电商消费心智 过去的电商动作是碎片化的。

  用户可能通过一篇笔记的蓝链”进入商品页,通过搜索框找到商品,或在某个品牌的账号主页进入店铺。

  这些入口分散在平台的各个角落,用户并没有形成一个“我要去小红书买东西”的明确心智,更多是“逛着逛着顺便买了”。

  “市集”入口的推出,是小红书第一次为用户建立了一个中心化的、明确的电商消费场域。

  它明确地告诉用户:“嘿,想买东西。

  可以直接来这儿逛。

  ” ,小红书的电商业务从内容生态的“附属功能”,正式升级为与“社区”并行的核心业务支柱。

  2.从“人找货”到“货找人”,重构平台内的流量分配机制 此前,小红书的电商转化严重依赖“搜索”和“信息流推荐”。

  这本质上还是“人找货”(用户有需求,主动搜索)和“种草笔记”(被动推荐)。

  而“市集”频道则引入了“货找人”模式。

  在这个频道里,你会发现“直播精选”、“买手橱窗”、“热门商品”等经过人工或算法精选的板块。

  这类似于一个每日更新的线上精品买手店,由平台充当“买手”,为用户进行预选和搭配,也提升了发现好物的效率和乐趣。

  这对原有单纯依赖算法推荐机制的补充和升级。

  3.从“单品爆破”到“场域运营”,提供沉浸式的“逛”体验 过去的电商动作聚焦于单个商品或单个店铺的转化。

  一篇爆文带火一个单品甚至一个店铺,一个用户进入一个店铺,路径是单一且孤立的。

  “市集”频道的核心价值在于构建一个沉浸式的“逛”的场域。

  用户进入后,可以在市集搜索栏里搜索消费者想要的产品,直接缩短了原来用户先被种草再对比下单的链路,它的运营逻辑不再是推动用户直奔某个商品,而是鼓励用户“留下来,多看看”。

  小红书在大刀阔斧地开辟出一个独立的、目的性明确的商业场域,再反过来用社区最擅长的内容方式去运营小红书电商×社区的模式。

  对于商家而言,这意味着平台内新增了一个顶级的流量入口,但其规则不再是简单的竞价排名或笔记热度,而是对商品调性、内容质量和品牌综合运营能力的全方位考核。

  谁能更好地理解“策展式电商”的逻辑,谁就能抢占这个新入口的早期红利。

  其次,再来了解下,什么是“小红书百万免佣计划”。

  总的来说,就是从今年9月1日至明年8月31日,同一商家前100万元支付交易额免除佣金,仅保留0.6%的支付渠道成本,意思就是平台只收取支付通道费用,平台自身的其它服务费全免。

  以往那2% -5%的佣金可都是实打实的成本,现在这政策直接帮商家省下了3.4- 9.4万元,实实在在降低了运营成本,对新商家来说,也很有诱惑力,没了高额佣金的压力,试错成本大幅降低; 对老商家而言,又能省下一笔资金用于拓展业务、提升产品质量。

  它不是简单的“补贴”或“做慈善”,而是一次用短期利益换取长期生态繁荣的战略投资。

  这一玩法的出现,商家群体估计要炸了,小红书这次的扶持力度极大降低品牌入驻门槛,尤其是吸引那些高毛利、新奇特、适合内容驱动的中小品牌,快速补齐电商货盘短板。

  用“免佣”作为钩子,例如教育品类“在小红书开店交易”才是正解,而不是用小红书引流到淘宝、京东的“广告牌”,这下淘宝、京东都得慌了。

  对于多平台运营的品牌,小红书通过让利,提高自身在品牌渠道布局中的优先级和预算占比。

  在此之前,平台还推出了”评论区蓝链功能”,让消费者实现“笔记种草”到“一键下单”的丝滑闭环成交链路。

  再到近期组建“大商业板块”,由COO柯南领头,推动广告与交易业务深度协同,打通“种草-转化”全链路。

  “线上内容种草(市集话题)” -> “线上转化(友好市集)” -> “线上持续复购与沉淀(商城/店播+免佣)”。

  最终目的是将用户牢牢锁死在小红书的生态内,完成发现-种草-体验-购买-分享的完整消费闭环,让“小红书”成为一个真正的消费目的地,而不仅仅是“灵感来源”。

  所以说,这是小红书的2大“阳谋”。

  那面对平台的新政策,对商家来说是机遇还是面临淘汰呢。

  02.危机与机遇 商家必须看清四个残酷现实 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这种感觉:最近在小红书做推广,好像越来越"费劲"了。

  内容山庄26期《小红书高转化方案班》有个做小众香氛品牌的,去年这时候还能靠找几十个KOC铺量,轻松做出爆文,带动淘宝店销量。

  但上个月,他们用了同样的预算,找了同样数量的博主,效果却大不如前。

  负责人很困惑:"是不是平台限流了。

  还是产品不行。

  " 都不是,其实是游戏规则彻底变了。

  这就是今天想和大家深入聊的——在小红书推出友好市集和百万免佣计划后,商家面临的四个残酷且真实的现实。

  这些变化不是细微的调整,而是底层逻辑的重构。

  "种草"这个词,都快被玩坏了。

  曾经有多少品牌,把"种草"理解为:找一堆博主,发一堆夸夸文,配上精修图片。

  但友好市集的兴起,宣告了这种"伪种草"模式的死刑。

  相比在2025年以前在小红书上竞争,比的是谁的博主资源多,谁的文案吸引人,谁的图片漂亮。

  现在呢。

  你需要具备的能力呈指数级增长。

  你需要知道:什么选题能爆; 你需要知道:懂得店铺运营、商品优化、客户服务; 你可能还需要了解直播、社群运营、投流技巧... 说了这么多残酷现实,不是要让大家焦虑,而是希望我们能清醒地认识到:小红书营销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周期。

  过去的那套玩法行不通了,但新的玩法往往意味着新的机会。

  那就会有人问了:小红书百万免佣计划针对的是哪些商家。

  内容山庄也总结了:这四类商家最容易把这次政策红利吃干抹净(快看你有没有中招) 1)刚注册账号的“小白商家” 平台把抽佣直接砍到只剩0.6%,等于把冷启动的学费打了个对折。

  测品、跑数据、囤第一批种子用户,全部可以用最少的现金流完成。

  2)卖高客单“大件”的商家 免佣额度按GMV算,不按订单数。

  客单价越高,离100万的门槛就越近,省下来的就是肉眼可见的净利润。

  3)手握流量却还没开店的“野生博主” 粉丝早就养熟,购物车却迟迟没挂上去。

  现在免佣期正好给了他们“号店一体”的零摩擦启动器,把原来的点赞收藏直接变成现金流。

  4)快消品品类 衣服、口红、辅食、香薰、小家电……这些本来就需要“种草—拔草”一条龙的产品,配合免佣窗口期,能把内容场景和销售闭环无缝衔接。

  适用于在小红书平台内开展电子商务经营活动的平台内商家。

  也就是说,无论是已经开店的商家,还是新商家,符合规则均可享受。

  我常说,小红书平台的玩法千变万化,这不,仅3个月,小红书连续2次对电商商家出招,流量红利逻辑也彻底改变: 一:从“投放买量”到“生态共赢”:改变 过去的商家,靠博主导流、信息流投放就能赚钱。

  而现在,平台鼓励的是品牌自播、商家自运营、与用户真诚互动。

  不会内容运营、没有用户思维的品牌,即使给了免佣额度也做不起来。

  改变二:从“货品竞争”到“全域运营能力”的竞争: 你的对手不再是只有同类目的品牌,而是所有争夺用户时间的商家。

  考核一个品牌的指标不再仅是GMV,还包括内容创作能力、直播卖货能力、社群运营能力等等。

  那么,面对这些变化,我们具体应该怎么做。

  如何调整我们的策略和战术。

  如何在新的游戏规则下获得增长。

  03.实战与指南 电商商家如何吃透这2大政策 我知道你们最关心的还是:"那我到底该怎么做。

  " 方法不是为了追热点,而是帮大家建立起可持续的经营体系,一步步来看。

  ①重新定位——找到你的生态位 在做任何事之前,先问自己一个关键问题:我的品牌真的适合小红书吗。

  这不是废话。

  我见过太多品牌,产品明明不适合内容平台,却硬要往里砸钱,最后血本无归。

  怎么做定位判断。

  我总结了一个简单的"四环测试法": 1)视觉吸引力:你的产品拍照好看吗。

  有独特的颜值或设计吗。

  2)有故事讲吗:你的品牌有故事可讲吗。

  工艺、原料、创始人故事都算 3)客户有体验感:用户使用产品时有明显的体验差异吗。

  能产生before-after对比吗。

  4)产品有场景:你的产品能出现在哪些场景,她们对这个场景的代入感强吗 四个圈能重叠越多,越适合小红书,如果只占一个,可能要慎重投入。

  举个正面案例:我们服务过一个传统茶叶品牌,最初觉得"茶叶怎么内容化"后来我们发现他们的优势在于: ①茶园实拍极美 ②非遗制茶工艺有故事 ③茶汤色泽和冲泡过程有视觉冲击。

  于是决定重点投入。

  反之,我劝退过一个工业零部件品牌——产品确实好,但实在不适合内容平台,建议他们还是专注B端渠道。

  关键思路: 不要什么火追什么,先想清楚自己的基因适合做什么。

  有时候,克制比盲目更重要。

  ②内容模型——打造出你的5-10个小红书爆款模型公式 很多品牌问我:为什么投了那么多笔记,爆文却寥寥无几。

  其实问题的核心在于——你没有找到可复制的内容模型。

  爆文从来不是玄学,而是有规律可循的科学。

  不管你是在小红书打品牌、卖货、获客,你至少需要储备5-10个经过市场验证的爆款内容模型。

  这样无论算法如何变化,你都能稳定产出优质内容。

  每个模型至少准备5篇内容进行测试,记录数据表现。

  淘汰效果差的,保留效果好的,持续优化迭代。

  最重要的是,这些内容模型要与你的产品卖点深度结合。

  比如你是做母婴用品的,可以把"避坑指南"模型具体化为"选购奶瓶的3个误区",把"效果对比"模型具体化为"用这个奶瓶前后宝宝吐奶情况对比"。

  当你积累了足够多的爆款模型后,就会发现内容创作变得像填空一样简单——只需要根据不同的产品特点,套用不同的模型,就能稳定地产出优质内容。

  这也是为什么我总是强调: 要在红利期深耕内容,因为算法会变,热点会过,但打动用户的内容模型永远有效。

  ③用户沉淀——建立你的客户池子 团队小伙伴别再只盯着"阅读量"和"点赞数"了。

  更重要的是: 1)内容能不能带来进店。

  2)用户买完后会不会再来。

  3)客单价有没有提升。

  这些才是真正需要关注的2%的指标。

  另外就是要建立自己的客户池子。

  通过企业微信、社群承接等方式,把平台上的用户变成你的私域用户,这样不管平台规则怎么变,你都有主动权。

  │最后总结│ 小红书的这两步棋,是其走向“内容电商一体化”平台的必然选择。

  这不再是可选项,而是所有想分食这块蛋糕的商家的必答题。

  一是在提醒商家,平台的规则永远在变,但“以用户为中心,提供真实价值” 的底层逻辑永远不会变。

  无论是线上内容种草还是站内转化,终极目标都是赢得用户的信任。

  二是建议商家立即行动起来,重新审视自己的小红书战略,不要在这场变革中掉队。

  “现在入场是成本最低的时候,等所有人都看懂了,红利也就消失了。

  ” 注:文/内容山庄,文章来源:内容山庄(公众号ID:neirongsz),本文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亿邦动力立场

上一篇:
银行业抢滩鸿蒙元服务:对公金融打通服务分发新渠道
下一篇:
2025年《财富》最受赞赏的中国公司揭晓!6家银行、4家险企上榜
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