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 文章详细
慕尼黑车展中国军团扩容 40% 欧洲主场变中国秀场?
发布时间:2025-09-09

2025年慕尼黑车展,中国展商数量激增40%——这不是偶然,而是一场蓄谋已久的“技术闪电战”。参展的 103 家中国企业,较 2023 年激增 40%的数字背后,是从“量变”到“质变”的战略跃迁——当欧盟的反补贴关税壁垒仍在生效时,中国车企已用海外建厂、技术输出的“组合拳”重构了全球汽车产业的权力格局。

IMG_256

这场“组团秀科技”绝非简单的数量堆砌。小鹏汽车在车展上同步展出的人形机器人、飞行汽车与 SEPA 扶摇架构,与其宣布启用的欧洲研发中心形成呼应,展现的是“AI 生态系统”的立体输出而非单一车型的叫卖。比亚迪匈牙利工厂从电动大巴到乘用车的全产业链布局,更构建起“生产+研发+补能”三位一体的欧洲枢纽,这种“技术溢出+产业升级”的本地化模式,让欧盟的关税壁垒沦为象征性摆设。零跑在德国的 109 家门店与 B10 车型上市即交付的动作,则证明中国车企已掌握欧洲市场的渠道话语权。

IMG_256

技术参数的比拼最具说服力。小鹏全新 P7 搭载的 800V 平台实现 10 分钟补能 525km,比亚迪海豹 06 DM-i 旅行版的 150 公里纯电续航,这些硬指标直接对标乃至超越宝马 iX3 等德系主场车型。更值得玩味的是参展阵容的“全品类突袭”:从深蓝 S07 的纯电车型到 212 T01 的柴油越野车,中国车企既巩固电动化优势,又用多元化产品矩阵打破“政策依赖者”的刻板印象。

当宁德时代、地平线等供应链企业与整车品牌协同参展,中国汽车产业的垂直整合能力暴露无遗。这种“整车+零部件”的集团军作战模式,使得欧洲车企在电动化转型中陷入被动——奔驰 GLC EV 的姗姗来迟,恰好反衬出中国车企“技术定义产品”的先发优势。

中国车企的慕尼黑之旅证明:出海3.0时代,胜负手不再是贸易量,而是技术话语权。接下来要看欧洲厂商如何接招——是开放合作,还是筑起技术壁垒?这场对决,才刚刚开始。

版权声明

本文部分图片源自网络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公众号联系

如需转载请向本公众号后台申请并获得授权

法律顾问

北京市炜衡(福州)律师事务所赖成龙律师

举报/反馈

上一篇:
万达宝贝王×不二动漫联合分享会成功举办,共探乐园业态创新与战略布局
下一篇:
从数字分身到AI伙伴,“人工智能+消费提质”有了新解法
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