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 文章详细
“浙系一哥”易主?
发布时间:2025-09-09

  在浙江省这片民营经济的沃土上,不仅有着浙商银行这样“浙”字头的股份制行,城商行群体更是以“小而美”的特色闻名全国。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浙江没有出色的城商行。2025年一季度,宁波银行资产规模达到3.4万亿元,首次跻身城商行资产规模前三。

  在浙江,杭州银行、宁波银行和浙商银行被称为银行界的“浙系三杰”,浙商银行曾因多项指标优异而被称为“浙系一哥”。如今,浙商银行的多项关键财务指标被宁波银行、杭州银行赶超,究竟是浙商银行后继乏力还是宁波银行来势汹汹?

  浙商银行:地位早已动摇

  8月28日晚间,浙商银行披露的2025年半年度业绩报告显示,报告期内,该行实现营收净利润双降,这也是自2019年11月登陆A股以来首份营收净利润双双告负的半年成绩单。这份成绩单也让其原本就已有所动摇的“浙系一哥”更不稳当。

  

  图:浙商银行半年财务数据指标

  业绩报告显示,今年1至6月,浙商银行实现营业收入332.48亿元,同比减少20.31亿元,下降5.76%;归属于该行股东的净利润76.67亿元,同比减少3.32亿元,下降4.15%。梳理盘点发现,今年上半年,42家A股上市银行中,有6家机构出现营业收入与归母净利润“双降”,浙商银行位列其一。

  此前,浙商银行发布的2025年一季报显示,报告期内,该行实现营业收入171.05亿元,同比减少13.02亿元,下降7.07%;实现归母净利润59.49亿元,同比增加0.36亿元,增长0.61%。

  由此可见,二季度,浙商银行的营收下滑虽然收窄,但净利润直接由正转负。更早之前,浙商银行发布的2024年年报显示,2024年,浙商银行实现营业收入676.5亿元,同比增长6.19%;归母净利润151.86亿元,同比增长0.92%。

  公开资料显示,浙商银行是十二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之一,于2004年8月18日正式开业,总部设在浙江杭州。2016年3月,浙商银行在港交所上市;2019年11月,公司成功登陆上交所。

  截至2025年6月末,浙商银行在全国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香港特别行政区,设立了369家分支机构,实现了对浙江大本营、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环渤海、海西地区和部分中西部地区的有效覆盖。

  

  图:浙商银行半年资产规模指标

  从整体经营维度看,浙商银行展现出一定的稳健性,资产规模与信贷投放为其发展提供了基本盘支撑。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该行总资产达3.44万亿元,同比增长3.54%,尽管较2024年全年5.78%的增速有所放缓,但仍保持增长态势,为业务拓展与风险抵御奠定了规模基础。

  2025年7月浙商银行管理层变动,成为其战略走向的关键观察点。原董事长陆建强任职期间,推动资产规模破3万亿元、化解近2000亿元不良资产,以“善本金融”锚定服务实体经济;新任管理者陈海强深耕金融30年,保障战略延续性,契合银行业“质量优先”监管导向。

  值得关注的是,当前浙商银行“数字化改革、深耕浙江、板块协同、财富管理”四大战略的推进,已取得部分积极进展,体现出转型的主动性。

  宁波银行:深耕区域、经营风险

  截至2025年6月末,宁波银行资产总额34703.32亿元,较年初增11.04%,存款总额20764.14亿元,贷款及垫款总额16732.13亿元,较年初分别增长13.07%、13.36%,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371.60亿元,同比增长7.91%;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47.72亿元,同比增长8.23%。

  上述成绩的背后,离不开宁波银行持续深耕区域客户、优化盈利结构、经营银行就是经营风险等理念及策略。

  宁波银行坚定不移地实施“大银行做不好,小银行做不了”的经营策略,坚持深耕优质经营区域。2025年上半年,宁波银行持续加大对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截至2025年6月末,公司企业贷款总额9982.04亿元,比年初增加1755.76亿元,增长21.34%。

  同时,宁波银行结合国家战略导向、经营区域经济特点,在行业和产业链研究成果基础上,按照各业务条线预算目标、重点客群及重点产品,实施不同条线、不同行业、不同类型客户的授信政策。截至2025年6月末,公司贷款主要投放于浙江和江苏地区,贷款余额分别占全行贷款总额的64.43%和22.55%

  而面对行业息差收窄、盈利承压的挑战,宁波银行不断优化盈利结构,实现收入多元化。目前,在公司本体有公司银行、零售公司、财富管理、消费信贷、信用卡、金融市场、投资银行、资产托管、票据业务9个利润中心;子公司方面,永赢基金、永赢金租、宁银理财、宁银消金4个利润中心,各利润中心协同推进。

  企百科数据统计,永赢基金、永赢金租、宁银理财、宁银消金2025年上半年分别实现净利润1.82亿元、15.06亿元、4.21亿元、2.50亿元,较上年同期分别增长80.20%、16.56%、0.91%、26.26%,合计盈利23.59亿元,对宁波银行整体的净利润的贡献还在继续上升。

  另据年报披露,宁波银行2025年上半年实现非利息收入114.34亿元,在营收中的占比从年初的27.97提升至30.77%,其中投资收益同比增长32.26%。

  业绩增长的同时,宁波银行资产质量继续保持稳健。截至2025年6月末,该行不良贷款余额126.88亿元,不良贷款率自2023年至今均稳定在0.76%,自2007年上市以来连续18年保持在1%以下。

  与此同时,宁波银行不良生成率下行。国投证券研报指出,今年上半年,宁波银行不良生成率(年化)为0.94%,较去年同期下降27bps,较今年一季度下降14bps,不良生成速度今年以来持续下行。

  杭州银行:业绩增速第一

  凭借高增速的业绩,杭州银行就像赛场上百米冲刺的选手,速度相当快。

  不仅业绩增速高于浙商银行和宁波银行,放眼整个银行队伍,杭州银行的表现都很突出。企百科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3月31日,在两市已经披露2024财报的35家A股上市银行中,杭州银行的业绩增速仅低于浦发银行、青岛银行,排行第三。

  凭什么杭州银行成了“浙系最速男”?说白了,它的选择非常“精明”。

  众所周知,长三角和一线城市是国内经济的排头兵,杭州银行就把战略重点放在了这些区域,搭上了区域经济发展的快速列车。

  在行业选择上,制造业、科技行业、绿色经济属于“国家给补贴、企业有需求”的领域,从投入到产出的表现更好,杭州银行就专怼科技、制造、绿色经济等领域。2024年末,其制造业贷款、绿色贷款、科技贷款余额分别同比增长26.27%、21.52%、29.52%。

  众所周知,银行业一贯的盈利模式是“赚利息差”,但是整个银行业的净息差在去年已经降到了历史新低,大家赚钱的速度都在变慢,但去年杭州银行凭借1.95%的净息差位列“浙系三杰”之首,加快了赚钱速度。

  当然,杭州虽然业绩增速最高,但留不住股东的心。

  今年初,陪伴杭州银行二十年之久的大股东澳洲联邦银行,将杭州银行5.45%股权转让给新华保险,开始清仓离场。去年,中国人寿、百大集团也相继减持杭州银行。

  其中的原因之一,就是杭州银行在分红上太“小气”了——2021年至2023年,杭州银行派发的现金红利分别为20.76亿元、23.72亿元、30.84亿元,分红率为22.41%、20.31%、21.44%,低于证监会要求的30%。

  

  图:浙江城商行2024年盈利情况

  赚的快却分得少,股东自然不乐意了。杭州银行对此解释是要持续补充内源性资本,增强抵御风险能力。说白了,就是要把钱留着未雨绸缪,没法分那么多钱。

  杭州银行的并表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的确不高,截至2024年三季度末只有8.76%,同期其他许多同行都超过了10%。在A股上市银行中,杭州银行排名倒数第四,表现远低于同行水准。

  杭州银行的另一个问题是虽然业绩增速高,但在逐渐放缓。2019年至2023年,其营收增速分别为25.53%、15.87%、18.36%、12.16%、6.33%,尽管2024年增速有所提高,但仍然不足10%,整体仍处于下降趋势,这可能会进一步影响其分红政策。

  结束语

  未来,“浙系三杰”将走出不同的路径。三者的同台PK,早已超越简单的数字游戏,而在于谁能将区域禀赋转化为可持续的商业模式。

  有了宁波银行、杭州银行这样的榜样,浙系银行“军团”大有可为。历史告诉我们,商场如江湖,没有永远的第一,只有与时俱进的智者,浙系银行“军团”或将成为国内银行业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上一篇:
阿里云杀向机器人新战场,要和华为、腾讯大干一场
下一篇:
小米王腾辟谣
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