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 文章详细
净息差边际改善 非息收入加快增长
发布时间:2025-09-08

  □邓宇 上半年,中国上市银行整体表现稳健,主要业绩指标平稳增长,特别是面临内外部不确定性增多等复杂环境,中国银行业“穿越周期”及筑底回升的趋势显著。

  以国有大行为代表的上市银行一方面不断挖掘内生性增长潜力,通过优化资产负债、业务和营收结构深挖收入增长潜能,在控风险的同时,稳定资产质量;另一方面通过发展资产管理、扩大金融资产投资等增强发展韧性,持续扩大非息收入来源,工商银行、建设银行等在非息收入业务加快发力。

  展望来看,下半年中国上市银行将延续企稳回升的良好态势,整体盈利状况将继续改善,非息收入增长对营收的贡献将进一步提升。

  一、利息收入不同程度下降,息差边际改善 近年来,中国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中国人民银行逐步推动通过降低信贷利率来降低企业综合融资成本,实施更大范围和更大力度的降息政策,释放稳增长和提振信心的信号。

  在政策利率引导市场利率下行的同时,上市银行的利息收入出现下降,同时净息差处于持续的收窄趋势,整个银行业处于“低利率+低息差”周期环境。

  咨询公司安永发布的报告显示,2024年58家上市银行平均净息差为1.52%,较上年下降17个基点,自2020年以来已连续5年下降,最近3年净息差均低于2%。

  今年以来,中国上市银行的净息差水平逐步企稳,主要受益于政策引导存款利率下调,有效降低银行机构的负债成本。

  上半年,工商银行的存款利息支出同比下降17.1%,主要是客户存款平均付息率下降39个基点所致。

  部分银行净息差仍承压的同时,息差水平呈现收窄或边际改善的积极态势,展现了整体银行业在逆周期环境加快转型的成效。

  从上市银行披露的数据来看,2025年上半年,邮储银行净息差为1.70%,较2024年的1.87%下降17个基点,继续保持领先。

  虽然国有六大行的净息差仍在下降,但工商银行、农业银行等净息差边际降幅已出现收窄的趋势。

  上半年工商银行净息差1.30%,较上年下降12个基点,较同期少降6个基点;农业银行净息差1.32%,较上年末下降了10个基点,降幅同比收窄。

  展望来看,下半年上市银行净息差仍有下行压力,但预计通过精细化的资产和负债定价管理,以及负债成本随政策利率调整等,净息差有望保持企稳。

  未来,上市银行在稳定利息收入规模和息差水平的同时,更好地从节约资本和优化信贷资源配置等结构性方式着手,将更好地支持银行机构实现稳健经营。

  二、非息收入增长明显加快,转型取得成效 长期以来,中国银行业的营收较大程度上依赖利息收入,在利率下行期,让利实体经济和顺应经济产业转型的需求增大,摆脱传统以利息收入增长为主要来源的路径依赖虽经历曲折,但近年来已有积极成效。

  除了在传统的贷款业务和客户结构上进行调整,不少银行机构开始转向资产管理和金融资产投资。

  国际经验来看,以摩根大通等为代表的国际银行重点拓展非息业务,截至2025年上半年,摩根大通管理资产规模达到4.3万亿美元,其中投行费用同比增长7%至25亿美元,市场交易收入89亿美元,同比增长15%。

  部分国际银行的非息收入占整个营收的比重甚至超过50%。

  中国银行业主动推进转型发展,以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为代表的国有大行发挥综合服务优势,重点聚焦金融投资、理财、租赁、保险等领域,加大力度拓展非利息收入。

  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工商银行实现非利息收入1135.16亿元,同比增长6.5%,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为26.6%。

  其他非利息收益464.96亿元,增加73.52亿元,增长18.8%。

  建设银行的非利息收入增至1075.64亿元,同比增幅达19.64%,非利息收入在营业收入中的占比达到27.28%,其中代销基金业务收入实现较快增长,顾问和咨询费、资产管理业务收入的增幅分别为14.35%、35.44%。

  上半年中国银行非利息收入实现1141.87亿元,在营业收入中占比提升至34.71%,同比提高6.23个百分点,其中代理与托管等业务、汇兑收益、贵金属销售等贡献较大。

  总的来看,上市银行在风险可控且在合规基础上,加快推动包括金融投资、财富管理、资产管理等业务,既是主动在逆周期求变,也是顺应内外环境,上半年的数据验证了非息收入在数量增长的可喜成绩,同时也应避免过度追求非息收入规模,聚焦主责主业,持续提升收入质量。

  三、坚持创新转型,挖掘内生性增长潜能 当前,中国银行业正处于一个较低利率的市场环境,但同时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一方面倒逼银行机构摆脱单一的利息收入增长依赖,促进资产负债总量规模和结构的优化,并实现量、价、险的平衡,兼顾好让利实体经济的功能性,以及维持日常稳健经营的盈利性;另一方面也是激发银行业转型的关键时期,比较国际银行业,中国银行机构仍有“规模情结”,而且多数的收入来源于境内市场,如何更好地服务国家高水平开放、人民币国际化和中资企业“出海”、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等,还需要银行机构创新求变,真正走向国际市场。

  从上市银行半年报的业绩发布来看,不少上市银行开始了新的谋篇布局。

  比如招商银行、兴业银行等股份制银行加快筹建设立金融资产投资公司(AIC),有望推动投商行一体化经营。

  比如,中国银行通过发挥全球化优势加强外币资金统筹和期限管理,以及提升债券投资占比,推动净息差降幅收窄。

  建设银行围绕跨境集中收付、商户“收单+结算+信贷+财富管理”综合金融服务以及财富管理数智化转型等,不断拓展营收渠道。

  总体而言,中国上市银行还需要持续增强功能,更加聚焦实体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主动发力,在保持稳健经营的基础上,进一步转变发展模式,充分利用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深化建设非金融生态的场景,积极拓展“信贷+”资产布局,加快打造新增长极。

  (作者系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特聘研究员,本文仅代表个人观点)

上一篇:
保险业高质量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
下一篇:
“中德慕尼黑争霸”,奔驰高管又行了:不用怕中国
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