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 文章详细
中安观察 | 用“联盟”破局 看安徽如何重构物流产业生态
发布时间:2025-09-08

  6 点,合肥北站,满载光伏组件与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的中欧班列鸣笛启程,这趟开往中亚地区的“钢铁驼队”,正将占全球 50%份额的“合肥造”光伏玻璃、10%份额的新能源汽车零部件送往中亚市场。

  与此同时,长江之畔的芜湖港,橙色起重机正高效装卸集装箱,上半年 88.07 万标箱的吞吐量里,近六成承载着全省外贸货物的出海需求。

  这一幕幕清晨的忙碌图景,正是安徽交通物流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的生动缩影。

  从地区生产总值突破 5 万亿元大关,到上半年增速持续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安徽经济的稳健增长背后,交通物流始终扮演着“大动脉”的角色。

  如今,“五纵十横”高速公路网覆盖县城、“干支衔接”高等级航道通江达海、“一枢七支多点”机场群联通内外,“十四五”前四年累计完成交通投资超 5400 亿元的“硬投入”,正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软效能”:全省水路货运量占比达 37.1%,社会物流总费用占 GDP 比例比全国低 0.9 个百分点,每一分物流成本的降低,都在为新能源汽车、智能家电、光伏等产业链注入竞争优势。

  

  日前,安徽省交通运输发展联盟在合肥成立。从政策层面的“综合交通发展能级提升行动”,到企业层面的定制化物流服务,安徽正通过交通物流的“强链接”,让生产与消费、内贸与外贸的循环更顺畅,为打造“三地一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安徽篇章筑牢流通根基。

  破解“单打独斗”困局重构交通产业生态

  “以前我们想拓展多式联运业务,铁路、港口、货主各算各的账,协调一次要跑好几个部门,最后因为成本谈不拢不了了之。”一家合肥物流企业负责人的这番话道出了安徽交通行业曾经存在的痛点:资源分散、壁垒高筑、协同不足。

  数据显示,尽管安徽“十四五”前四年累计完成交通投资 5489.7 亿元,提前一年完成 5000 亿元规划目标,水路货运量占比达 37.1%,但长期以来,交通领域的“碎片化”问题依然突出:港口与铁路衔接不畅,导致货物中转效率低;一些小型物流企业缺乏稳定的资金支持,难以扩大规模;制造企业找不到匹配的运输服务,只能承担更高的物流成本。以芜湖家电出口为例,此前从工厂到港口的集港流程需要 3 天,其中近一半时间耗费在不同主体的衔接上。

  安徽省交通运输发展联盟的成立,正是为了打破这种“各自为战”的局面。

  从成员构成来看,150 家单位覆盖了交通建设、物流运营、金融服务、制造产业等多个领域——省港航集团手握“干支衔接、通江达海”的航道资源,开通了 69 条集装箱航线;省交控集团掌控着“五纵十横”高速公路网的核心节点;中国银行安徽省分行等金融机构则能提供投融资支持;中外运安徽公司则深耕国际物流多年,熟悉外贸企业需求。这种“全链条覆盖”的阵容,让“资源互补”从口号变成了可能。

  

  省港航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丁庆领提到,联盟将重点推动“搭建成员交流合作平台”和“助力安徽省交通运输事业高质量发展”两大任务。比如,省港航集团将把港口货物吞吐量、航线动态等数据接入联盟平台,铁路部门则共享货运班列调度信息,物流企业能根据这些数据优化运输方案,制造企业也能提前规划生产和出货节奏。在合肥,这种协同已经初现端倪——依托联盟资源,“江淮号”“奇瑞号”等定制中欧班列的发运效率提升了 15%,原本需要 5 天筹备的班列,现在 3 天就能完成集结。

  这种“破局”的意义,不仅在于解决当下的具体问题,更在于重构安徽交通的产业生态——从“企业单打独斗”到“联盟协同作战”,从“资源分散闲置”到“要素高效配置”,从“短期利益博弈”到“长期利益共赢”。当 150 家单位的资源拧成一股绳,安徽交通的“整体竞争力”便有了底气。

  交通与产业“双向奔赴”

  “安徽是全国汽车出口第一大省,芜湖是汽车出口第一大市,上半年出口汽车 34.9 万辆,占全省近 80%。”在联盟成立大会的产业对接环节,芜湖市交通运输局负责人的介绍引发了热烈讨论。

  数据背后,是交通与产业深度融合的迫切需求——当芜湖的汽车要运往全球,如何让整车从工厂到港口的流程更顺畅?当合肥的“芯屏汽合”产业需要高端设备进口,如何降低国际物流成本?

  安徽省交通运输发展联盟的核心使命之一,就是推动交通与产业的“双向奔赴”。这种“奔赴”不是单向的“交通服务产业”,而是两者相互促进、共同升级的良性循环。

  芜湖已经开始为汽车产业“量身定制”交通解决方案。为打造服务奇瑞整车物流体系,芜湖推动构建朱家桥港区为主、裕溪口和三山港区为辅的“一主两辅”集装箱发展格局,建成裕溪口汽车滚装码头,确保整车和零部件进得来、出得去。

  在家电产业领域,依托联盟平台,芜湖宝特现代物流园与美的、格力等家电企业达成合作,开行“白色家电”海铁联运班列。通过优化流程,家电从工厂下线到抵达宁波港装船,全程仅需 1 天,比原来的 3 天缩短了三分之二。

  这种“双向奔赴”的深层意义,在于激活安徽经济增长的新动能。数据显示,2024 年安徽社会物流总费用占 GDP 比例为 13.1%,低于全国 0.9 个百分点;芜湖市这一比例更是低至 12.5%,较全省低 0.7 个百分点。

  而联盟的成立,将进一步推动这一比例下降——当交通更高效,产业的物流成本就更低,竞争力就更强;当产业规模扩大,对交通的需求就更旺盛,交通建设就有了更明确的方向。

  开放、创新、协同、共赢

  挑战依然存在。首先是“利益协调”的挑战。150 家成员单位分属不同领域、不同地区,利益诉求各不相同——交通建设企业希望获得更多项目,物流企业希望降低成本,金融机构希望控制风险,制造企业希望提升效率。如何在这些诉求中找到平衡点,避免“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局面?

  其次是“数据安全”的挑战。联盟的核心优势在于数据共享,但交通数据、企业数据涉及商业秘密和国家安全,如何在共享的同时保障安全?还有“中小企业参与度”的挑战。在 150 家成员单位中,不乏省港航集团、省交控集团这样的“巨头”,也有很多中小物流企业、制造企业。如何避免中小企业“被边缘化”?

  面对这些挑战,联盟的未来方向已经明确——打造“开放、创新、协同、共赢”的命运共同体。在开放方面,联盟计划未来一年吸纳更多企业、科研机构、外地企业加入,持续扩大覆盖范围,增强联盟影响力、号召力;在创新协同方面,不断创新联盟工作机制,通过制度设计、资源整合、技术赋能和成员激励等方式,打破传统组织模式,加快构建灵活、高效、共赢的运作体系,推动联盟从“松散型专业协作组织”升级为“价值创造平台”,实现“1+1>N”的生态效应,最终将联盟打造成为开放、创新、协同、共赢的命运共同体。

  “使命如磐催人进,重任在肩勇担当。”省交通运输厅厅长聂爱国的话,道出了联盟的责任与担当:当安徽的交通从“大动脉”升级为“神经网络”,当联盟从“企业联盟”成长为“生态共同体”,安徽交通的高质量发展便有了无限可能。

  从 150 家单位的初次集结,到未来无数次的协同合作;从解决当下的物流难题,到支撑未来的产业升级——安徽省交通运输发展联盟的意义,不仅在于当下的“破局”与“赋能”,更在于为安徽乃至全国交通行业探索一条“协同共赢”的新路径。

上一篇:
格力错过了什么
下一篇:
焉耆县自然资源局国有土地使用权挂牌出让公告(焉自然资公告[2025]41号)
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