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 文章详细
银行反“内卷”需摒弃“规模情结”
发布时间:2025-09-08

  □莞棋 反“内卷”,正成为银行业2025年的鲜明“标签”。

  多家银行高管在2025年中期业绩会上明确提到反“内卷”。

  从优化资产结构到规范定价机制,从平衡量价关系到政策解读与结构创新,各银行结合自身优势,在反“内卷”的道路上探索出独特且有效的实践模式。

  在2025年中期业绩发布会上,招商银行负责人表示,招商银行作为金融业的一员,将自觉、主动贯彻落实好反“内卷”的要求。

  反“内卷”对于银行的贷款定价稳定、存款成本控制和资产质量提升都是有利的。

  中信银行负责人在业绩发布会上指出,今年以来,反“内卷”政策逐步出台,有利于规范行业有序竞争,引导银行业把握好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和保持自身健康发展。

  民生银行负责人则明确表示:“未来我们会一如既往深化客户经营,扎实服务实体经济,持续降本增效,不搞‘内卷式’竞争,保持战略定力,强化战略执行,扎实推动高质量、可持续的发展。

  ” 从更好服务实体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角度而言,银行业反“内卷”,亟待摒弃“规模情结”。

  一直以来,通过资产规模扩张来驱动业绩上行、放大资本价值,成为商业银行发展的不二法门。

  近两年来,伴随着宏观经济深度调整,存量竞争成为主旋律,规模扩张的驱动效果减弱,尤其是叠加净息差持续收窄等因素,银行若还执意贪大求快,上规模、壮块头,非但不能带来收益正向反馈,反而可能陷入“内卷”和过度的风险承担,长此以往也会削弱银行服务实体经济的持续能力,甚至积累潜在风险,进而对实体经济和宏观经济整体发展带来影响。

  正缘于此,摒弃“规模情结”,探索反“内卷”背景下“服务升级+营收增长”的可持续路径,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提供更多元的解决方案,成为银行业转型的核心共识。

  2025年各家银行中期业绩会不约而同地出现了一些高频词汇:工商银行业绩会提到60次“稳”,10次“扎实”,19次“高质量”;农业银行业绩会提到61次“稳”,5次“扎实”,15次“高质量”;建设银行业绩会提到33次“稳”,3次“扎实”,8次“高质量”;中国银行业绩会提到70次“稳”,13次“扎实”,23次“高质量”……这些高频词汇,绝非简单的文字重复,而是银行管理层对发展路径的深刻反思与坚定选择。

  告别传统的“唯规模”论,是银行从“数量”到“质量”、从“广度”到“深度”、从“外在衡量”到“内在价值”的集体跃迁,也是新的时代背景下银行回归服务本源、重塑核心竞争力的生存法则与必由之路

上一篇:
凝聚南方力量 共创美好未来
下一篇:
青岛金融助力外贸企业“出海远航”
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