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 文章详细
基本盘不稳、多元化不利、财务状况不佳,伊利危险!
发布时间:2025-09-08

  近期,国内娱乐圈又有人塌房了。流量小花虞书欣的黑料被网友越扒越多。霸凌同事、高速倒车,“小太阳”的人设碎了一地。

  细心的网友发现,伊利旗下品牌「优酸乳」,全平台删除虞书欣相关博文及内容,此时距离她当上该品牌代言人还不满一年。

  

  虞书欣代言伊利优酸乳,来源:优酸乳

  对于伊利来说,这属于屋漏偏逢连夜雨。

  2024年无疑是伊利的至暗时刻,其经历了史上首次业绩倒退、“天价牛奶”风波、经销商出走等,直到2025年中报刚刚有缓解的势头。此时的伊利再经不起更大的风浪了。

  

  伊利在液态奶基本盘大量失去消费者

  近日,伊利披露2025年半年度报告。收入重回增长、大手笔分红,似乎在向市场传达公司发展的信心。

  然而,止跌背后却暗藏隐忧。内困外患之下,这家乳业巨头还远未到摆脱增长困境的时候,此份看似乐观的半年报更像是下坡路上的回光返照。

  

  伊利刚刚在2024年经历了成立以来首次收入下滑。到了今年上半年,伊利的收入重回增长,但增速也仅仅维持在3.49%的低水平。

  

  伊利今年上半年主要财务数据,来源:伊利2025年半年报

  实际上,从2018年开始,伊利的收入增速呈现出走下坡路的趋势。特别是在近三年,下跌速度明显加快。

  

  2005-2024年伊利营业收入及其增速变化,数据来源:伊利财报

  导致这一状况的核心原因就是伊利押宝的基本盘——液态乳业务已经撞到天花板。

  一直以来,常温液态奶都是伊利的主阵地,在市场中占据绝对龙头地位。就在老对手们都已然居安思危、布局奶酪、奶粉等其他乳制品赛道之时,伊利还在死守这一基本面。

  财报数据显示,2015-2021年期间,液态乳业务收入占伊利总收入的比重在80%上下徘徊,直到2022年并表收购的婴幼儿奶粉品牌「澳优乳业」后才下降到60%多。

  

  2015-2025H1伊利液态乳业务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变化,来源:伊利财报

  这也导致伊利业绩与国内液态奶特别是常温奶市场的大盘,高度相关。

  近两年,中国乳制品行业正遭遇着前所未有的寒冬。乳制品特别是液态奶消费在延续十几年增长之后开始下降。

  压力不仅来自于人口增速大幅放缓,还来自人均乳制品消费“破天荒”降温。2024年中国人均乳制品消费量为40.5千克,同比减少5.6%,已经连续三年负增长。

  特别在常温奶市场上,各大品牌积压的临期产品开始增多,折扣力度不断加大,部分地区产品的折扣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经销商进货意愿明显比往年弱了很多。

  

  各大品牌的常温奶开始大幅打折促销,来源:自摄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伊利液态乳业务也开始走下坡路。2024年和2025年上半年,伊利的液态乳业务收入分别同比下降12.32%和2.06%。

  实际上,伊利在液态奶的布局也出现重大战略失误。

  液态奶也进一步分为常温奶和低温奶。近些年,奶饮品消费升级趋势明显,国人对液态奶消费也开始从常温奶转向口感更好、营养价值更高的低温鲜奶,在很多媒体的报道中,低温鲜奶属于“中产消费升级”的一个案例。行业数据显示,我国低温鲜奶渗透率已从2020年的23%攀升至2024年的41%。

  而伊利的低温奶业务一直没有做起来,没有起色。把尚有增量空间的低温奶市场拱手让给三元、君乐宝(悦鲜活)、认养一头牛,甚至很多地方性鲜奶品牌。

  固步自封在常温奶舒适区,使伊利没有享受到低温奶赛道的增长红利,吞下常温奶市场不断萎缩的苦果。

  卖不出去的常温奶也最终成为了积压的库存。受此影响,伊利液体乳库存量持续攀升。2022年-2024年,公司液体乳库存量分别为22.17万吨、22.53万吨、33.36万吨,分别同比增长17.22%、1.63%、48.03%。滞销的库存奶最终将转化为资产减值,侵蚀掉伊利的利润。

  赖以生存的基本盘反倒成为了拖累。

  面对着液态常温奶等传统乳制品消费萎缩的“外患”,伊利不得不开辟新增长点。近些年,伊利进行了诸多跨界新赛道的尝试,但大多都以失败告终。

  首当其冲的就是伊利在2023年发布的茶饮品牌“伊刻活泉现泡茶”,对标农夫山泉东方树叶和三得利无糖茶。

  为了别具一格,伊刻活泉现泡茶宣传其卖点是“冻干茶粉”+“茶、水分离”。同时在包装上搞噱头,将茶粉存于瓶盖之中,消费者在饮用前,先拧、后摇,让茶粉在水中融化,还原现泡的口感。

  

  伊利“伊刻活泉现泡茶”,来源:伊刻活泉

  伊利对这一产品给予很大期望。伊利高层更是在去年中报时表示现泡茶是“近年来表现最好的新品之一”。然而,“最强新品”基本就没有过存在感。如今,线下渠道中,伊刻活泉现泡茶仅在部分便利店和商超有售,不少消费者甚至根本都不知道这个已经推出两年多的产品的存在。

  在电商平台上,伊刻活泉现泡茶的销量仅是竞品东方树叶、三得利销量的零头。天猫超市上,农夫山泉东方树叶和三得利乌龙茶的全网销量均超过100万,而伊刻活泉现泡茶的全网销量仅有6万+。

  

  伊刻活泉现泡茶与竞品线上销量的对比,来源:天猫超市

  被寄予厚望的现泡茶在市场无人问津,还被渠道商嫌弃。伊利如意算盘打得好,想借助其经销商网络做低成本推广,结果就是商品滞销、库存积压,让经销商苦不堪言。

  

  经销商对伊刻活泉现泡茶态度负面,来源:蓝鲸新闻

  就是这样“扶不起的阿斗”,伊利还要坚决烧钱加码产能。今年2月,伊利在黄冈液奶工厂建成华中地区首条现泡茶生产线并投产,其日产能可达一百万瓶。

  本来,伊利集团的战略目标是以伊刻活泉现泡茶为标杆,在水饮赛道开辟更多高毛利明星单品,为公司拓展第二增长曲线。结果,如同它的前辈产品们——豆乳、功能饮料、饮用水等命运相同,收效甚微。

  这样的案例还有很多。

  去年6月,在英国伦敦开幕的全球乳业大会上,伊利带着全新的产品“畅意100%奶啤”盛装亮相,还成为了本次乳业大会的“唯一指定乳酸菌饮品”。

  

  伊利新产品“畅意100%奶啤”亮相全球乳业大会,来源:伊利

  据伊利方面介绍,“畅意100%奶啤采用的是伊利优质牧场奶源,蛋白质含量≥0.7%;由于采用了混合发酵技术,畅意100%奶啤带有麦芽香气,奶香十足,且口味酸甜。”

  但一年时间过去,这款奶啤不仅没有成为爆款,反而几乎消失。在线上平台上的伊利官方店,奶啤产品早已下架,仅有一些非官方店铺有少量产品在销售,但销量极低。线下店铺更是不见其身影。

  此外,伊利还布局宠物赛道,发布自有品牌“依宝”,推出宠物奶、益生菌宠物粮等多款产品。

  值得一提的是,依宝宠物奶的价格,居然高于伊利高端品牌金典奶,无人问津也就不足为奇。

  

  伊利依宝宠物奶,来源:依宝

  本来伊利强大的品牌知名度,有助于其拓展新的消费赛道。不过,产品力薄弱,让伊利再怎么折腾,也难有爆品出圈。

  

  目前,伊利的债务负担和现金流状况,已经不太支持大手笔烧钱搞跨界。

  企业的负债和现金流状况在一定程度上比业绩更重要。

  负债相当于一个人的骨骼,在行业低迷期负债只有逐步改善才能说明企业基本盘趋稳;现金流相当于一个人的血液,虽然不显眼,但确是维持企业正常运转的最根本动力源。相比之下,业绩仅仅是一个人的气色和衣着,可以粉饰、包装,也可以隐藏。

  而急剧增加的债务和紧张的现金流,显然说明伊利还没有走出阴霾。比较明显的现象是,伊利近几年债务负担急剧增加,偿债能力逐渐恶化。

  截止到2025年6月末,伊利的资产负债率为62%,相比2021年末增加10个百分点。流动比率也从2021年末的1.16倍下滑到今年6月末的0.73倍,已经跌破1倍分水岭。这两项偿债指标均创下了历史新高,且差于行业平均水平。

  

  2021年末至2025年6月末伊利的资产负债率与流动比率变化,数据来源:Wind

  进一步看下债务结构,近几年,伊利有息负债及短期负债迅速膨胀。公司有息负债占总负债的比重也从2021年末的21.82%提高到今年6月末的43.99%,增长幅度超过一倍。同时公司流动负债占总负债的比重也从2021年末的81.43%提高到97.51%。

  

  2021年末至2025年6月末伊利的债务结构变化,数据来源:Wind

  也就是说,伊利选择增加短期债务来为公司经营筹措资金,同时增加了需要付息的债务比例,特别是一些无法滚动展期的短期有息债。而这势必会带来极大的短期偿债压力。

  能不能扛得住就要看伊利的账面现金储备以及现金流状况。

  事实上,伊利的现金并不宽裕。

  半年报显示,截止到2025年6月末,伊利的账面货币资金仅有175.55亿元,相比上年末减少78.49亿元,还不及2023年末的一半。相比之下,伊利2025年6月末的短期借款却高达446.73亿元,相比上年末增加83.16亿元。

  一边是账面现金的减少,一边是短期借款的膨胀。结果下来,如今伊利账面现金已不够偿还短期债务,且缺口在逐年扩大。

  

  2021年末至2025年6月末伊利的货币资金与短期借款变化(单位:亿元人民币),数据来源:Wind

  同时,虽然扣非后的利润有所增加,但真实反映伊利经营状态的经营活动现金流入却在减少。

  半年报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伊利的经营活动产生现金净流入29.64亿元,相比去年同期下降44.34%。扣非净利润的增加却没有换来现金流的增厚,背后反映出或者是伊利的回款出现一些问题,或者是通过财技对利润指标进行了包装。

  如果靠日常经营活动无法筹集到足够的运营及投资资金,那就只能靠外部融资来滚动式“借新还旧”。

  2025年至今,伊利已发行十期短期融资券,光在7月份就发行了总额达310亿元的短融券。此外,伊利还在7月发行了内蒙古自治区首单科技创新(乡村振兴)债券,融资规模为40亿,期限为182天。

  

  2025年至今伊利发行的短融券情况,数据来源:伊利股份公告

  相比前些年,近几年,伊利发行短融券频次明显增加、单笔金额也有所增加,可见其短期资金需求的急迫性。

  这种借新还旧的资本游戏,前提是伊利能保证账面有足够的现金储备应对短时的偿债压力,且后期的融资能够跟得上。一旦临时性大手笔开支导致资金链枯竭,很有可能会影响到公司偿还短期债务,严重的甚至会导致逾期或者违约情况发生。这势必会影响到市场对公司的信心,进而对公司股价和公开市场的融资产生负面影响。

  有趣的是,在资金链压力到达顶点之时,伊利的分红也创下了历史新高。今年4月,伊利管理层决定,“慷慨”地拿出2024年净利润的91.4%即77.26亿元向股东们分红。

  值得一提的是,伊利董事长潘刚按其4.5%的持股比例计算,将独揽3.48亿元分红。

  伊利的财务状况如此尴尬,与近些年很多项打水漂的投资不无关系。烧钱拓展新业务,新业务又不能带来正向现金流,最终形成了恶性循环。

  

  『摩羯商业评论』联想起,之前伊利还曾放出豪言——2025年进入全球乳业前三,2030年登顶全球乳业之首。

  如今已到2025年大限,伊利似乎要“失言”了。

  近期,荷兰合作银行公布了2025年全球乳业20强,兰特黎斯继续蝉联榜首,伊利仅排在第五名,且连续多年位次未发生变化。

  

  荷兰合作银行发布“2025年全球乳业20强”,来源:荷兰合作银行

  面对着资金压力的内忧和行业需求萎缩的外患,众多跨界领域又屡屡碰壁,伊利已经有点危险了。

上一篇:
扬州拟打造新材料“地标性产业”
下一篇:
“A+H”上市公司增至161家
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