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 文章详细
光伏“反内卷”的新拐点,来了!
发布时间:2025-09-08

  先说结论:2025年下半场的光伏,不再是“谁产量大谁赢”的游戏,而是“谁能把价格战打成价值战”的较量。

  过去那套靠拼价格、抢市场的打法,曾经确实跑得快,但现在已经行不通了。上游成本的频繁波动,让企业没法再无底线压价;监管部门的频频出手,也在提醒行业,低价倾销到头了;而技术的加速迭代,更是让简单粗暴的“卷价格”失去了意义。

  换句话说,光伏行业正被迫“脱内卷”。

  未来,谁能率先从价格泥潭里走出来,把竞争的重心转向技术、品牌、服务和全生命周期价值,谁才可能在下半场脱颖而出。

  行业困局

  装机猛增,利润下滑

  当下的中国光伏产业,正陷入一种“增量不增收”的尴尬局面。

  国家能源局最新数据显示,2025年1-7月,我国光伏新增装机规模达到223.25GW,同比暴涨80.7%(去年同期为123.53GW)。表面上看,装机规模一路狂飙,行业似乎一片繁荣。

  

  但现实却是另一番景象。制造端全面承压,行业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电池、组件产量增速已经跌到15%以下,多晶硅、硅片甚至出现了负增长。

  企业被迫卷入“扩产—降价—亏损”的恶性循环:低价中标、虚假功率标注、以次充好……种种乱象层出不穷,市场秩序被严重扰乱,行业技术创新与可持续发展受到压制。

  在这一大背景下,8月19日,工信部、中央社会工作部、国家发改委、国资委、市场监管总局、国家能源局六大部门,联合召开了一场光伏产业座谈会,进一步规范光伏产业竞争秩序。

  

  这次会议的特殊之处在于:不仅仅是制造端和行业协会的自说自话,而是下游采购方的集体参与。

  要知道,“五大六小”电力央企虽然处在产业链的下游,却牢牢掌握着光伏的核心资源——项目审批权、电站投资权、电力消纳渠道。

  数据最能说明问题:截至2024年底,十大电力央企持有的光伏装机容量已经超过380GW,占全国总装机容量的62%。如此高度集中的市场格局,意味着下游电力央企拥有话语权与定价权。

  这也意味着,光伏行业的“反内卷”,不再是上游制造企业的孤军奋战,而是一场从根本上重塑行业生态的系统性博弈。

  紧接着,8月22日,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再度发声,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行业自律,共同维护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的光伏市场秩序的倡议。

  一系列政策与信号的叠加,标志着光伏行业正式进入一场前所未有的“反内卷风暴”。

  龙头启示录

  减亏与盈利的共同密码

  在这场大变革中,多数企业都将面临一次战略抉择:是继续走成本领先的老路,还是转向技术驱动的新赛道?

  翻一翻三大光伏龙头的半年报,行业趋势已见端倪。

  晶澳科技亏损显著收窄超40%

  光伏龙头晶澳科技发布的《2025年半年度报告》显示,公司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239.05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5.8亿元。分季度看,相较于一季度,二季度亏损幅度明显收窄,环比减亏超40%,毛利率改善明显。

  一方面,晶澳科技通过内部协同降低成本,同时依托规模化生产摊薄固定成本;另一方面,晶澳科技还在探索不同的电池技术路径,通过自主研发与合作研发相结合的方式加速BC 电池技术的研发,同时,储备钙钛矿及叠层高效电池技术。

  近期,其自主研发的210mm半片商用大尺寸钙钛矿/晶硅两端叠层太阳电池,获中国福建省计量科学研究院权威认证,光电转换效率突破至30.54%(正扫)、31.27%(反扫)。

  隆基绿能大幅减亏

  今年上半年,隆基绿能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28.13亿元,较上年同期大幅减亏26.61亿元。这主要受益于运营提效促进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大幅下降,以及资产减值损失的大幅减少。

  同时,技术创新成为破局的关键。截至2025年上半年,隆基绿能已获得各类授权专利3500多项,其中BC相关专利480项,覆盖新型钝化接触技术、金属化等关键环节

  目前,隆基绿能HPBC2.0先进产能稳步爬坡,量产组件转换效率高达24.8%。2025年上半年,隆基绿能HPBC 2.0组件出货约4GW,畅销至中国、欧洲、亚太、拉美、中东非等70多个国家或地区。

  

  锦浪科技净利大涨71%

  半年报数据显示,锦浪科技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37.94亿元,同比增长13.09%;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6.02亿元,同比增长70.96%。

  

  其驱动业绩增长的部分因素如下:

  公司持续加大研发投入,不断优化产品结构,向市场开发推出更高技术含量、更高附加值的逆变器产品,报告期内公司中大功率逆变器产品和储能系列产品占比提升。

  欧洲市场去库存后需求回升,亚非拉等新兴市场在光储平价及政策支持下,光伏装机需求增长,为公司业绩增长提供了市场空间。

  公司持续推进降本策略,有效地降低了逆变器产品的单位成本;同时财务费用较上年同期有所下降,双重因素共同推动利润实现一定程度的增长。

  终极赛点

  技术VS成本

  从晶澳到隆基,再到锦浪,不管是大幅减亏,还是净利飙升,有一点是共同的:即便是推进降本策略,这些光伏企业从未停下过技术创新的脚步。

  这也引出了一个更尖锐的问题:在未来的光伏竞争中,技术和成本,到底谁才是决定胜负的真正博弈点?

  事实上,三大光伏企业的半年报已经给出了答案:降本和创新,从来不是对立,而是必须并行的“双保险”。

  短期内,降成本依然是企业活下去的关键。工艺良率的提升、生产环节的自动化、原材料的长协采购,这些都能立刻改善现金流。说白了,有了现金流,企业才能喘口气;没钱,再厉害的技术都是空中楼阁。

  但中长期来看,技术才是决定行业天花板的真正力量。

  N型、TOPCon、HJT、钙钛矿叠层这些新路线,都能让组件的发电效率更高、寿命更长。只不过技术的商业化并非一蹴而就,它需要时间,更需要信任。

  最后还有一个关键点。未来光伏行业拼的不仅仅是“谁更便宜”,而是谁能给客户提供“整体赚钱方案”。如果企业能把组件、储能、运维打包,告诉客户:装我的系统,一年能稳定赚多少钱,那竞争逻辑就完全不一样了。

  到那时候,行业才会真正从“价格战”走向“价值战”。

  在你看来,未来光伏行业的胜负手,是“技术领先”,还是“成本极限”?

上一篇:
新世代宝马电车,能打翻身仗?
下一篇:
拼多多密集招大模型人才,与阿里、京东AI电商战略各有专攻
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