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 文章详细
数智化海上“高速公路”如何建? 烟台海事在行动
发布时间:2025-09-08

  当京台高速、沈海高速在陆地上把时速120公里的“中国速度”写进万家灯火时,在渤海深处,一条串联起东北振兴、京津冀协同发展、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示范区等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贯通山东半岛与辽东半岛,重塑环渤海经济圈海上交通格局的海上“高速公路”正悄然铺陈——它不架桥、不凿隧,却以独特的方式,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澎湃动能。2024年底,环渤海货物吞吐量完成了48.1亿吨,同比增长3.5%。作为交通强国山东示范区首批试点项目,渤海海峡数智化海上“高速公路”功不可没,它经历建设与发展,已成为高效运转的“蓝色动脉”,成为“十四五”水运事业蓬勃发展的生动诠释。

  海上“高速公路”的“路”如何建设?

  渤海海峡位于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之间,是进出环渤海湾的唯一海上通道,是国家“6轴7廊8通道”的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的重要阵地之一。烟台海事局局长王全作表示:“渤海海峡(南部)船舶交通流量大、交通态势错综复杂、水文气象条件多变,开展海上‘高速公路’建设对于船舶安全、有序、畅通的航行具有重要意义。”

  但茫茫大海“路”在何方?烟台海事局副局长李振中表示:“通航环境是划分‘高速公路’的重要依据,比如,深水航道就要优先保障大型船舶的通行,油田密集海域首要考虑船舶航路与油田设施的安全距离,渔船航路要与商船航路有效分离等。”原来,在大海上,这“路”不是修出来的,而是划出来的。

  

  渤海海峡海上“高速公路”两区三线路网分布图。

  近年来,随着港航经济不断发展,渤海海峡南部水域航路建设面临较大挑战,水域海事管理机构分段划定航路导致航路衔接性较差,管理标准多元化增加了航路整合的难度。烟台海事局面对重重挑战,主动出击,积极探索破题之策。立足环渤海海事监管与服务保障一体化建设要求,联合武汉理工大学刘敬贤教授团队开展数智化海上“高速公路”可行性研究,将渤海海峡交通网整体谋划,按照“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原则,划分出了“两区三线”重点“路段”的主骨架。“两区”是渤海西部海域的油田密集区和老铁山航路附近的交通密集区。“三线”是“京津冀—长三角”中渤海东部的“长山水道至成山角航路”和“老铁山水道至成山角航路”的海上路段,南北向航线是连接“京哈支线”的辽鲁客运航线。

  记者注意到,在“智慧海事”监管系统中已清晰标识出以长山水道、老铁山水道为枢纽的航路体系,包括3条全国干线、17条沿海公共航路、7条进港航路、10条陆岛交通航路,以及锚地、临时停泊区26处,形成了“主干畅通、干支联动”的海上交通网络,为船舶提供了安全有序的通航环境,船舶自觉使用航路并靠右航行已蔚然成风,船舶在航路内平均航速提升了9%。数智化海上“高速公路”规划建设已落地见效。

  在烟台港放眼望去,大型客滚船、集装箱船有序进出港;码头上集卡穿梭、器械林立,海浪拍打声、船舶鸣笛声、装卸轰鸣声交织在一起,形成一曲独特的海港交响乐……从海上到陆地,呈现出一派热火朝天繁忙而有序的景象——这便是海上“高速公路”“路网”的最好注脚。

  海上“高速公路”的“高速”如何保障?

  陆路高速通过高清摄像头、指示标志、信号标志等设施来保障车辆的高速通行。而海上“高速公路”则主要通过数字航标、电子围栏、雷达站、VHF基站、AIS基站以及5G基站、北斗等数智化基础设施来保障船舶有序航行。

  渤海中部分布着众多油田,受制于油气资源的地理位置,海上油田平台多处于公共航路附近,船舶交通流量大,通航风险较高,加之平台多处海底管线又穿越公共航路,通航环境异常复杂。烟台海事局通航管理处副处长李傲东介绍:“我们与部水科院一起开展专题研究,以政企合作的形式指导渤中35-2油田平台配套建设防碰撞监控设施,推动形成数据集成‘高速公路’智控服务中心,首次实现对中远海水域的科学化、可视化、智能化动态监控,形成了对局部水域的管控经验。”

  基于此,烟台海事局大胆创新、先行先试,通过部署立体化、体系化的交通基础设施构建起海上“高速公路”感知网络。利用辖区石油平台、海上风电等海洋工程建设海上交通安全监控系统,逐步提升辖区中远海管控能力。其中,渤海西部的BZ35-2油田和PL9-3油田海上监控系统已投入运行,基本实现对渤海西部长山水道至天津、唐山、曹妃甸、东营、滨州等航路的覆盖。渤海东部的三峡海上风电场(BDB6#)海上监控系统已投入运行,初步实现对长山水道至成山角航路、老铁山水道至成山角航路部分盲区段的覆盖。

  

  渤海海峡海域感知能力辐射图。

  此外,烟台海事局联合中国海洋大学、水科院海洋科技(天津)有限公司,研发构建国内首个海上“高速公路”环境预报大模型。推动气象部门定点部署了气象要素监测仪、岸基气象站、水文传感器、能见度仪等,实现重要气象水文要素的精细化数值预报以及环境信息的实时推送,为打造安全高效的智慧海上“高速”提供关键数据支撑。

  烟台海事局通航管理处处长张洪武向记者展示了一组数据:近两年新增各类公用与专用航标93座,数字化改造重点水域公用航标38座;同时,以政企合作形式接入海上风电、油田平台等30余路感知信号,建成双5G通信基站,实现了国内两大主流移动运营商通信信号对渤海中南部水域的全覆盖,中远海多维感知能力由“零星感知”提升至“区域覆盖”,目前覆盖率达60%;还组建了86艘船舶的“大巡航”协作船队,实行“船舶+无人机”立体巡航模式,海区监控手段得到进一步升级。

  海上“高速公路”的“交规”如何制定?

  建立完善的交通规则是强化海上“高速公路”管理、维护船舶航行秩序的重要基础。针对船舶定线制、石油平台密集区、航路交汇区等重点“路段”,烟台海事局按照“干线航路实施定线制,支线航路实施推荐航路,近岸交通功能区实施精细化管理”的原则,明确船舶航行规则,建立配套的海上交通组织管理办法,规范海上“高速公路”交通秩序。

  据了解,烟台“海上高速”已初步实现了“软连通”:优化了长山水道通航安全行为规范,实施长山水道“一域一策”,合理确定能见度不良条件下船舶最小会遇距离,制定《长山水道船舶定线制水域船舶航行航法指引》;公布了《关于滨州—长山水道航路渤中油田航段、东营—长山水道航路渤中油田航段注意事项的通告》,规范船舶在油田平台密集水域的航行秩序;完成了渤海东部水域长山水道至成山角干线航路、老铁山水道至成山角干线航路的路网设计方案,并配套制订了管理规则。针对渤海海峡东部水域干线航路与辽鲁省际客滚运输航线交叉会遇风险,研究制定了航路推荐航法,实时有效管控交会水域横向交通流和纵向交通流。

  “Pacific Valor”轮的三副张鹏翔说:“以前渔船在航道上捕捞作业、乱窜现象非常严重,现在情况明显比以前好多了。”

  制度的实施需要健全的机制来保证。烟台海事局还将推动建立区域性海上综合指挥协调中心,尝试打破部门、区域壁垒,通过部门联动、区域协同、政企联合、产业融合等方式,解决海上各区域和部门间数据不共享、信息不互通、责权不清晰、工作不协调等问题。

  海上“高速公路”的“安全”如何实现?

  相较于陆地高速清晰的物理边界,海上“高速公路”面临着气象多变、船舶类型多样、海域环境复杂等多重挑战。守护这条“蓝色动脉”的安全,是构建“信息高速集成、数据高速分析、监管高速联动,服务高速供给”海上“高速公路”的应有之义,也是重中之重。

  烟台海事局联合武汉理工大学刘敬贤教授团队进行了数据感知、行为识别、风险智能预警的攻关,在长山水道、芝罘湾港区口门等重点水域设置了“智能卡口”,它就如同海上的“电子岗亭”,通过雷达、AIS、高清摄像头等实时捕捉船舶动态,可以精准识别航速异常(低于安全航速或超速)、偏离定线制、违规锚泊等行为。据了解,现在烟台海事局每年可高效发现并处置异常行为3000余起,异常行为发现率同比提升8.3%,在辖区交通流如此复杂的情况下2025年上半年实现零事故!

  

  烟台海事局船舶交通管理中心利用智能监控系统,对海上“高速公路”开展电子巡查。

  信息高速集成是数智化海上“高速公路”的本质属性。2025年1月,值班员利用数智化“高速公路”数据高速集成优势,在芝罘报告线外海域第一时间发现一可疑雷达回波,及时重点标注和跟踪,高速联动公安、海警等部门查处了2025年烟台辖区首起船舶走私案件。当“数智防线”在监管中得以应用,海上交通安全监管便从“人防”完成了向“技防”的华丽蜕变。

  数据高速分析是数智化海上“高速公路”的鲜明特征。渤海的雾天就像“开关”,前一秒晴空万里,后一秒就可能大雾弥漫,能见度甚至能低到不足500米。但如今的海上预警信息比雾来得还快。这得益于数智化“高速公路”信息高速分析优势在倍增发力:经过科学分析,第一时间高效推送预警信息、科学实施禁限航,为客运航线“全过程不违规不违法”示范区建设,客运航线“一线一策”、大型油轮动态管控“两报告一预约”、防范商渔船碰撞“1+5”等工作机制实施提供了科学数据支撑。

  监管高速联动是数智化海上“高速公路”的显著标志。烟台海事局持续推进“双共行动”综合监管机制建设,强化船舶违法违规信息跨区域跨部门通报。以烟台市海上搜救中心为指挥枢纽,统筹海上专业救助力量、公务力量、军警力量、社会各界等应急力量,形成“全天候响应、全场景覆盖”的专群结合海上“高速公路”应急处置体系。每逢“五一”“十一”等客运高峰期,联合大连海事局、中国船级社青岛分社开展安全大检查,为“客货同运”的万吨巨轮“把脉问诊”,安排专人专班专责“随船监管”,确保了上线客船100%覆盖、缺陷100%整改并复查纠正,坚决杜绝了船舶带病营运。

  服务高速供给是数智化海上“高速公路”的突出优势。万华化学集团是中国(山东)自由贸易区烟台片区的龙头企业,跻身全球化工20强,其所配套的烟台万华工业园码头危险品货物运输量稳居山东省首位,其中LPG到达量全国第一。但受泊位和锚地数量的限制,运输化工产品的船舶经常长时间滞港出不去,而运送化工原料的船舶经常长时间在港外候泊进不来。烟台海事局立足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属性定位,依托数智化海上“高速公路”的高效数据服务优势,实施“一企一策”服务方案,在LPG船到港前,系统会自动推送‘安全包’,提供最优航线、附近船舶、能见度预警等信息,为船舶进出港提供精准服务。万华工业园码头安全总监朱锦波说:“海事给我们提供航速控制、锚地预约的建议,引导我们的船‘错峰’抵港。我们做了测算,每年可压缩船舶在港停留时间约700小时,间接经济效益超2000万元。”

  海上“高速公路”的建设充分考虑到了港航生产全链条、海事监管全周期、应急保障全要素,并将其有机结合在了一起,安全监管没有脱离生产主体,服务保障也没有“闭门造车”,应急保障更没有唱“独角戏”,而是搭建起了政企合作、共享共赢的“大舞台”,这才实现了这条海上“高速公路”繁忙而有序、高效且安全的现实场景。

  安全不是成本,而是最大的效益;服务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追求。从海上航路的划定到航行规则的完善,从智能卡口的“秒级预警”到应急船队的“分钟级响应”,从船舶进出港高效的交通组织到为企业节省下来的真金白银,烟台海事局用实践证明了海上“高速公路”的安全便捷,既需要科技织就的“数据网”,也需要机制搭起的“责任链”。这张融合了“数智+机制”的安全网,为全国海上“高速公路”的建设提供了宝贵的探索与实践经验。

上一篇:
首发1999元!小米发布首款米家智能变压IH电饭煲4L
下一篇:
紫金矿业陈景河:新能源浪潮下,全球矿业如何把握新风口?
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