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 文章详细
浪涌生绿电 深海养“白金”——探访广东珠海半潜式波浪能养殖平台
发布时间:2025-09-08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向海图强之路。

  ”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时强调。

  向海图强,创新驱动不可少,人海和谐是题中之义。

  今年2月,自然资源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推动海洋能规模化利用的指导意见》,从科学核算资源潜力、强化科技创新引领等方面,提出19项任务和政策措施。

  近日,记者前往波浪能富集区域——广东珠海万山海域,探访我国首座半潜式波浪能养殖平台“澎湖号”及其升级版“格盛1号”,看看海上“超大城堡”如何实现绿色供电、智能化深远海养殖。

  海上田园:渔民过上新生活从广东珠海桂山岛出发,乘坐20分钟快艇,便来到了相距约10公里的白色“城堡”——“澎湖号”。

  尽管刚刚经历过风起浪涌的颠簸,记者登上平台后却感受到如履平地的安稳。

  站在由钢结构与渔网合围的平台上,向下望去,是大而幽深的网箱,像在海洋中围起来的深潭。

  前不久,这里刚刚捕获15万斤海洋“白金”赤嘴鳘,现在平台正漂浮在海面上,渔网全部脱离水面,工人们忙着去除贝壳等附着其上的海洋生物,对其来一次“大清洗”。

  “养了30年的海水鱼,头一回见着不吃油的‘海浪发电机’。

  ”59岁的老渔民叶悦和黝黑的脸庞上,明亮的眸子里闪烁着喜悦的光。

  老叶是广东江门人,1996年开始搞海水鱼养殖,2003年采用渔排,后来又升级为重力式网箱,直到今年4月,来到“澎湖号”和“格盛1号”平台上班。

  来平台之前,一艘小渔艇是老叶和同事们上下班的交通工具,连接着海岛上的宿舍与渔排、网箱等工作场所。

  “以前在岛上,几个木屋就是宿舍,一个柴油机在傍晚发电,供我们手机充电、洗澡。

  现在住的地方舒服多了,有24小时空调、热水,还有厨房,方便多了。

  ”提起现在的幸福生活,老叶朴实的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以前风浪太大时,没法上网箱喂鱼。

  现在平台有两个冷库,天气预报有大风浪了,我们就提前将饵料运到冷库。

  一般的风浪对我们没有影响”。

  “澎湖号”由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研发设计,2019年建成交付,长66米、宽28米、高16米、重1400吨,养殖水体1.5万立方米,配备了波浪能发电60千瓦、太阳能发电60千瓦,装配了储能设备,安装了自动投饵、活鱼传输、水质监测、视频监控等仪器设备,可以基本实现养殖生产自动化和远程实时监控。

  “现在最大的区别就是智能化,机器替代了很多人工。

  ”28岁的黄锦尧是“澎湖号”“格盛1号”的专职潜水员,负责水下设备日常维护,查看鱼的生长情况。

  黄锦尧说,一个“澎湖号”的养殖体量相当于10个传统重力式网箱,养殖工人由传统方式5人降至2人;一个“格盛1号”相当于18个重力式网箱的养殖体量,以前大约需要9个人才能完成的工作,现在3个人就可以运维。

  深海淘金:白色“城堡”喜丰收“2019年,‘澎湖号’刚开始投入使用的时候,工人们最初用价格较低的金鲳鱼试水,发现效果不错后,才开始养殖金虎斑、龙趸珍珠斑。

  ”“澎湖号”的研发团队成员、广州能源所副研究员王振鹏笑着和老叶、黄锦尧回忆起来。

  15万斤海洋“白金”赤嘴鳘顺利起捕上市……4月30日,波光粼粼的海面上,收获的欢呼声在“澎湖号”上响起。

  “这批鱼在经历台风、寒潮等极端海洋环境的考验下,仍保持了高速生长和高成活率,充分验证了‘澎湖号’平台的养殖安全性与工程适应性。

  ”王振鹏说,这是“澎湖号”成功完成的首个跨年度长周期养殖试验,为后续大规模产业化铺平了道路。

  “赤嘴鳘是名贵鱼,鱼胶营养好,价格高。

  ”老叶介绍,这批投养的赤嘴鳘,从3斤左右长到了超20斤,周期长达18个月。

  “关键是,口感好,在市场上很受欢迎。

  ”这些,都离不开“澎湖号”提供的深水栖息环境——超12米的养殖水深、模拟自然生态的多层网衣结构,让赤嘴鳘生长环境接近野生状态。

  “澎湖号”旁的海面上,漂浮着另一座白色“城堡”——“格盛1号”。

  体量更大的“格盛1号”,面积相当于7个篮球场,完全上浮时有大约5层楼高,养殖水体达3万立方米,一次性可养450吨~600吨鱼。

  “前不久,我们刚收获了10万斤刺身级章红鱼,计划再投入4万余尾10公分~15公分的章红鱼苗。

  ”有着近30年职业生涯的老渔民叶悦和,对即将到来的收获充满期待。

  “格盛1号”同样配备全天候的绿色供电系统,为5G智能渔业管控系统,24小时水文、水质、气象探测,以及海水淡化、污水处理设施提供能源,近期还试行了无人机精准投喂,为环绕着它的重力式网箱群里的深海鱼提供日常饵料。

  科技长征:从10千瓦到兆瓦级“澎湖号”“格盛1号”的研发起步,要从40多年前说起。

  俗话说,海面无风三尺浪。

  在我国南海区域,福建南部、广东、海南等地波浪能资源蕴藏量非常丰富,深远海波浪能资源相比近海更加丰富。

  如何利用这些大海的馈赠。

  1979年,广州能源所开始布局波浪能开发利用。

  “一开始就在岸边,不用下海就可以发电。

  随着研究的深入,意识到波浪能的应用场景就是在深远海。

  ”王振鹏解释,越靠近岸边,波浪越破碎,波浪能资源不好;而且,在岸边,大陆电网都能连接,对波浪能的需求没那么迫切。

  为了让波浪持续稳定发电,王振鹏和同事们需要解决两个技术难点:一是如何高效俘获和转换波浪能,二是如何让装置能抵御台风的危害。

  “波浪和光、风不一样,3秒~8秒就会发生一个正弦运动。

  在运动过程中,从波峰到波谷周期变化大,能量输入十分不稳定。

  在这种情况下,如何高效俘获,并在俘获后将来回震荡的能量变成稳定的能量输出,这是一个挑战。

  ”王振鹏又补充道,南海经常受台风袭扰,波浪能装置工作环境恶劣、生存难度大,海上施工、维护都有很大安全隐患。

  2010年,国家海洋局和财政部联合推动设立海洋可再生能源资金,从海洋能示范工程、关键技术装备产业化、新技术研究试验以及公共支撑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重点予以支持。

  10千瓦、100千瓦、260千瓦、500千瓦……自2010年开始,在海洋可再生能源资金支持下,针对以上难题,广州能源所团队成员分工合作,分别研发设计了波浪能高效俘获系统、蓄能型液压转换系统、深海恒张力锚泊系统,最后系统集成建造了大型半潜式波浪能发电平台,并不断提升装置的发电量。

  2023年6月14日,由南方电网和广州能源所联合研发的兆瓦级漂浮式波浪能发电装置“南鲲”号,在广东珠海万山海域投入试运行。

  据测算,“南鲲”号每天最多可发电2.4万千瓦时,相当于3500户家庭一天的用电量。

  “在珠海万山岛做波浪能发电实验时,一个养殖企业找到我们,问能否将波浪能发电平台拉到深海养殖基地去。

  ”王振鹏说,广州能源所团队在珠海“出了名”后,一些有深远海供电需求的企业主动找上了门。

  “格盛1号”投资方、珠海格盛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魏顺兵说,养殖走向深远海,面临诸多技术挑战:传统重力式塑料网箱在外海抗风浪能力弱;物料存储困难,养殖人员无法在海上生活,工人每天往返成本高,风浪大时无法出海喂鱼;想进行机械化、智能化生产,必须要有能源。

  2017年,为推动海洋能在更广泛的领域得到应用和发展,国家海洋局海洋可再生能源资金设立示范项目,重点支持利用波浪能发电技术装置与深水养殖相结合,提高深水养殖平台能源自给保障及抗风浪生存能力,为深水养殖提供生产、生活整体的能源解决方案,并形成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抗风浪波浪能深水养殖平台产品。

  “澎湖号”的研发建造,有针对性地解决了上述缺装备、缺平台、缺能源的问题:由钢结构与渔网合围形成的深水网箱更结实、抗风浪;“半潜式”结构设计,加上灵活的锚泊系统,可以实现平台快速下沉、上浮,大大减少了风浪的影响;配套厨房、洗手间、居住室,通过波浪能和光伏发电互补,可供20余名工人日常居住和生活,还能满足自动投饵、鱼群监控、水质监测等现代化生产管理设备的能源需求。

  经受“大考”:向深蓝进发 2023年9月2日凌晨,超级台风“苏拉”在珠海市登陆,“澎湖号”经历着“生死考验”。

  “‘苏拉’过境珠海海域期间,海面最大风力达到18级超强台风等级,风速达到每秒61.5米,海洋气象预报部门发布了海浪红色预警,海上的许多结构物遭到了重大损坏。

  但‘澎湖号’成功抵御了台风的危害。

  ”王振鹏说。

  在“苏拉”的肆虐下,“澎湖号”平台姿态稳定、锚固安全、电力供给与监控系统运行正常。

  如今,广州能源所的合作订单纷至沓来,涉及南方沿海多个省份,助力广东“海威系列”、福建“闽投系列”、海南“普盛系列”……一众半潜式养殖平台实现商业应用,直接新增装备产值近20亿元。

  根据市场的需求,广州能源所的波浪能发电装置也形成了三大系列产品:温和海域纯养殖平台、开阔海域渔业工厂、开阔海域高端渔旅平台。

  同时,波浪能发电也运用于海洋观测仪器原位供电。

  “未来,我们计划研发海上浮式大型‘波风光储’多能互补平台,综合开发海上可再生能源,实现浮式波浪能、风能、太阳能共享海域、共享基础平台、共享配套设施,节约用海,降低成本。

  ”王振鹏望向“澎湖号”远方的海面憧憬着。

  “如何尽可能地多元利用平台,让平台提高经济效益,是未来走向深远海要考虑的。

  我们计划开发高端渔旅产品,推进养殖加工一体化,让更多的资金参与进来。

  ”魏顺兵从企业管理的视角,讲述着公司的深远海发展方向。

  落日余晖中,老叶、魏顺兵、王振鹏并肩站在平台甲板上。

  “澎湖号”电气控制间里,屏幕上跳动的绿电数字与窗外的雪白浪花同频共振。

上一篇:
关于深港通下的港股通标的证券名单调整的公告
下一篇:
美的第10个IPO来了!海信15亿突击入股
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