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 文章详细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兼东北分部主任、党委副书记黄震:数智融合驱动东北能源转型的电网实践
发布时间:2025-09-07

新华财经沈阳9月7日电(乔诗楠)9月6日,2025全球工业互联网大会平行活动数智融合驱动能源转型发展交流活动于沈阳举办。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兼东北分部主任、党委副书记黄震在主旨演讲“数智融合驱动东北能源转型的电网实践”时表示,国家电网公司坚持以数智手段驱动生产提质、管理提效、服务提升,为保障人民美好生活用电需要、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作出了重要贡献。

a9d188bb4da14e3dad1afa8f8c2a3aa5.png

图为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兼东北分部主任、党委副书记黄震

黄震指出,在国家电网公司坚强领导下,东北电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安全保供、电网发展、能源转型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一是电网网架更加坚强。全面建成以500千伏电网为骨干网架、省间通过30回交流和1条直流紧密相连的交直流混联区域电网,大幅提升资源优化配置能力。二是新能源发展成效显著。截至2025年7月底,全网新能源装机达1.09亿千瓦,占总装机的48%,发电量1398亿千瓦时,占总发电量的36%。三是服务全国保供大局。依托±800千伏鲁固特高压直流和高岭背靠背直流,2019年至2024年累计跨区外送电量3074亿千瓦时,送电范围覆盖全国25个省市,将东北的风光资源转化为服务全国的“绿色动能”。

黄震介绍了国家电网公司数字化转型的主要举措,重点讲解了国网东北分部和区域内省级电力公司在“高比例新能源大电网运行控制系统”“电网一张图”“人工智能规模化应用”等6个典型场景的实际应用成果。

一是自主研发高比例新能源大电网运行控制系统。该系统在全电磁仿真、全域协同与系统保护多个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支撑国家电网成为新能源消纳规模最大的电网。国网东北分部依托该系统搭建东北电网全电磁仿真模型,对鲁固直流常态化开展安全稳定校核,确保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建成基于大数据的7天电力平衡系统和火电机组爬坡能力监测系统,成功应对日内超3300万千瓦的新能源波动和今年夏季负荷6创新高。

二是打造“电网一张图”。“电网一张图”基于企业中台,依托国家电网公司强大的“算力、数力和智力”基础设施优势,深度融合地形地貌、电网网架、运行状态、设备参数、环境要素及业务活动等多维信息,实现实体电网的数字化全景精准呈现。国网辽宁电力利用“电网一张图”赋能27套典型示范应用场景,初步实现“图上作业、图上运维、图上抢修”等重要业务的同图应用。国网吉林电力“电网一张图”接入276座电厂、分布式光伏3.4万户、充电桩用户7万户,实现图模中心与配电自动化、调度自动化、PMS3.0等多个系统的图模数据共享。

三是深化人工智能规模化应用。国家电网公司积极探索人工智能与电网业务融合创新,建成国内首个千亿级多模态电力行业大模型——“光明电力大模型”,为变电站智能巡视、输电线路运维数字化转型及企业高效运营提供有力技术支撑。国网蒙东电力研发基于深度学习的多目视觉树障测距技术,实现无人机对绝缘子、避雷器等8种主要设备的自主识别,识别准确度达92%以上。依托人工智能规模化应用,设备巡检效率提升45%,缺陷发现率提升2.6倍。

四是构建企业级气象服务中心。国家电网公司整合七大气象灾害监测中心、中国气象局及各省气象数据,建立统一接入、关联分析与集约应用的企业级气象服务平台,显著提升应对极端天气能力。国网黑龙江电力通过气象数据服务中心获取光伏电站当地气温、露点温度、降水量、气压等数据,精准开展光伏出力预测,为光伏电站运行与电网调度提供数据支持。

五是深化电力大数据应用。通过挖掘电力生产、传输、消费全链条数据价值,可促进电网高质量发展,服务政府管理决策。国网辽宁电力建成基于能源大数据的辽宁地区碳结构监测分析服务平台,汇总碳排放海量数据,分析研判碳排放密度发展趋势,为企业节能减排提供技术指导,为政府强化碳排放管理提供决策支持。

六是建设数字化配电网。配电网作为电网“最后一公里”,直接关系社会用电质量和民生服务体验。国家电网公司以数字化手段全面提升配电网感知、调控与管理能力,推动源网荷储高效协同,助力社会高质量用电。国网辽宁电力在沈阳中德产业园试点示范,利用交直流混合柔性配电、分布式智能保护和新型负荷互动等技术,推动负荷柔性分级调控和电、冷、热、气多能耦合管理,实现园区内“源网荷储”灵活互动。

黄震表示,国网东北分部将和国网辽宁、吉林、黑龙江及蒙东电力公司一道,充分发挥在新型电力系统建设中的支撑和引领作用,与社会各界加强交流合作,为推动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数智融合驱动能源转型发展交流活动由中国经济信息社主办,中国经济信息社辽宁分公司、新华财经承办。活动深度探讨数智技术驱动能源系统全链条数字化智能化发展的范式变革,为构建现代能源体系提供系统性解决方案。

编辑:张震

声明:新华财经(中国金融信息网)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400-6123115

上一篇:
智博会折射“AI+”新动向
下一篇:
每天亏6000万,李斌能怎么办?
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