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 文章详细
宁河“十四五”蝶变:以“生态+”破局 绘就高质量发展新图景
发布时间:2025-09-05

  天津北方网讯:9月5日上午,市政府新闻办召开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宁河区专场。会上,宁河区委书记白凤祥,宁河区生态环境局局长李兴亮、发改委主任王楠、农业农村委主任张洪伟、投资促进局局长米海,就宁河“十四五”高质量发展等相关情况进行介绍,并回应记者关心的问题。    有记者提问,宁河区如何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科学地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白凤祥书记回应,过去宁河曾“守着金碗过穷日子”,近年来,宁河区用新发展理念破题,学好用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走深走实“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的路径,实现了从“生态佳”到“生态+”的精彩蝶变,今年8月12日《天津日报》头版头条刊发了宁河经验。具体从四个“生态+”发力:  一是大力发展“生态+科创”。严格落实市委对宁河“发展‘生态+科创’产业”的部署要求,先后与北京大学、通州区,以及民航大学、天津师大、中新生态城等,在人才引育、成果转化、产业协同、园区共建等领域加强合作,初步形成了风电光伏、低空经济、智能制造三大科创产业集群。比如低空经济方面,开发了全国首个“天空地”一体化生态巡护系统,90余套设备实现对湿地核心区全天候、立体化监测,湿地巡护的大部分工作都交给无人机、不再依靠“人海战术”,巡护效率大幅提升,巡护队员从50多人精简到12人,无人机日均起飞20余架次、24小时不间断,总计约7000架次,累计巡护里程相当于绕地球赤道2圈。比如风电光伏方面,与央企合作共建苗庄镇新时代农村共同富裕示范基地项目,把1000亩中低产田改造为高标准农田,在水渠上加“盖”、架起光伏板架,“盖”上发电、水里养鱼、田里种稻,总计新能源装机达到1000兆瓦,每年可新增发电量15亿千瓦时;地块内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智能控制等信息技术实现了智慧种植。  二是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宁河是全市的“涉农涉生态区”,生态与农业是宁河的最大优势。近年来聚焦高端生态农业方向,组建了区属国企农发集团,整合区内百余个“小而散”的农业品牌,将“小舢板”聚合成“大航船”,打造了“津沽七里海”区域公共品牌,启动了“米上牌、蟹上环、猪上市、果上贴”高质单品战略,通过集团化运作、标准化生产、品牌化营销,一批“土货”变身“潮品”,普通“单品”升级为“爆款”,今年在新加坡成功举办“中国·天津·宁河特色农产品推介品鉴会”,带动品牌收入增长643.65%。比如稻蟹混养,以前单一种稻,亩均收益只有400元;单一养河蟹,亩均收益也不过600元。现在积极推广稻蟹混养模式,一亩地的收益达到了2000元,河蟹以前按斤卖、现在论个卖,实现了生态养殖、一水双收。  三是大力发展“生态+文旅”。宁河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芦台镇、宁河镇、丰台镇、潘庄镇、造甲城镇等都是千年古镇,孕育了水乡文化、红色文化、农耕文化等10余种特色文化。高标准建设“七里海乡村旅游重点片区”,按照“能感受、不影响,能体验、不破坏,能互动、不伤害”的原则,依托数字技术开发了生态科考、科普教育、游憩体验等沉浸式场景,在湿地周边打造了20余处生态文旅点位,文旅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05%,今年上半年全区接待游客294万人次、综合收入达到3.13亿元,分别增长128%和427%,人均消费支出增速全市第一。比如板桥镇盆罐庄村,这是一个有着600年制陶历史的古村落,近年来通过新媒体平台,在老窑炉旁架起直播间,将老师傅取泥、制坯、烧窑的日常变成沉浸式的“非遗小剧场”,吸引了全国各地游客来宁“打卡”,2024年接待游客1.2万人次、收入达50余万元。比如七里海镇兰台子村“捌零年代”民宿,依托村里2000平方米的闲置民房,按照上世纪八十年代的风格,重现了供销社的大红牌匾、裁缝铺的“的确良”衬衣、手提式双卡收音机等生活场景,今年春节期间单间民宿平均收入7万元,带动村集体增收20余万元。  四是大力发展“生态+赛事”。按照“季季有赛事、月月有活动、周周人气旺”的目标,高标准策划“七里海文化体育节”系列活动,用文化体育活动串联文旅、商圈点位,融合特色农产品、文创产品展销等业态,建成了全国第二座、亚洲第三座国家级竞赛标准的轮滑场地,用50余天建成了5万余平方米的麒麟足球主题公园,先后举办了19场国家级赛事活动,在全国范围内打响了宁河体育品牌。尤其是七里海半程马拉松,这是宁河举办的第一个中国田协A类赛事,这项赛事到今年已经是第三届,人气越来越高、知名度越来越响,成为华北地区最炙手可热的生态马拉松。2024年“七马”8000个参赛名额、9分钟内全部抢光;今年将参赛名额增加到1.5万个,报名通道开启1分钟就有3000人注册报名。特意把比赛地点安排在七里海湿地周边,让每位选手、每名观众,都能近距离观赏“京津绿肺”,都能在万亩苇海、百鸟争鸣中,感受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独特魅力。    有记者询问宁河区在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中,“十四五”期间有什么突破性进展。  宁河区发改委主任王楠回应,在“十四五”期间,宁河区积极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聚焦“融入”核心、做实“对接”文章,取得了多方面突破进展。  一是产业共兴。构建“政策支撑+机制保障+平台承载”全链条体系,累计引入北京项目50余个、协议总投资超203亿元;与中核集团、中国通用等央企建立长期合作,中国民航大学新校区建设、北京红星酒业天津分公司迁建等标志性项目落地建设,中国和平集团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等重点项目顺利签约,形成“签约一批、落地一批、储备一批”的良性循环。  二是生态共治。坚持“一地超标、三地共治”,连续7年实施大气污染“五控”联动,建成京津冀首个露天焚烧高架视频监控系统;联合开展水流域巡查和水污染应急演练,助力宁河获评联合国“生物多样性魅力城市”、世界“自然城市”。  三是道路共通。构建“多节点、网格状”交通网络,滨玉公路、梅丰公路等省际接口路建成通车,多条“断头路”贯通,与“飞地”间公交实现无缝衔接;G112拓宽改造等跨区域工程加快推进,为产业协同打通发展“动脉”。  四是民生共享。推行企业登记“秒批秒办”、异地迁移“进一扇门办两地事”,与河北邯郸、廊坊等6地签订“跨省通办”协议,打破政务服务地域限制;举办京津冀校园招聘会,靶向引进高学历高技能人才;教育领域深化津冀教学交流,医疗领域实现异地就医门诊住院结算全覆盖,文化领域举办音乐节、非遗展览等活动,让发展红利直达三地群众。  五是示范区共建。坚决扛起推动京津合作示范区建设的政治责任,成立工作专班与滨海高新区保持“日对接”,理顺86项管理事项,达成移交备忘;提速推进重点项目,新津汉路7月16日如期开通,中央公园正式开园,达顺路宁河段完成踏勘、设计与投资测算,同时积极研究樾香郡项目市场化盘活路径,力争10月前复工。  下一步,宁河区将继续与京冀全方位、多层次深化合作,以更大力度、更实举措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走深走实,为区域高质量发展贡献宁河力量。    发布会上,有记者提出产业招商是区域发展的重要引擎,询问宁河区近五年在产业招商方面取得了哪些整体成效,有哪些创新举措。  宁河区投资促进局局长米海回应,近五年来宁河区坚持“老赛道开新车、新赛道开好车”,向“上”突破、向“新”突围,不断提升招商动能、凝聚招商合力。一是实现了招商引资规模与质量双突破。近五年引进实体项目609个,总投资额达490亿元,形成新材料、新部件、新能源、新食品、新经济五大集群。2025年以来全区落地实体项目77个,实现项目总投资额68.28亿元。“五新产业”项目数占比高达68.83%。二是产业集群构建成效突出。近五年来“链上”企业总产值近3300亿元。新能源领域风光电项目总装机容量达3283.1兆瓦,并网比例居全市前列;低空领域吸引信天智行、凌云翼等52家低空服务、核心零部件企业落地。低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谋划建设总投资6.9亿元的低空测试场、低空安全实验室等项目,开发湿地巡检、农业植保等9个应用场景,空域开放200余平方公里。三是项目落地带动就业增收明显。金玖(天津)科技、特味浓食品等项目新增就业岗位约1600个,共同富裕示范基地项目每年带动村集体增收500万元。  在创新举措上,宁河区通过产业链进行精准招商,优化产业配置,构建“链式生态”体系。一是突出“以商招商”。宁河区现有新天钢、玖龙纸业、一汽大众华北基地等行业龙头企业,重点围绕延长产业链条,打造产业体系。以一汽大众华北基地为龙头,相继引入天津泰正机械、顿格威翰等配套企业60余家,成功创建市级汽车零部件产业主题园区。二是突出“资产招商”。2024年以来,区委、区政府实施盘活存量资源三年行动,因地制宜创新“腾笼换鸟”“分割转让”等6条盘活路径,充分整合闲置用地、赋能低效用地,在推动红星、芦台春改扩建项目上,创新提出“置换地块”思路,不仅整体盘活工业土地达160余亩,还成功推动红星智能化产业基地项目落地、芦台春公司改造升级,全部达产后,预计新增固投7.9亿元,年产值5亿元、税收2亿元,入选市级低效土地盘活典型案例。三是突出“邻近招商”。宁河地处京津唐城市群几何中心,依托京冀三处“飞地”及2025年纳入的京津合作示范区,深化京津冀协同发展。通过跨区域合作实现资源互补,共建“反向飞地”,推动产业转移与技术共享,形成“功能互补、要素互通”的跨区域招商网络。吸引中材节能、龙谊智能科技等重点企业落地宁河,十四五期间共累计落地京冀实体项目115个,总投资达177亿元。    有记者提问,宁河作为农业大区,近年来在走好“乡村兴区”路径,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上有什么亮眼成绩。  宁河区农业农村委主任张洪伟回应,宁河作为农业大区,近年来始终以“乡村兴区”为核心路径,在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进程中多点突破、成效显著,主要体现在以下三大维度的亮眼成绩:  一是种业创新领跑全市,筑牢乡村振兴“农业芯片”根基。创立了全市首个种业创新联盟,搭建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成立全市首家种业法庭,为种业发展提供法治保障。构建以稻、猪、鱼、蟹、苗为核心,牛、花为补充的“5+N”种业阵型。全区聚集18家种业企业,其中包含水稻、种猪、水产3个领域的4家国家级原良种场;全区种业企业年产值突破7亿元。累计选育推广农作物、畜禽、水产新品种18个。全区主要农作物和畜禽良种覆盖率超99%,水产良种覆盖率达96%,农作物种子合格率稳定在99%,为农业高产优质提供了坚实种源支撑。  二是农产品品牌强势崛起,打造“宁河味道”金字招牌。累计培育19个覆盖种植、养殖、加工全产业链的“津农精品”品牌,打造岳川辣酱、岳龙红瑶、七里海河蟹3个市级重点品牌;拥有七里海河蟹、芦台春酒2个地理标志产品,其中岳龙红瑶更成为远销海外的市级现象级产品,实现“宁河农品”走向国际市场的突破。截至今年年底,宁河“津农精品”品牌企业销售额预计达6.5亿元,品牌溢价效应显著,品牌影响力与市场价值同步提升。  三是产业融合纵深推进,构建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从育苗育种源头抓起,统筹推进标准化种植养殖基地建设、农产品收储加工升级、商贸物流体系完善、品牌市场化运营、社会化服务配套及科技研发支撑等全环节发展,全力推进小站稻、精品蔬菜、虾产业三大产业集群项目建设。集中力量建设七里海乡村旅游重点片区,系统谋划并推进28个涵盖文旅体验、休闲观光、精品住宿、特色餐饮、基础设施提升的重点项目,以“节赛活动”为纽带,打造七里海音乐节、半程马拉松、七里海香蟹节、“蟹王”“蟹后”争霸赛等一系列多元化活动,推动农、文、体、商、旅多业态深度融合。“十四五”期间,累计接待游客93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7亿元,形成“以游促农、以旅兴村”的良性循环。宁河已从“农业大区”向“农业强区”稳步迈进。    发布会上,津云记者表示绿色是宁河最亮眼的底色,询问宁河近五年在生态环境治理,推进美丽宁河建设方面有哪些可圈可点的实践。  宁河区生态环境局局长李兴亮回应,五年来,宁河区坚定走好“生态立区”发展路径,走出了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道路,主要开展了三方面实践。  一是“生态宁河”底色更亮。坚持抓环境、优生态,环境质量实现跨越式的提升,生态品牌效应日益凸显。2023年荣获“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称号,这也是国家生态环境建设领域的最高荣誉。2024年10月,宁河区受邀参加在哥伦比亚卡利市举办的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六次缔约方大会,与北京市、厦门市等9个城市获得联合国“生物多样性魅力城市”荣誉称号,并和德国柏林、法国巴黎等城市入选“自然城市”平台,宁河区喜获两张世界级“生态名片”。在过去几年中,宁河生态环境在国内国际两个舞台上展现风采,金字招牌持续擦亮。  二是“绿色宁河”本色更纯。五年来,通过持续不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在蓝天、碧水、净土三大战役中同向发力,“十四五”期间宁河区环境质量实现“质”的飞跃。在蓝天保卫战方面:大气环境质量“十三五”期间连续四年全市后三名,面对这一严峻形势,三届区委坚持“生态立区”发展理念,将打好蓝天保卫战作为重中之重,经过努力,宁河区到“十四五”期间2022—2024年连续三年PM2.5浓度全市第二名,实现由“垫底生”到“尖子生”的华丽转身。在碧水保卫战方面:宁河区地表水环境质量自2022年转劣为优,连续三年位居全市前列,无地表水劣V水体。其中2024年,2个断面在上游考核IV类情况下,逆转提升达到Ⅲ类水,超额完成考核目标,创造历史新高。此外,由于在2024年大气、水环境质量考核中表现优异,宁河区获市财政资金奖励数额位列全市第一。在净土保卫战方面:在全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作中,宁河区被生态环境部选为示范引领地区。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为100%,黑臭水体实现动态管理,“无废细胞”创建125家,实现“三年任务两年完成”。2024年度危废管理考核位列全市第一,连续三年获全市最高档A级。  三是“幸福宁河”成色更足。通过持续推行差异化减排管控,指导110余家企业转型升级,污染物排放大幅度降低,蓝天碧水成为宁河的新常态、新景观,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显著增强。此外,2024年创新成立宁河区七里海生态保护志愿者联合会,目前吸纳成员近500人,通过定期开展志愿活动,有效激发了区域内全民参与生态保护的热情,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  (津云新闻记者刘畅摄影刘乃文)

上一篇:
2025慕尼黑车展前瞻:德系主场坐镇下,中国汽车新能源与智能化之战
下一篇:
宝马齐普策:德国工程能力结合中国供应链和全球品牌,将形成全新的组合
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