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 文章详细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 “能源报国行”激励青年“加油争气梦”
发布时间:2025-09-05

  “计算能力达每秒500亿亿次、高性能总存储容量达400PB,不愧是国内领先的石油物探技术研究院。”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地球物理学硕士研究生张卫超在南京物探院地震处理解释中心看到国产自主研发的超算集群,内心自豪感油然而生。  在现场,他直观地了解到国内石油物探技术从零开始、迎难而上的发展历史。一代代物探人用自主创新装备助力勘探开发油气资源,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传统油气勘探领域在计算集群、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赋能下,正焕发出新的生机。这次能源报国实践之旅,让张卫超更加坚定专业自信,也为他的“加油争气梦”绘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深入贯彻落实“小我融入大我,青春献给祖国”主题社会实践要求,连续多年打造“能源报国行”油田实践品牌项目,组织师生实地调研油气勘探领域的国家重大战略、科技创新前沿、产业发展方向。今年暑期,50余名学生在学业导师、思政辅导员的带领下,赴南京、天津、杭州、兰州、东营等20余家科研院所、油田企业一线展开实地调研,把青春智慧转化为形成新质生产力、服务国家能源安全战略,投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为祖国加“油”争“气”的火热实践。  传承石油精神,感知能源事业发展脉搏  “踏着铁人脚步走,我为祖国献能源。”  在祖国西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兰州实践团来到兰州石化石油精神教育基地,从新中国炼制成功的第一批油样到三航两剂研发生产实物,从“珍贵油样送北京”到“荒芜滩涂立桩基”,一个个生动的石油故事、一幅幅老照片,再现了新中国炼油化工工业历史,见证了兰炼、兰化和兰州石化 60 多年艰苦创业、产业报国的“共和国长子”和“新中国石油化工的摇篮”的峥嵘岁月。如今的兰州石化,是中国西部地区最大的炼油化工企业,并在能源行业数字革命中积极探索,加快技术创新、释放创新潜力。    实践团参观兰州石化石油精神教育基地徐明权摄  在中国海洋石油工业陈列馆,从第一座自制钻井平台“勘探一号”到“深海一号”超深水大气田模型——跨越半个世纪的丰富陈展生动讲述了中国海油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的伟大飞跃历程。    实践团参观全国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孙一白摄  在中国石油浙江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党委书记刘成和杭州实践团的同学们深入交流,“科研团队正全力突破非常规资源开发的技术难关,需要更多石大学子怀揣初心,奔赴能源行业,解决亟待解决的难题。”从技术现状到行业前景,从职业规划到工作体会,研究院专家及青年人才细致耐心地为实践团成员答疑解惑,并勉励同学们珍惜校园时光,筑牢专业基础,提升综合素质。  来自一线的召唤句句敲在同学们的心头。大家表示,要坚定专业自信,坚守初心,迎难而上,密切关注能源行业面临的实际问题,用专业所学在能源报国的事业中成就自我。    实践团与浙江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专家交流座谈高祥喆摄  地学院党委副书记穆洋洋表示,让学生近距离、沉浸式地体会石油精神,最好的地点就是油田生产一线,在实地感知行业发展脉搏的同时,引领学生自觉走好新时代能源报国之路。  探索智慧油田,展望能源科技未来  “培育新质生产力,智慧油田是未来发展的必经之路,将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赋能每一滴油。”  技术人员通过实时跳动的渤海湾三维地震数据模型,向实践团展示自主研发的海上采集装备系统与智能化运营成果:依托畅通的PLM研发系统、物探生产运营系统和远程支持系统,油田实现了海陆数据的实时联动,有力保障了海上油气勘探。驻足地震数据处理与解释平台,成员们亲眼见证原始信号通过先进算法转化为清晰的地层剖面——智能化正推动其精度实现跨越式提升。    实践团赴智能油田中心调研学习孙一白摄  “通过这块屏幕可以实时对海上作业平台进行安全监督、智能生产和自动监控。”在渤海油田秦皇岛36-2作业公司智能油田中心,技术人员向实践团介绍智能油田管理系统。    实践团赴智能油田中心调研学习孙一白摄  在渤海石油研究院三维可视化中心,实践团成员带上3D眼镜进入“地下探秘”,从任意角度透视渤海海域复杂的地质构造,清晰观察不同区块、不同深度的油藏空间展布特征,真切感受到地质认识对高效勘探开发的基石作用。“智慧油田的发展趋势下,我们应当怎样更好地适应行业前沿进行人才培养”实践团带队教师宋建国与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2007届校友徐强就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技术在油田的应用展开深入交流。他谈到,“人工智能的应用是勘探发展的趋势,同时正在成为提升勘探效率的核心驱动力,希望学弟学妹能夯实基础、拥抱变革,唯有将专业能力融入国家能源需求,方能实现个人价值的升华。”  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2022级本科生赵行力表示,“油田数字化、智能化建设水平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技术人员在指挥中心足不出户便能实现对油田的全流程监控把握。我们要紧跟石油行业的发展,不断创新,争取将来能够攻克技术。”  解码技术前沿,争做能源报国“排头兵”  在杭州丰禾石油科技有限公司,工程师为实践团讲解自主研发的裸眼井、套管井、高温过钻杆等五大类测井仪器,已实现规模化应用,覆盖全国主要油田并出口海外,还参与了塔科一井、川科一井两大万米深井测井任务,让实践团成员直观触摸到智能装备“芯”制造的硬核实力。    现场工程师为实践团成员讲解测井仪器装配王嘉琪摄  在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西北分院,实践团走进油藏描述重点实验室,参观了大型地震物理模拟实验平台、三维动态构造控藏物理模拟实验平台。大型地震物理模拟实验平台负责人介绍:“该平台完整模拟地震勘探全流程,依托核心的单龙门表面形态激光扫描技术评估模型精度,为地震成像构建速度模型,揭示地震波场传播规律与储层响应机理,助力优化野外采集方案及处理解释技术。”    实践团赴大型地震物理模拟实验平台调研学习景紫岩摄  在南京物探院地震处理解释中心,实践团近距离观察超算集群,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让成员们更直观了解到地震资料处理解释的关键技术,而物探院采用“共享应用”的技术模式,现已发展成为中石化最大规模的地球物理云计算平台,支撑大规模地震数据处理。    现场技术人员为实践团成员介绍超算集群张胜博摄  学以致用,以研促学。在实践调研途中,同学们将学校里的专业知识与现场学习相结合,既找到所学知识的应用点,也探索接下来学习研究的重点方向。  地质学专业2024级本科生吴开森收获颇丰,在实践日志中写道:“本次实践让我直观感受到地球物理高端装备‘中国智造’的蓬勃发展,触摸到能源行业的时代脉搏。回到学校,我将继续深耕专业知识,争取早日加入团队开展科研。”  “青年作为科技创新的有生力量,需要扎根中国大地,到一线去感知时代脉搏、国家战略和行业需求。学院通过‘能源报国行’专项实践,积极引导同学们正确把握行业发展大势,深刻体会科技创新的重要作用,增强同学们在能源强国道路上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进而将爱国之情转化为报国之行。”地学院院长宗兆云表示。  作者:英飞张胜博

上一篇:
中国建筑全资子公司新增一项340.48万元的招标项目
下一篇:
100MW!中国电建签约赞比亚光伏项目合同
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