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 文章详细
从青科会六年看温州创新跃迁:解码科技进化的“温州速率”
发布时间:2025-09-05

2019年,首届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青科会)在浙江温州召开,为这座以“民营经济”著称的城市种下了科技的种子。六年耕耘,春华秋实,温州全市生产总值从6606.1亿元跃升至9718.8亿元,增幅达47.1%的背后,是一场深刻动能的转换。透过温州市历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的精准数据与一系列生动实践,我们试图解码这场精彩蝶变背后的“温州速率”。

动图设计:谢鹏程

创新主体:从“星星之火”到“热带雨林”

数据分析:六年间,温州创新生态实现系统性重塑。创新主体数量呈现爆发式增长,全市有效高新技术企业从1814家猛增至4779家,增长163%,意味着年均新增近600家高企,创新“新势力”蔚然成势。

平台能级跨越提升。省级企业研究院从160家增长至264家,增幅65%;市级企业研发中心从1095家扩容至1987家,增长81.5%,形成了坚实的中坚力量。截至2024年末,全市已构建起包含4家国家级孵化器、16家国家级众创空间、15家省级孵化器和81家省级众创空间的多层次、全覆盖创新孵化体系,一片生机勃勃的创新“热带雨林”正在形成。

企业创新意愿与能力显著增强。最具说服力的指标是规上工业新产品产值率,从2019年的36.9%稳步攀升至2024年的41.8%,累计提升4.9个百分点,表明研发活动正直接有效地转化为市场竞争力。

典型案例:走进中国眼谷展示中心,角膜再生材料的临床试验数据正在实时更新。这个依托青科会平台建设的科创高地,已集聚大量眼健康项目,其中多项已完成产业化。根据中国眼谷公开的成果展示信息,其研发的角膜再生材料已取得重大进展。

温州锌芯钛晶科技有限公司在温州市国家大学科技园孵化,顺利晋级成为高新技术企业。这家由中国科学院院士、浙大温州研究院院长叶志镇教授领衔创办的科技型企业,以钙钛矿量子点技术为核心,建成全固态发光量子点生产线,产品已应用于高端液晶显示领域,实现了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完美跨越。

数据小结:作为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变量,科技创新已深深嵌入温州城市发展的基因。各类创新主体在这里迸发热情、竞相成长,成为了创新舞台上的“主角”。

动图设计:王国谦

技术转化:从“纸面专利”到“真金白银”

数据分析:温州创新活动的质量和效率双重提升。专利授权总量六年增长46.7%,从37009件增至54311件。更为可贵的是专利质量的飞跃,代表更高技术含量的发明专利授权量从3876件增长至5523件,增幅42.5%。

科技成果转化的通道愈发顺畅。根据2024年温州市政府工作报告,2023年全市技术交易额实现50%以上的高速增长,这表明基于市场的技术价值认可度急剧提升,科技成果正加速挣脱“纸面”的束缚,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

典型案例:位于瓯海区的温州施乐康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是青科会“牵线搭桥”效应的受益者。2021年,公司总经理郑胜武在青科会投融资大会上结识了温州医科大学教授耿武军,双方一拍即合,于次年共建博士创新站。

在专家团队支持下,施乐康先后完成市级重大科技项目验收,并承担了新的“揭榜挂帅”项目。产学研的深度融合让企业驶入发展快车道,2024年公司产值较2022年实现翻番,增长达135%。

“青科会不仅带来了人才和资源,更重要是搭建了产学研转化的快车道。”郑胜武表示,“这种合作模式让我们获得了实实在在的技术提升和经济效益。”

数据小结:从专利数量的稳步增长,到发明专利占比的持续提高,再到技术交易额的爆发式增长,充分表明温州正在构建一个更加高效、以市场为导向的科技成果转化生态系统,让创新智慧产生了真金白银的价值。

动图设计:王国谦

产业升级:从“制造大市”到“智造强市”

数据分析: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创新发展的直观体现。六年间,温州三次产业结构从2019年的2.3:42.6:55.1调整为2024年的2.0:36.7:61.3。最显著的变化是服务业比重提升6.2个百分点,在经济总量中占据绝对主导地位,标志着城市能级和功能的深刻变迁。

制造业内部结构发生“内核”质变。2024年,规上工业中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3.1%和14.5%,增速领先。但其根本性转变体现在结构占比上:两者占规上工业的比重分别达73.0%和59.7%,相比2019年,占比均大幅提升了25.8个百分点。这意味着,今天的“温州制造”,其内涵已从传统轻工产品全面转向高科技、高附加值的先进制造。

数字经济新引擎作用凸显。2024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制造业增加值增长9.0%,相关投资增长16.4%。互联网、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2023年增长28.2%,呈现高速发展态势。

传统产业升级改造持续深化。工业技改投资在2023年和2024年分别保持了13.9%和14.6%的较高增速,表明传统企业正主动通过技术改造重塑竞争力。

典型案例:正泰集团作为温州民营企业的代表,近年来持续加大智能制造投入。公司建设的“基于工业互联网的智慧能源设备智能制造基地”入选2023年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实现了从传统电气制造向智慧能源解决方案提供商的转型升级。

与此同时,在省级层面,浙江力邦合信智能制动系统股份有限公司的“新能源汽车智能制动系统未来工厂”与麦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的“光伏逆变器未来工厂”入选《2024年浙江省未来工厂试点企业名单》。这些来自不同行业的案例,共同构成了温州制造向“智造”迈进的多维图景。

数据小结:产业结构的深刻变革与制造业的全面高端化,标志着温州已稳步踏上了从“制造大市”向“智造强市”跃迁的新征程。数字技术与传统产业的深度融合,正持续为温州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创新动能。

动图设计:王国谦

青科会效应:创新“加速度”的催化剂

数据分析:创新投入持续加大。2024年,代表技术升级方向的工业技改投资增长14.6%,而面向未来的高新技术产业投资更是猛增29.0%。这类投入持续保持高位,彰显了温州驱动发展动能转换的坚定决心。

民营企业成为创新主力军。2024年,规上工业中民营企业增加值增长10.5%,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90.8%。青山控股、正泰集团等6家民企入选2024年中国企业500强。

典型案例:浙江伊利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是青科会合作的受益者之一。据公开报道,该公司通过青科会平台与院士专家建立了合作关系,推动了一系列新产品的研发上市。公司负责人表示:“通过青科会这个平台,我们直接对接到了顶尖的科研团队,解决了长期困扰我们的技术瓶颈问题。”

数据小结: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落户温州六年来,已成为汇聚高端创新资源、改变城市创新气质的重要平台。它不仅带来了高端创新资源,更改变了温州的创新生态。

站在瓯江口眺望,两岸的实验室、研究院与现代化产业园已串联成一条充满活力的创新廊道,构成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创新图景。六年前播下的那颗种子,如今正在这片创新创业的热土上结出“硬核”果实。当越来越多的“温州技术”嵌入全球产业链高端环节,这座城市的创新故事,或许才刚刚翻开序章。

来源:新华网

原标题:从青科会六年看温州创新跃迁:解码科技进化的“温州速率”

作者:胡炎桢

本文转自:温州新闻网 66wz.com

上一篇:
水木医疗完成数亿元B轮融资
下一篇:
传还有中国铁塔集团原高管失联 与原董事长佟吉禄几乎同时?
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