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 文章详细
融资平台出清提速,多地“退平台”交出亮眼答卷,市场化转型进入深水区
发布时间:2025-09-04

  7月30日,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提出“有力有序有效推进地方融资平台出清”,这一表述较此前“剥离政府融资功能”的要求更趋严格,标志着融资平台转型进入“出清”深水区,不仅要加速符合条件的平台市场化转型,更要对无法转型的“空壳类”平台彻底清退,从根本上切断政府隐性债务风险链。

  随着化债政策持续落地,“退平台”已从“试点探索”转向“批量推进”,多地交出“提前达标”“超额完成”的亮眼答卷。这场涉及地方债务风险化解与城投转型的“大考”中,政策推动、地方实践与企业突围的协同效应正加速显现。

  01

  政策驱动:从“顶层设计”到“地方落地”的出清浪潮

  融资平台“退平台”并非孤立事件,而是中央与地方协同化解债务风险、推动城投市场化转型的关键一环。自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加快地方融资平台改革转型”以来,系列政策持续加码:

  债务置换与风险防控:通过特殊再融资债券发行、隐性债务“清零”试点等工具,为平台“松绑”;

  监管红线明确:禁止新增隐性债务、限制平台融资职能,倒逼其剥离政府信用依赖;

  转型激励机制:对完成“退平台”的企业,在融资、项目审批等领域给予政策倾斜,鼓励市场化运营。

  在此背景下,2025年以来,浙江、陕西、江西、湖北等多地融资平台“退平台”工作多点开花,“批量退出”“提前达标”成为高频词,标志着城投市场化转型进入实质性落地阶段。

  02

  地方实践:从“县域样本”到“区域突破”的多元探索

  “退平台”不是简单的“摘牌子”,而是涉及债务清零、资产整合、业务重构的系统工程。各地结合自身债务压力、资源禀赋,探索出差异化的“退平台”路径,其中县域实践与区域突破尤为亮眼。

  浙江乐清:“双清零”标杆,县域债务风险彻底出清

  作为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乐清市的“双清零”(隐性债务清零+融资平台清零)实践被视为县域转型的典范。

  隐性债务清零:通过统筹自有财力、争取专项债额度(2024年新增专项债中约30%用于置换存量隐性债务)、市场化融资承接等方式,截至2025年中,乐清市隐性债务余额降至零,债务率稳定在黄色等级(风险可控区间);

  融资平台清零:2025年2月,随着最后一家区属平台完成工商注销,乐清市融资平台数量从峰值时的7家归零。目前,原平台业务已由“城投+产投”融合主体承接,重点转向产业园区运营、城市综合服务等市场化领域。

  西安鄠邑区:“压减+申报”双轨推进,年度任务超额完成

  西安市鄠邑区以“存量压减+增量申报”为抓手,加速平台出清。

  全区原有5家融资平台,2025年上半年已完成3家退出程序,剩余2家正按“资产审计—债务剥离—工商变更”流程推进,年度压减任务(退出3家)已提前达标。

  吉安市:“33家退出”创纪录,政策红利充分释放

  吉安市通过“政策宣讲+一对一辅导”,推动企业主动申报退出。

  截至2025年7月,已有23家企业通过央行审核退出融资平台名单,10家企业提交申报材料,累计退出和申报企业达33家,远超省里下达的29家年度任务。

  其中,某区属城投平台退出后,将原承担的市政道路养护业务打包转让给央企,腾出资源聚焦本地特色农业产业化,营收同比增长25%。

  武穴市:“半年5家”快节奏,小体量平台转型样本

  作为湖北县级市,武穴市融资平台数量少(原仅7家),但转型效率高。

  2025年上半年,通过“资产划转(将政府注入的土地、房产划出)+业务调整(退出政府项目代建)”,2家平台完成退出,累计退出5家,提前半年完成年度计划。退出后,剩余平台重点对接乡村振兴项目,与本地农业龙头企业合作开发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市场化收入占比从30%提升至60%。

  03

  转型实效:退出不是终点,新增融资打开发展新空间

  “退平台”的核心目标不是“退出”本身,而是通过剥离政府融资职能,推动企业转向市场化融资与经营。多地企业在退出后,凭借信用资质改善、业务模式优化,成功拓宽融资渠道,为后续发展注入动能。

  案例1:甘肃省公航旅集团——“退平台”后半年融资21.5亿元

  作为甘肃省最大的交通类融资平台,公航旅集团2024年末退出政府融资平台名单后,立即启动市场化转型:一方面,梳理存量资产(包括高速公路、旅游景点等),通过资产证券化(ABS)盘活;另一方面,与银行、券商等金融机构重新对接,明确“市场化主体”定位。2025年3月,公司成功发行21.5亿元定向债务融资工具(PPN),利率较退出前下降50BP(基点),不仅覆盖了当期还本付息需求,还为在建的高速公路项目注入资金。

  案例2:重庆科学城高新产业发展有限公司——“退平台”后新增融资8.2亿元

  重庆科学城高新产业公司2025年一季度完成“退平台”后,迅速调整业务重心:从“代建政府园区”转向“自建产业载体+运营服务”。其开发的科学城数字经济产业园引入AI、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项目,出租率达85%。凭借稳定的租金收入和企业化运营资质,公司仅在退出后3个月内便获得银行授信15亿元,成功提款10.15亿元(其中8.2亿元为新增融资),彻底摆脱了“等政府项目、靠财政还款”的旧模式。

  04

  未来展望:出清常态化,市场化转型需“防风险”与“促发展”并重

  当前,融资平台“退平台”已从“局部试点”转向“全国推广”,但部分地区仍面临挑战:

  弱资质平台退出难:部分区县平台资产质量差(如土地、房产贬值)、债务历史遗留问题多,短期内难以满足“资产覆盖债务”“现金流自平衡”等退出条件;

  转型后经营能力待考:部分企业虽完成“退平台”,但市场化业务(如产业投资、园区运营)仍处于投入期,短期盈利困难;

  区域分化加剧:东部发达地区(如浙江、广东)已进入“存量优化”阶段,而中西部部分省份仍处于“增量压减”阶段,进度差异明显。

  展望未来,融资平台“退平台”将呈现三大趋势:

  常态化与差异化并行:政策将保持“退平台”节奏,但根据区域债务压力、平台资质分类指导,避免“一刀切”;

  转型与化债深度融合:退出后的平台将更依赖产业运营收入(如园区租金、供应链服务)覆盖债务,地方政府将通过“产业基金+税收返还”等方式支持其转型;

  监管与服务同步强化:监管部门将建立“退平台”企业动态监测体系,防范“假退出、真融资”风险,同时通过融资担保、贴息等政策支持优质平台发展。

  从“政府融资工具”到“市场化运营主体”,融资平台“退平台”的每一步,都是地方债务风险化解与城投转型的关键注脚。

  随着更多企业完成“身份转换”,这场改革不仅将重塑地方投融资生态,更将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上一篇:
“果链”龙头上半年利润增长 加速押注新兴赛道
下一篇:
物产中大集团成功发行20亿超短期融资券 利率1.64%
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