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 文章详细
消费级具身智能会在四足机器人上率先爆发吗?
发布时间:2025-09-04

  一个有意思的现象,人形机器人在流量热度上远超四足机器人,但销量却被四足机器人甩开了一大截。

  在刚刚过去的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上,人形机器人的流量热度可以说是空前的,各种名场面层出不穷,甚至火到了国外。反观之前也有四足机器人相关的比赛,却没什么传播度,可以说是「查无此人」。

  按理说流量好,意味着「广告」效果好,对应来说销量就应该跟着变高。但实际上,人形机器人的销量远不如热度不高的四足机器人。以京东平台为例,宇树四足机器人 Go2 的销量数据显示为 3,000 +,而人形机器人 G1 虽然在自营店没有显示具体的销量,但从用户评价数量来看,G1 的 25 条评价远低于 Go2 的 1,000 +条评价数量。

  并且今年 9 月 2 日宇树公布的 2024 年产品营收结构中显示:宇树四足机器人的营收占比为 65%,人形机器人则是 30%。此外,据高工机器人产业研究所数据,2024 年宇树科技的人形机器人交付突破 1,500 台,而四足机器人的年销量则是达到了 2.37 万台。

  诚然价格是影响人形和四足销量的一个重要原因,很多人形机器人的价格是四足的至少十倍,很多用户在面对人形机器人动辄 10 万级别的价格会望而却步,而四足 1 万元左右的价格对于用户来说相对更容易接受。

  但价格只是影响两者销量差距的一个表象,背后反映的则是人形机器人和四足机器人在产业发展上的区别。

  目前整个行业的人形机器人在技术路径上还存在很大的争议,比如硬件端就远远没有收敛,在硬件中一些关键零部件上的标准上还没有统一,面临着产业链方面减速器、关节等零部件的一致性问题。而且对于人形机器人来说,要让他能进家里做更多工作的话,还需要更加智能的模型来控制,但现在人形机器人模型的水平,距离走进家里还太遥远。此外人形机器人硬件、模型上的研发成本高昂,也是机器人量产进家的一大阻碍。

  相比较人形机器人来说,四足机器人的硬件标准就相对统一些,而且需要的零部件没有那么复杂,目前四足已经在驱动系统、机身结构和关键零件等方面形成了一定的共识,这对于四足机器人产业化来说无疑是非常重要的,只有硬件标准相对统一,产业化进程才可以快速推进。

  而且在模型端,四足机器人对于泛化能力的要求也不如通用人形机器人高。面向工业领域的四足机器人,他的工作任务相对来说就比较简单。而针对于消费领域的四足,更多的是要满足用户的情绪和陪伴价值,对于具体工作内容的要求也不如人形机器人高。

  人形机器人虽然不断有新品推出,所展现出的一些技能也很亮眼。但其还是普遍还受困于技术、成本和价格难题,在功能上还远远达不到家庭复杂场景的要求,而且在娱乐陪伴的属性上也有很大的欠缺。

  最主要的是,在功能不完善的情况下,人形机器人的价格还很高,毕竟对于消费者来说,价格始终是绕不过去的关键问题。

  具身智能如果要面向消费级市场的话,就需要具备一定的娱乐陪伴属性,也需要在价格上具备推广的基础。尽管一些厂商已经推出了价格五万以下的小人形机器人,但在功能上并没有太大的亮点,偏向于表演性质,在陪伴方面的能力也比较欠缺。

  在这样的情况下,不论是在成本价格、技术能力、硬件标准和量产难度哪方面看,对于各大厂商来说,目前四足机器人无疑是具身智能走入消费级市场的最佳载体。

  跨越半世纪的演进

  四足机器人其实和人形机器人的技术底层逻辑同源,只不过四足在运动模式上模仿动物(尤其是狗)的四肢运动方式,这样做的好处是四足可以通过四条腿的协作来实现对于各种复杂地形的适应,所以在一些特定场景中,四足的表现是优于人形机器人的,而且已经先于人形机器人实现了应用。这也是现在市场中不但需要人形机器人,还需要研发四足产品的一大原因。

  而四足机器人的演进史也可追溯到 20 世纪中叶,1968 年,美国通用电气的 Ralph Moshe 设计了一种四足机械装置 Walking Truck,来辅助步兵穿越崎岖地形,此后的 1976 年,日本东京工业大学也研发出了 KUMO—I 四足机器人,有一定的适应能力。不过因为传感和算法技术等方面的不完善,这些早期的四足产品在智能和灵活性上的表现还是不够。

  此后四足机器人在 00 年代初期迎来了技术突破,2005 年波士顿动力推出了四足机器人 Big Dog,能够在野外行走也能帮忙拿重物,此后的 Cheetah 和 Little Dog 系列也有着不错的通过性和速度。后来在 10 年代,波士顿动力推出了更轻的四足机器人 Spot,2016 年波士顿动力发布的 Spot Mini 视频也火遍了全网,让公众对四足机器人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和了解,大家也对机器狗能做什么产生了更多的想象。

  紧接着,国内企业像宇树科技和云深处等企业也相继加入四足机器人的行业中,宇树在 2017 年推出 Laikago,云深处则在 2018 年推出绝影,此后的 2019 年,宇树和云深处分别推出 Aliengo 和绝影 X10。彼时的四足机器人在运动稳定性等能力上已经有明显提升,而且还有了机器人未来智能化的雏形。

  而进入到 20 年代后,四足机器人开始进入到普及阶段。大模型的突破使得四足机器人开始融入 AI,算法和硬件的成熟也让四足机器人更加智能,宇树和云深处等公司的四足已经开始进入到实际场景中,2021 年宇树 Go1 的发布也开启了伴随型移动机器人的序幕。而且四足的应用场景不断扩大,2023 年宇树的 B2 和云深处绝影 X30 在工业领域已经有不错的表现,并且四足从工业巡检、安防等 B 端领域,也逐渐向 C 端消费市场拓展,市场规模在逐渐扩大,比如宇树的四足机器人在 2024 年销量达到了 2.37 万台。在四足机器人发展的新阶段中,中国相关企业占据着主导地位。

  当下四足机器人更具产业化能力

  虽然人形机器人是业内公认的具身智能终极形态,而且对于消费者来说,大家对人形的预期也非常高,认为它应该像人一样全能,至少也应该成为家庭工作中的助手。但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就是:人形机器人并未真正成熟,距离真正的产业化还有很大距离。

  尽管人形机器人距离终极目标还很远,但还是要做,只不过在这个过程中,行业开始把一部分精力分到了四足机器人上。现在很多的四足机器人产品,有不少都来自深耕人形的厂商,比如智元最新推出的 D1 系列产品。

  其实人形和四足两者在底层技术上本身就有很高的相通性,而且在很多人心里人形机器人就是站起来的机器狗,他们也把四足机器人叫做四足机器狗。人形厂商在技术上有积累,加上制造四足的难度更低一些,这也是他们能够迅速造出四足的重要原因。

  而且很多新入局的团队,他们的首款产品也都选择了四足机器人,一方面是因为四足机器人在驱动、结构等硬件标准上的相对统一和技术难度相对较低,另一方面则是四足在产业化方面的独特优势,在行业发展进程中,大家逐渐发现,四足在消费级具身智能中,产业落地的进程更快,更有可能真正走入消费者手中。最重要的是,更有可能直接产生现金流。

  相比较人形机器人高昂的价格,目前的四足机器人在消费级的价格最低到了万元内。在价格上,四足更具优势。而且数据显示宇树 2024 年四足机器人销量达 2.37 万台,这足以证明,四足在当下是具备产业化落地实力的。在人形机器人领域遥遥无期的大规模量产应用前,四足机器人的落地显然更看得见,摸得着。

  在四足机器人领域,产品主要分为工业级和消费级,工业级产品主要应用于工厂、消防安全等场景。而在消费级市场中,四足机器人则更注重在生活场景、尤其是家庭场景中的应用,来帮助用户解决一些生活上的问题或是带来情绪价值。

  在这两种级别的四足机器人中,消费级产品的比重更高,IDC 今年 6 月发布的数据显示,2024 年,全球四足机器人市场规模超 1.8 亿美元,消费级四足机器人在出货量上占据主导,占市场总出货量的 72.1%。而且以目前技术所研发出的四足产品,已经找到了更多可以落地的消费场景,所以越来越多的团队开始在消费级四足机器人产品上发力。

  消费级四足机器人百花齐放

  在消费级场景中,四足机器人大体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类似宇树科技的 Go 2、智元的 D1 Pro 和云深处的绝影 Lite3,在外形上「拟人化」设计不多,注重性能指标,可用于文娱表演领域。另一种就是类似维他动力的新品四足机器人「大头」和蔚蓝科技的「BabyAlpha」,外形上更像「狗」,主要起到陪伴作用,给用户带来情绪价值。

  而后者,则是现在很多厂商大力投入的方向,比如成立于 2024 年底的维他动力,他们在刚刚过去的 WRC 上,正式发布了智能伴随机器人「大头」,团队明确「大头」的定位是消费级四足产品。它最大的特点就是不需要遥控器控制,具备 VLA 自主移动和 Agent 视觉语言交互能力。

  在生活中,「大头」可以充当小跟班,能帮着拿包,拍照录像,也可以帮着照看老人孩子,成为家庭中的一员。根据维他动力的规划,他们将在 9 月启动制造工厂,10 月开启量产级早鸟内测,今年底完成产品上市。

  在家庭陪伴场景中,消费级具身智能「老兵」蔚蓝科技的 BabyAlpha A2 也打了样。外形上,BabyAlpha A2 更有「狗样」,既能担任智能管家、安防监控,也能陪伴孩子、唱歌跳舞,满足家庭成员的情绪价值。

  而魔法原子的 MagicDog Pro 能够感知用户情绪,也可以自主表达情绪,脸部屏幕可展示各种表情。并且其采用 TOP-DOWN 方法结合深度相机,让 MagicDog Pro 可以实现目标检测、识别和持续跟踪,还能动态调整跟随速度。

  恒之未来的「哮天」也是拟人化四足产品中的一员,它能完成摇尾、撒娇等多种拟人化动作,内置的语音交互系统支持方言识别与个性化语音包,也可模拟家庭成员的声纹特征,能够满足家庭情感陪伴的需求。

  在外形没有太多拟人化设计的四足产品中,宇树的 Go2 具备中英文聊天功能,还能灵活倒立行走、翻身起立、越障攀爬等。此外,Go2 还配备了超广角 3D 激光雷达和高清广角相机,能够满足户外探险等场景需求。

  刚推出的智元 D1 Pro,其拥有 15 kg 的轻量化机身,3.7 m/s 的最大速度,能完成 35 cm 的高度跳跃,并且打招呼、后空翻等特技动作也可支撑其应用于文娱表演场景中。

  云深处绝影 Lite3 的「AR 交互+手势操控」,则不依赖遥控器,用 AR 眼镜的第一视角沉浸式体验与手势识别,让机器去适应人。

  而具微科技的 MOVENEW T1 也可以适配登山、露营、物流运输等多种户外场景,他们更是直接推出了「具身智能 4S 店」,为用户带来了机器人消费的新体验,用户在选择机器人的时候可以像买汽车一样选择配色或配件。

  C 端渗透率有望看齐扫地机器人

  这些消费级四足机器人产品,目前已经开始售卖的,价格一般在 8 千-3 万元不等,比如宇树的 Go2 系列,官方售价 9,997 元起,蔚蓝科技的 BabyAlpha A2 系列官方售价则是 8,099 元起,恒之未来的哮天 Sirius 海外预售价为 1,299 美元,智元 D1 Pro 的售价是 13,000 元,而云深处的绝影 Lite3 系列和魔法原子的 MagicDog Pro 价格分别是 16,900 元起和 24,999 元。

  这些消费级四足机器狗的价格相比较人形机器人来说,是更容易被用户所接受的,其相当于一部贵手机或者贵家电的价格。在刚刚过去的 WAIC 和 WRC 上,能够明显感觉到,能够蹦蹦跳跳、像真实小狗一样给用户带来情绪价值的四足机器人,收获了不少小朋友的喜欢,而这些亲子家庭,正是消费级四足机器人的重要目标客户群体。

  京东 3C 事业群智能机器人业务部负责人徐磊在 2025 WRC 上与搜狐科技等媒体的对话中透露,今年 618 大促期间,其智能机器人品类整体增速突破 300%,具身智能品类的增长达到 17 倍。他还指出,目前机器人消费在 C 端主要集中在一二线城市已婚有孩家庭,他们更看重产品的寓教于乐和陪伴功能。从具体产品来看,四足机器人和家庭教育陪伴机器人在京东平台最为畅销。

  此外,魔法原子总裁吴长征向 AI 科技评论分析道,目前机器狗在行业内的渗透率仍然很低,增长空间极大,未来一段时间 C 端机器狗渗透率可能会达到今天扫地机器人的水平。

  目前许多人形机器人厂商下场做四足,在技术上已经有充足的积累,而且一些技术的开源和零部件的成熟,比如电机、减速器和传感器等零部件的国产化率提高,也都让新入局的团队降低了时间和研发上的成本,整体验证周期大幅缩短,现在大家也都在探索四足机器人在更多消费场景中的应用。

  跨越鸿沟的关键节点

  虽然四足机器人未来在 C 端有望看齐扫地机器人,但根据「鸿沟理论」来分析,目前消费级四足机器人的市场规模尚处于从「创新者」阶段到「早期采用者」过渡的阶段。

  在销量上四足对比手机、电脑等消费电子产品来说还是微不足道的,目前主要的消费者还是科技极客和小部分一二线城市家庭。

  并且在应用场景上,消费级四足主要用于家庭陪伴、体验尝鲜和文娱表演中,虽然这些也有不错的应用效果,但还没有形成一个真正「刚需」的场景。

  不过目前资本还是非常看好消费级四足机器人的,比如成立于 2024 年 12 月、首款产品是四足伴随机器人的维他动力,截至今年 5 月成立不到半年的时间就完成了三轮融资,融资规模达 3 亿元。

  而且在产业方面,许多四足产品目前已经实现了量产,在京东等电商平台也达成了一定的销售量,市场正处于积极培育的状态中。

  只是如果消费级四足机器人想要真正跨越鸿沟,就必须要找到「杀手级」应用场景:在家庭场景中可以做到除了陪伴以外更多的「工作」内容,比如像真正的「狗」一样可以看家护院、发挥更多「有用」的价值。而且还要持续提升用户的互动体验价值,维护内容生态。

  如果四足机器人来到家庭中,只有前三天感受是新奇的,在体验过后用户就失去兴趣、产生退款想法的话,那这对于四足市场持续扩展来说就是沉重打击。所以在消费级四足产品的研发中,一定要重视用户的持续体验价值,不断丰富交互等内容端的生态,延长用户的情绪价值。

  此外就是在价格端,如果消费级四足价格能够普遍下探到 5,000 元内,价格相当于一部普通手机,那四足对于家庭来说,就是一个性价比不错的选择了,毕竟在这个价格区间内,不仅覆盖主流学习机(3,000-5,000 元)、中高端平板(4,000-6,000 元)的消费人群,更能触达「家庭第二智能设备」的消费需求,当四足价格来到这个档位,对于家庭来说吸引力则会更大。5,000 元以内的预算里,四足机器人的「移动交互」特性,正是学习机、平板等固定设备无法替代的核心竞争力。不过销售价格降低就得研发制造成本也降低,而这方面就需要未来产业链整体发展协同,在关键零部件等方面实现成本上的下降。

  现阶段的消费级四足机器人虽然销量还比较少,但它确确实实已经脱离了单纯的实验室探索阶段,进入到了真实的市场探索当中,处于跨越鸿沟的关键节点。

  而在真实市场中四足的渗透率和现有增速则反映出了整体市场还有很大的挖掘空间,四足机器狗一旦跨越价格、内容生态、应用场景等方面的鸿沟,整个市场的增量不可估量。

  而眼下的四足机器人虽然不是具身智能的终极形态,却是最现实的商业化载体。当它们走进家庭生活和小朋友成为真正的伙伴,或许消费级具身智能的「iPhone 时刻」已经在四足机器人上酝酿。

  作者:兰博

  原标题:《消费级具身智能会在四足机器人上率先爆发吗?》

  阅读原文

上一篇:
2025中国农产品行业:从“规模扩张”到“质量跃迁”的转折点
下一篇:
解密人身险渠道转型版图:个险新单下降、银保重回C位!头部保司、中小险企同台竞技谁主沉浮?
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