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 文章详细
中国太保的“稳”与“进”
发布时间:2025-09-04

  日前,中国太保披露上半年业绩,共录得营业收入、归母净利2004.96亿元、278.85亿元,同比增幅分别为3.0%、11.0%。

  业绩会上,中国太保总裁赵永刚用“稳进兼备”四个字作为上半年工作的结语,并表示面对外部环境变化,公司保持战略定力、增强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竞争力,不断优化业务结构、改善业务品质,提升价值创造能力。

  遵循管理层对于“稳”与“进”线索的表态,投资者可更清晰地观察到中国太保上半年关键指标背后的脉络:

  一是寿险、财险两大基本盘持续向“稳”:寿险规模保费同比增长13.1%、代表潜力的新业务价值可比口径下增超3成,财险盈利水平再提升、承保综合成本率降0.7个百分点。

  二是核心指标长期向好与改革深化透露出求“进”潜力:作为核心估值指标的内含价值连续多个季度季度维持上扬态势、上半年末具体指标较年初再度增长4.7%,集团内已加强协同发展、跑通关键流程和重点模式。

  赵永刚指出,公司上半年经营整体呈现出转型突破、守正创新、固本培元三个特点;

  并表态在下半年的工作节奏中,将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加快创新驱动,深入推进新旧动能接续转换,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基本面“稳进兼备”

  尽管上半年有险企受益于权益市场回温、利润大增,但漂浮在保险业头顶的周期“乌云”仍未消散:

  利率中枢下行的大背景下,大量险企仍面临资产负债久期错配困境;人口结构老龄化催生出养老、健康保障需求时,也对产品设计和服务能力提出挑战。

  在此背景下,如何在稳增长的同时精准把握行业风向、形成核心优势、掌握穿越周期的确定性,已成为各个险企的必答题。

  支撑中国太保持续释放价值韧性的,正是“稳”与“进”之间的动态平衡。

  中报三组关键指标的增长,基本勾勒出了中国太保上半年业绩的“稳字诀”:

  一是集团层面营收、利润双增,归母净利增速达11%,内含价值较年初增长4.7%至5889.27亿元、管理资产增长6.5%至3.77万亿元;

  二是中国太保寿险营运利润同比增长5.0%,规模保费同比增长13.1%、新业务价值可比口径增长32.3%,浮动收益型产品占比显著提升、保单继续率保持高位;

  三是中国太保财险保费增长、盈利能力提升,承保综合成本率同比下降0.7个百分点至96.4%,车险深化新能源车经营,非车险深化风险减量管理体系建设。

  稳健增长的数值,正是中国太保对敏锐捕捉时点、积极制定战略,在财报上的最终兑现。

  针对人身险行业从粗放扩张向价值创造的根本性转变,中国太保寿险在顶层设计上提出“金三角”发展理念——将客户作为第一战略优先级,做到“客户为出发点、产服为切入点、队伍为落脚点”,全面落实长航二期“北极星计划”。

  具体经营上,推动客户分层分类经营、牵引客层上移,完善分层分类的产服供给体系、强化牵引浮动收益型产品,同时推进“2+N”多元渠道升级。

  可以观察到的事,新战略下,中国太保寿险的客户、渠道、产品正相辅相成、持续优化:代理人渠道中客及以上客户占比接近3成,银保渠道高客比增超7成、极高客增超8成;分红险新保期缴规模保费大幅增长、占比提升至42.5%。

  中国太保总精算师张远瀚表示,全年分红险占比将进一步提升。后续将持续完善浮动收益型产品供给,完成产品结构转型,把握新形势下的发展机遇。

  财险方面,中国太保产险承保利润同比增超3成至35.5亿元,综合成本率优化0.8个百分点至96.3%。

  车险方面,通过加强渠道建设、精细化管理和数字化运营,综合成本率已下降1.8个百分点至95.3%;非车险业务中,健康险成功扭亏、企财险承保盈利水平进一步提升。着力续写“五篇大文章”

  “稳进兼备”的主旋律下,中国太保已扎实推进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

  作为推动金融业高质量发展、建设金融强国的核心抓手,金融“五篇大文章”旨在引导金融资源精准、高效地配置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

  观察中国太保大康养、国际化、“人工智能+”三大战略,正与“五篇大文章”内涵深度契合。

  上半年的金融科技领域,中国太保在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等重点领域的科技保险稳健增长、保费同比增幅达6.3%;推出面向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科创无忧”综合服务方案,服务科技企业已高达7.5万家。

  中国太保副总裁俞斌表示,数字化赋能领域,中国太保加速人工智能大模型的场景落地,已形成健康险智能理赔助手等多个AI解决方案,通过科技赋能实现降本增效,推动运营效率与服务体验双提升。

  普惠金融领域,中国太保的大病、长护、惠民保等政策型健康险覆盖240城4.6亿人次,提供农险保障规模超4000亿,服务2700余家次小微企业开展内外贸易。

  养老金融供给中,中国太保各专业子公司则基于大康养战略,积极构建出一体化、高度融合的生态布局——负债端,中国太保寿险持续完善年金等长期养老产品供给;资产端,长江养老则实现管理规模与投资业绩的大幅跃升,上半年末资管规模已突破1.41万亿元。

  此外,中国太保旗下高品质养老社区太保家园在上半年已有九城十园正式运营,多家社区入住率超过90%;太保家园参观接待量近11万人次,生成入住资格函件数同比增长55%,拉动应交总保费同比增长超4成。

  以上种种亦体现出,养老等重点领域的创新正为中国太保带来存量竞争时代的增量,成为其主业经营的新驱动力及“第二曲线”——中国太保经营目标与国家战略始终高度统一,着力“五篇大文章”是商业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最终闭环。

  中国太保副总裁马欣表示,越来越多的太保家园建成并投入运营后,公司养老服务与主业双向赋能路径已进一步清晰。

  据他透露,“十五五”期间,中国太保进一步将大康养作为核心战略之一,打造大康养服务的一体化生态,并着力做出主业更协同、服务更专业、产服更融合“三大特色”。

  马欣表态称“相信大康养服务生态将助力太保从保单经营向客户经营升级,未来必将增强为投资者创造长期稳定回报的能力。”投资基石持续稳固

  在利率中枢下移趋势不改、结构性“资产荒”持续的当下,即便不少公司在股市行情下利润大涨,仍难需要关注盘踞在资产负债表上空的利差损阴影。

  强大的投资端正是中国太保得以从容向前的另一基石。

  上半年末,中国太保管理资产达3.77万亿元,较年初增长6.5%,其中集团投资资产增幅达7.0%、第三方管理资产增幅达5%;业绩表现上,上半年净投资收益同比增长8.9%至425.67亿元,总投资收益增长1.5%至568.89亿元。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数字并不能完整展现中国太保投资端的实力。

  对于负债长达数十年的保险业,本就不应以短期业绩作为考核标准,更何况对于中国太保这样的万亿规模的头部险资,对于方向的长期把握远比短期波动更重要。

  我们观察到,十多年前中国太保已对低利率环境下各类资产变化的趋势有所觉察,对于年内广受投资者关注的“低估值+高股息”类投资组合,更是早有布局。

  2011年,中国太保资产投研团队已开始将股息价值策略作为核心策略,通过长期投资较高派息能力、增长前景稳定的上市公司,构建能穿越周期的投资组合。

  从历史投资业绩来看,股息价值策略累计收益可观,已获得包括保险、银行等在内的机构投资者的广泛认可。

  2014年,中国太保资产开始投入资源对港股市场进行跟踪和研究,并逐步加大港股市场配置力度,后续港股虽经历多轮熊牛,但太保资产在策略驱动、深度研究、组合投资等管理原则下仍取得优异回报。

  中国太保副总裁、首席投资官苏罡透露,随着政策红利的持续释放,加上经济转型动能逐步释放,国内的权益资产仍具备中长期的配置价值。

  苏罡表示公司已不断优化权益投资组合结构,持续推进包括私募证券投资基金、黄金投资、互换便利等新的业务试点,未来将进一步提升公司保险资金运用效能和质量。

  从半年报数据看,中国太保投资持仓行业分布主要集中在金融业、交通运输、基础设施、能源等行业;固定收益资产投资相关的偿债主体综合实力普遍较强,除政府债外,主要交易对手包括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和大型国有商业银行等大型国有企业。

上一篇:
美元债异动|中国石化集团SINOPE 5.375 10/17/43价格下跌1.263%,报103.000
下一篇:
从一间百货门市部到年销80亿元 宁夏唯一商业上市公司如何炼成的?
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