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 文章详细
Fluence越南建35GWh工厂,北美储能巨头“抄中企作业”?
发布时间:2025-09-04

  曾几何时,特斯拉在华落子超级储能工厂的讯息,恰似一颗石子投入澄澈湖面,瞬间激起行业对“全球储能巨头与中国企业竞争格局”的热议浪潮。

  彼时外界已隐约洞悉,全球储能市场的既有版图,正悄然酝酿重构的契机。而今,这股竞争浪潮更趋澎湃——北美另一储能巨头 Fluence 官宣进军东南亚建厂,此举犹如星火引燃干柴,进一步激化北美储能企业与中企在全球市场的“卡位赛”,令本就充满变数的行业竞争态势,更添几分紧迫之感。

  2025年 8 月下旬,据海外媒体披露,Fluence 联袂其合作伙伴 ACE Engineering,于越南北江省正式为一座全新自动化电池储能制造工厂揭幕。这座工厂绝非浅尝辄止的小规模布局,其年产能规划高达 35GWh,且全线采用自动化生产线,专一投产 Fluence 最新一代电网级储能系统 Gridstack Pro 与 Smartstack。

  从产能规模的擘画到技术配置的精研,不难窥见 Fluence 对此布局的战略器重,以及其欲在此地筑牢根基的坚定决心。

  长久以来,东南亚始终是中国储能企业全球化布局的关键跳板。中国企业凭借成熟完备的供应链体系、高效卓越的生产效能与积淀深厚的项目经验,在东南亚市场深耕数载,早已构筑起坚实的市场根基。

  如今 Fluence 择址越南建厂,其路径与中国企业早年“以东南亚市场为支点,辐射全球版图”的发展方略高度契合,这不禁引人深思:Fluence 是否正复刻中国企业的成功路径,试图照抄中国企业作业?

  若深究 Fluence 此次布局的深层动因,或与北美本土市场的态势演变息息相关。自“大而美法案”颁布以来,北美本土储能市场的增长节奏渐趋平缓,往昔的增量空间似已触及天花板。在此背景下,北美储能企业开始将视野投向全球,冀望于海外市场寻觅新的增长引擎。

  从全球市场格局审视,高工储能认为:传统意义上“区域化优势市场”的壁垒已然瓦解,如今的全球储能市场呈现“多点开花”的蓬勃态势,不同区域的需求均在加速释放。在此宏观环境下,Fluence 此次落子越南,大概率将与早已深耕此地的中国储能企业形成正面交锋。无论是项目竞标的角逐、技术实力的比拼,抑或是供应链资源的争夺,一场激烈的较量似已无可规避。

  若为这场“全球卡位赛”寻觅参照,特斯拉在华的举措或许最为贴切。2025 年 2 月,特斯拉上海储能超级工厂正式投产,首台超大型商用电化学储能系统 Megapack 成功下线。依规划,这座工厂投产后,Megapack 的年产量将达 1 万台,对应储能规模近 40GWh。

  彼时,外界已清晰认知到,全球储能巨头正加速向中国市场靠拢,力图借中国成熟的供应链体系与庞大的市场需求,巩固自身的竞争优势。

  更值得关注的是,时隔半年,即 2025 年 7 月 29 日,上海工厂生产的第 1000 台 Megapack 储能系统便顺利下线,并启运奔赴欧洲。从第 1 台到第 1000 台,不足半年的周期里,中国供应链的高效能与潜实力展现得淋漓尽致。

  如今,Fluence 越南工厂的落地,与特斯拉上海工厂的稳步推进遥相呼应。这两大北美储能巨头的战略动作,仿佛向行业传递出明确信号:全球储能市场的竞争已步入“深水区”,北美储能巨头与中国企业之间,一场围绕技术突破、市场拓展与供应链掌控的“终有一战”,或许已悄然拉开帷幕。

  而这场较量的最终走向,不仅将左右企业的全球布局棋路,更将重塑未来全球储能市场的格局。

  越南建厂,Fluence奋起直追

  Fluence 落子越南的 35GWh 储能工厂,绝非简单的产能扩容之举,而是其从多维度重塑全球市场地位、在储能赛道奋起直追的战略落子。

  35GWh 的年产能规划,背后蕴藏着可观的市场支撑力——按 4 小时储能系统配置测算,此产能可支撑约 8.75GW 的部署需求,其规模已占到 2024 年全球电网级储能装机量的 12%,与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的产能体量近乎持平。

  回溯过往,Fluence 曾因产能储备不足,错失部分大型项目订单,成为制约其市场扩张的短板。如今充足的产能落地,不仅让其得以从容承接全球储能市场激增的订单需求,更使其在本土与海外双线竞争中握有主动权,为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筑牢根基,彻底摆脱此前“有单难接”的被动局面。

  越南工厂为 Fluence 的成本优化赋予了多重优势,使其在价格竞争中更具底气。一方面,越南相对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为生产成本的降低提供了天然土壤;另一方面,工厂全线采用全自动化生产流程,既减少了对人工的依赖,又将生产效率推向新高度,实现“降本”与“提效”的双重赋能。

  更值得关注的是政策红利的加持——越南政府 2025 年 3 月生效的《58/2025/ND-CP 号法令》,为该工厂提供了海域使用费减免、土地租金优惠等专项支持,进一步压缩运营成本。多重成本优势叠加,让 Fluence 的产品在全球价格竞争中更具弹性,得以在与对手的博弈中占据有利位置。

  越南工厂锚定的两款核心产品——Gridstack Pro与 Smartstack,本身已具备突出的性能优势,再结合成本优化,竞争力实现再度跃升。

  Gridstack Pro 采用增强型防火设计,成功通过 1 小时级集装箱级阻燃测试,更可在- 30°C 至 55°C 的极端环境下稳定运行。这一特性完美适配越南及东南亚地区高温高湿的气候条件,能从容应对复杂环境下的储能需求,为区域市场应用提供坚实保障。

  Smartstack 则以创新设计打破传统桎梏,其“Smart Skid +吊舱”分体结构,不仅使运输体积缩减 40%、安装周期缩短 50%,更支持多品牌电芯互换,维护时可实现“即插即用”,大幅提升系统可用性。性能亮点与成本优势的叠加,让 Fluence 的产品得以在全球储能市场中脱颖而出,在不同应用场景下均能与竞争对手有效抗衡。

  越南的地理区位,为 Fluence 的市场拓展赋予了天然优势——作为连接亚洲、澳大利亚与中东市场的枢纽,此地可帮助 Fluence 快速响应周边地区的储能需求,加速大规模储能项目的落地节奏。

  以越南工厂为据点,Fluence 可进一步向东南亚其他国家、澳大利亚及中东地区辐射,逐步拓展海外市场版图。这种“以点带面”的布局策略,既避开了北美本土市场增长放缓的瓶颈,又精准切入储能需求崛起的新兴区域,为企业找到新的增长曲线。

  越南工厂的落地,与 Fluence 此前的美国本土化布局形成“互补协同”的全球产能网络。2022 年美国《通胀削减法案》落地后,为契合法案中本土含量额外税收抵免要求,Fluence 曾将制造重心转向美国,但美国市场存在政策变动频繁、生产成本较高等现实挑战。

  如今,越南工厂凭借成熟的供应链体系与成本优势,可满足全球多数市场的普适性需求;而美国工厂则聚焦政策红利下的本土市场,承接对“北美制造”资质有要求的订单。

  这种“因地制宜”的供应链模式,不仅优化了 Fluence 的全球产能分配,更显著提升其应对不同地区政策变化、市场波动的抗风险能力与战略灵活性,为其在全球储能竞逐中增添了厚重的筹码。

  北美巨头集结,投身全球储能红海

  Fluence越南工厂的落子,绝非偶然的区域布局,更像是北美储能巨头向全球市场发起主动进攻的关键一步。

  这座工厂全线采用自动化生产线,专一投产 Gridstack Pro 与 Smartstack 两款电网级储能系统,其产品定位清晰指向更广阔的全球市场,而非局限于东南亚一隅。这一布局背后,是北美巨头对全球储能竞争格局的深刻研判,亦是应对行业变局的战略抉择。

  北美储能企业此次集体“出击”,背后离不开中国企业快速扩张带来的竞争压力。不久前海外机构发布的《2025 全球储能系统(主要指交流侧)集成商排名》显示,2024 年全球 BESS 集成商格局已由中国企业全面主导:七家中国企业跻身前十,其中阳光电源、中国中车、远景储能、华为稳居全球前五,海博思创、比亚迪、新源智储亦占据其余三席。

  中国企业凭借完整的产业链优势、精准的成本控制能力,以及“东南亚工厂+本地化合作”的灵活策略,不仅间接切入北美市场,更已深度渗透全球主流储能领域。这一态势让北美巨头逐渐清醒:若仅固守本土市场,终将丧失在全球储能行业的话语权,唯有主动走出“舒适区”,方能在竞争中立足。

  回溯北美储能企业的全球化轨迹,此次布局更像是对“大而美法案”背景下战略的补位与修正。

  2022 年 IRA 法案落地后,北美本土储能市场迎来政策红利期,Fluence、特斯拉等企业一度将资源集中于本土产能建设,试图依托政策优势巩固本土市场份额。

  然而,随着中国企业的持续渗透与全球储能需求的爆发式增长,北美巨头逐渐意识到:“守”的策略已难以为继,“攻”向全球才是破局关键——复制中国企业“以东南亚为跳板、辐射多区域市场”的发展路径,成为其战略转型的核心方向。

  特斯拉上海储能工厂的成功,早已为这一逻辑提供了有力佐证。作为特斯拉在美国之外的首座储能超级工厂,上海基地不仅依托中国成熟的供应链体系大幅降低了 Megapack 的生产成本,更能快速响应欧洲、澳大利亚等市场的需求,投产首月便实现订单交付,迅速成长为特斯拉全球储能业务的重要增长极。

  这份成功案例,无疑为 Fluence 等北美企业的全球化布局提供了参照。

  而 Fluence 择址越南,正是看中了当地的多重核心优势:相对低廉的劳动力成本、毗邻东南亚核心市场的地理区位,以及辐射中东、欧洲、澳洲等有利因素。这些条件既能为储能系统生产提供完善的配套支持,又能有效降低供应链风险,为其全球化产能网络筑牢根基。

  正如一位长期跟踪储能行业的分析师所言:“Fluence 在越南建厂,本质是‘以中国企业之法,对抗中国企业’。过去中国企业凭借东南亚本土化布局规避贸易壁垒、优化成本结构,如今北美巨头正在复制这一做法。这意味着全球储能竞争的核心,已从单纯的技术比拼,跃迁为‘本土化运营能力+全产业链整合实力’的综合较量。”

  当北美巨头纷纷躬身入局,全球储能的“红海”竞争,正迎来更为激烈的新格局。

  03全球储能竞争或将重构

  当 Fluence 越南工厂正式投产、特斯拉 Megapack 从上海基地顺利下线,全球储能行业的“终局之战”已悄然拉开序幕。

  从市场格局来看,传统“北美+欧洲”双核心的垄断态势已被打破,逐步演变为“北美+欧洲+东南亚+中国”的多极均衡格局,行业竞争的维度也随之全面升级。

  曾经聚焦单一区域的市场策略,如今已难以适配多极需求的差异化特征——不同区域对储能产品的性能标准、成本敏感度、政策适配性要求迥异,这要求企业必须跳出“单点突破”的思维,转向“全域协同”的战略布局。

  从短期维度审视,这场竞争将推动全球储能产业链的优化配置与效率提升。中国企业的核心优势在于全产业链的整合能力与精细化成本控制,能以高性价比产品快速响应大众化市场需求;而北美巨头则在技术研发深度与电网级储能项目的运营经验上占据先机,其对系统安全性、长周期稳定性的技术积淀更为深厚。

  双方的博弈可能催生出新型合作范式。例如中国供应链为北美技术提供规模化支撑,北美研发为中国产能注入高端化基因,形成互补共赢的产业生态。

  从长期视角观察,北美巨头与中国企业的正面交锋,将加速全球储能市场的规范化进程。

  此前,部分国家和地区的储能项目存在标准不统一、监管体系不完善、服务流程不透明等问题,导致行业发展呈现“野蛮生长”的态势。如今,随着 Fluence、特斯拉等北美巨头与中国头部企业的充分竞争,市场将自发形成“良币驱逐劣币”的筛选机制:一方面倒逼企业提升产品质量与服务水平,另一方面也将推动各国加速完善行业标准与监管框架,引导全球储能行业向更健康、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正如一位行业资深人士所言:“Fluence 在越南的布局,仅是这场行业变革的序章。最终谁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不取决于单一维度的技术或成本优势,而在于能否在技术先进性、成本可控性与本地化适配性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能否真正洞察并解决不同市场的需求痛点。”

  对于中国储能企业而言,北美巨头的入局既是压力,亦是动力;而对于 Fluence 等北美企业,以东南亚工厂为跳板加速渗透澳洲、欧洲等新兴市场,亦是巩固全球地位的关键一步。

  这场跨越太平洋的储能较量,早已超越企业间的竞争范畴,更是全球储能产业“关键一跃”,将深刻影响全球能源转型的格局。值得警惕的是,若中企不能守住自身优势,全球储能格局或恐生变。

上一篇:
典型案例展播:推动绿色低碳发展(11)| 全面推进美丽山东建设
下一篇:
消息称小米 16 Ultra 手机将首次在机身印“可口可乐”徕卡 Logo
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