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 文章详细
零跑的电池供应商,比零跑多赚1.9亿
发布时间:2025-09-03

  冲刺月销6万辆的零跑刚刚扭亏为盈,半年度净利润0.3亿元,成为新势力中第二家实现盈利的企业。  但其动力电池供应商——正力新能,上半年不仅也做到了盈利,净利润甚至达到了2.2亿,比零跑还多1.9亿。  正力新能成立于2019年,几乎名不见经传,但就是这样一家平平无奇的二线电池厂,在今年上半年,营收达到了31.72亿元,同比大增71.9%,毛利率做到了17.9%,比二季度的特斯拉(17.2%)还要高。  同时期,闷声发大财的零跑毛利率只有14.1%;从ICU走向KTV的小鹏,毛利率是17.3%;销量接近腰斩的理想,毛利率下降到了20.1%;蔚来还没公布二季报,但肯定没有盈利。  正力新能94.1%的业务收入均来自动力电池,动力电池毛利率达到了18.3%。然而,这家公司的大客户,零跑、上汽通用五菱等几乎做的都是“性价比车型”,这样的客户几乎只能以量取胜,单价低得可怜。  能做到如此毛利水平,需要极致的成本管控能力。  正力新能几乎把各种投入压缩到了极致,在人员配置上都是如此,其招股书中披露,截至2024年底,正力的总人数只有4033人。  作为在中国动力电池产业排名前十的公司,这样的人数实在有点捉襟见肘。  但就是这样一家成立时间短,人少,产能少,主营业务是竞争最激烈的动力电池,而且还踩雷过威马的新手公司,能在港股顺利上市,且迅速扭亏为盈,实在是个奇迹。  奇迹背后,有正力新能非常精准的眼光,迅速转变的产品策略,以及极致的成本管控能力。研究正力,就是在研究动力电池业务,如何实现盈利。  眼光长远,有订单才扩产  在看主要的财务数据之前,我们先看一个比较边缘的数据。  2025年上半年,正力支付给主要管理人员的薪酬约855.1万元,比去年同期少了53.7万。  上半年,这家公司营收和利润大增,社保费用同步增加,这显然是业务扩张以及人员增加所致,但支付给管理人员的薪酬总额反而下降。    不在乎钱的管理层,很不常见,但正力就是如此。  正力新能董事长曹芳是“玻璃大王”曹德旺的妹妹,总经理陈继程也是福耀玻璃的老将,两人的背景就注定了不会为了眼前小利而影响财报业绩。  可能正是如此背景,才让这家曾跌入谷底的公司焕发第二春。  在成本上,2025年上半年,正力新能的合计销售成本(商品成本+存货减值)约26.03亿元,比去年同期的16.62亿元,增长了56.7%。  但是在出货量上,2025年上半年,其动力电池出货量7.63GWh,销售收入29.85亿元,同比增长均超过了80%。  销量和收入的同比增速,远超成本的增速幅度,显然是单位成本下降,这也是正力新能可以迅速在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的原因——成本管控能力极强。  费用方面,正力新能上半年的行政费用为1.73亿元,同比增长28%,财报给出了原因,主要系上市费用增加所致。  同时,销售费用和研发费都出现了同比减少,尤其是研发费用,上半年研发投入约 2.53 亿元,同比减少了约2.8%。  高速增长下,连研发费用都在减少,这也能侧面体现出来,磷酸铁锂产品确实不需要太多投入,也可能是此前做三元的经验,让正力的技术积累已经达到了一定水平。  但肉眼可见的是,其动力电池产品已经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  正力新能半年报中有这样一段话:储能产品及其他收入同比下降8.4%,因为公司产能紧张,产线主要用于动力电池产品出货,导致如此。  这家公司现有产能25.5GWh,计划2025年四季度新增产能10GWh,2026年底再新增产能15GWh,从而实现总产能50.5GWh。  半年报中还解释了一句:当前扩建的10GWh产能已获得行业大客户的新增定点覆盖。  也就是说,正力的产能基本上以订单驱动,只有新增订单,才会新增产能。  投产如此谨慎,让正力新能很难迅速把规模做大,如果有客户像小米一样,需求激增,很可能出现“产能烦恼”。  但在如今的市场局势下,这样的策略实用且稳健,毕竟连车企都不能预估哪一个车型会成为爆款。  而且动力电池的产能投资非常之大,单GWh的设备投资就要2亿元左右,这还不算人工和后续维护成本。投入少,风险自然更低。  在正力新能上半年的招股书中,我们能看到其近年来对产能的资本投入。2022年是正力新能的投入高峰期,当年为了建设产线投入了26.88亿元,此后逐年减少。    这一年,也是正力新能技术转向且决定生死的关键一年。只有如此时刻,才会逼着这家公司大笔花钱。  踩雷威马后,踩中铁锂风口  2022年,正力新能亏损17.2亿元,在招股书中写明了原因:主要是因WM客户的业务营运发生重大不利变动所致。  WM也就是威马,这一字眼在正力新能招股书中出现了超过120次,2022年的客户保留率仅有68.2%,就是因为威马。  2022年11月,正力新能停止向其交付用于BEV的三元电池产品,并且在2023年将原定为威马生产的存货作为降级品出售给其他客户。  把合格电芯降为次品的价格出售,对于一家电池厂来说,是一种不到万不得已不会去做的止损手段。即便如此,公开信息显示,仅威马一事,正力新能的减值总额就要超过10亿元。  正力新能称,在与潜在客户建立销售关系时,公司加强了客户信用审批的内部控制程序,重点关注客户的信用度,以避免今后发生此类事件。  但威马带来的影响并不完全是坏事。  正力新能在招股书中写道,我们于2016年开始生产和销售电池产品,并于2022年7月开始经营磷酸铁锂电池业务。  简单来说,早前这家公司选择的技术路线一直都是三元,威马爆雷后才开始转向磷酸铁锂。  一年后,2023年8月,宁德时代正式对外发布4C磷酸铁锂电池,车企需求产生了明确转向,高倍率磷酸铁锂电池成为新的竞争焦点,三元电池逐渐式微。  正力新能提前一年布局磷酸铁锂电池,恰逢车企需求爆发,迅速拓展了零跑、上汽通用五菱等多家走量客户,装机量节节攀升。  据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数据,今年1-6月正力新能的动力电池装车量5.95GWh,其中,磷酸铁锂电池装车量5.72GWh。磷酸铁锂电池在这家公司出货占比中已经超过96%,三年前,这个数字仅有24.6%。  如今,正力新能的客户已经非常丰富,不仅有走量的大客户零跑、五菱,还拓展了上汽别克GL8、智己LS6等明星车型,以及广汽、一汽红旗等车企。  今年合资双爆款之一的丰田铂智3X也是由其供应的磷酸铁锂电池。极片Lab此前也独家报道,正力还获得了大众增程车型的独家定点。  完善的客户关系让其供应链非常健康,在半年报上可以体现。  2025年上半年,正力新能的应收款项和票据合计17.52亿元,比2024 年末小幅增长,但增长比率远低于营收的增幅,证明这是业务扩张带动的增长,而不是“过度赊销”。而且,在账龄上看,3个月内账期占比超过99%,坏账风险很低。  同时,上半年应付款项和票据约为35.4亿元,比2024年末的规模略有下降。同样的,1年内应付占比超 99.96%,这也说明对供应商的付款周期正常,供应链合作关系比较密切。  这样良好的上下游关系,也让正力在生产制造上有了一套自己的方法论。  高柔性生产,性价比取胜  在正力新能的招股书中,大篇幅的介绍了其可以实现高柔性生产。  高柔性生产是什么意思?就是一条产线,既可以生产动力电池,也可以生产储能电池;既可以生产三元电池,也可以生产磷酸铁锂电池。  正力新能的同一产线满负荷生产同尺寸但不同电化学体系的产品,切换时间只需要3天。同一产线满负荷生产不同尺寸电芯产品的切换时间也只要50天。  正力新能用柔性产线,变相做到了标准化生产,这也是其能做到盈利的最大原因。在正力新能的招股书中,也不断提及标准化电芯。    标准化是每一个电池厂都在追求的目标,车企也是如此。特斯拉与宝马之所以选择大圆柱电池,其中一个原因就在于标准化,在于可以实现规模化生产。  制造业的壁垒就在于规模制造,只有电芯标准化,才能可以将生产规模极大提升。  宁德时代主推麒麟电池和神行电池,比亚迪主推刀片电池,都是用接近标准化的产品大面积铺开,再通过规模效应,降低制造成本、采购成本,提升产品良率和一致性。  在成本和质量上建立双重优势,更多的客户自然随之而来,进而扩大标准化产品的制造规模,再次将成本降低,质量提升,不断循环往复,形成闭环的商业逻辑。  正力新能也在追求这样的模式。  但正力新能的劣势是:没有头部电池厂商与车企平等的对话能力。这也导致了其产线虽然可以灵活换型,但产品规格仍非常多。  在正力新能总部的展厅摆放了大部分电芯产品,虽然大多数尺寸相近,但规格之多,在其他电池企业中难得一见。所以柔性生产是正力新能的制造优势,但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除了制造优势以外,正力新能的商品策略也很出色。  这家公司用与宁德时代高度相仿的电芯尺寸,和更便宜的价格,做宁德时代的平替产品。  此前极片Lab曾接触到大众相关人士,对正力新能的评价是:“在保证质量的情况下,极具性价比”。  他讲了一个故事,在正式入库之前,大众会为供应商做一次技术测试,这场测试的成绩分为A/B/C三个等级,A代表超出要求,B代表符合要求,C代表不符合要求。  正力新能在技术测试中拿到了B,再加上价格优势,成功拿到了大众的定点。而且“除了增程产品以外,还有更多的产品也在接触。”  要知道,大众的筛选测试,可不只有一两家供应商参与,正力新能可以脱颖而出,已经可以证明技术水平。  由此来看,其实正力新能在电池行业的策略与零跑在汽车行业的策略几乎一致。  零跑卖得是“半价理想”,用15万元的价格提供30万元的配置,即便有些地方并不尽如人意,但价格会替零跑说话。正力同样如此。  这种策略看似简单,却需要极致的成本控制能力和对市场需求的精准把握。  但零跑和正力们也需要面临一个共同的问题:  当“半价理想”越来越多,大家的品质和价格越来越接近,此时再想突围,还要靠压低价格吗?  (图片来源:摄图网)

上一篇:
首批140家高质量数据集方向标准/技术文件验证试点典型单位名单发布
下一篇:
李彦宏等退股AI生物公司百图生科
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