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 文章详细
降成本与提价值的平衡术
发布时间:2025-09-02

  今年以来,随着“报行合一”、产品定价动态调整机制、个人营销体制改革深入实施,以及万能险新规、规范保单分红等措施落地,人身险行业的经营逻辑加速从“规模扩张”向“价值创造”与“效率提升”转型。  从上市人身险公司发布的2025年中期业绩报告来看,虽然在转型过程中面临着体量大、掉头慢的现实,但是5家公司坚决推动转型措施落地生根,依托自身资源禀赋,实现了经营业绩在质与量上同步提升。  看销售银保渠道保费与价值突飞猛进    据《金融时报》记者梳理,今年上半年,5家上市人身险公司共计实现保费收入1.32万亿元,同比增长7.7%,高于行业平均增速2.3%。具体而言,中国人寿为5250.88亿元、平安寿险及健康险为3901.86亿元、太保寿险为1934.70亿元、新华人寿为1212.62亿元、人保寿险为905.13亿元。  与去年同期保费增速最高只有4.1%相比,今年上半年数据明显好转。其中,新华保险保费收入由去年的负增长到今年同比增长22.7%;人保寿险、太保寿险也实现了两位数的增长,分别为14.5%、13.1%;中国人寿为7.3%;平安寿险及健康险为0.6%。  进一步拆解新华保险保费收入来源,个险渠道依然是“压舱石”,但银保渠道对保费收入贡献大幅提升。具体而言,上半年,个险渠道实现保费收入725.26亿元,同比增长5.5%;银保渠道实现保费收入461.92亿元,同比大增65.1%,对总保费收入贡献从去年的28.3%提升至今年的38.1%。  其他4家公司情况基本一致,银保渠道上半年保费收入大幅提升,即便是增速最低的平安寿险及健康险也达到了37.5%,增速最高的太保寿险为82.6%。上半年,人保寿险、太保寿险、中国人寿、平安寿险及健康险银保渠道对总保费收入贡献分别为58.7%、21.5%、13.8%、10.7%。  银保渠道实力突飞猛进,缘于2024年的一系列政策推动银保渠道手续费水平显著下滑、价值属性凸显,头部公司开始高度重视银保渠道。中国人寿总裁利明光在业绩发布会上说:“银保渠道已上升为重要战略支撑渠道。”  梳理中报不难看出,在银保渠道策略上,5家公司基本都从优化产品与服务、强化渠道合作、提升队伍能力入手,发挥各自优势。  以太保寿险为例,其银保渠道围绕合作渠道及客户需求,持续优化产品服务供给;强化渠道运营,深化与银行合作。从结果来看,上半年,期缴举绩网点,也就是完成业务指标的网点总数达1.3万个,同比增长28.9%;月均期缴举绩网点数同比增长 70.2%,其中国有银行增速达164.9%。  值得一提的是,与曾经银保渠道重规模、轻价值不同,目前,银保渠道已经成为上市人身险公司保费收入和业务价值实现双重增长的重要引擎。  在业绩发布会上,多家公司管理层强调了银保渠道对价值的贡献。如新华保险总裁龚兴峰表示:“上半年,公司新业务价值的快速提升,银保渠道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在长期险首年保费这一代表新业务价值的关键指标上,5家公司上半年都实现了大幅增长。中国人寿、新华保险同比增速超过三位数,分别为112.4%、150.3%,太保寿险、人保寿险分别为95.6%、32.5%,平安寿险及健康险新业务为74.7%。  看产品分红险比重持续增长  在中期业绩发布会上,多家上市人身险公司管理层强调了公司转型分红险的成效。  上半年,中国人寿大力推动浮动收益型产品发展,分红险实现快速增长,占个险渠道首年期交保费的比重超过50%。太保寿险分红险实现新保期缴规模保费101.28亿元,同比大幅增长,在新保期缴保费中占比提升至42.5%;中国平安方面,分红险在个险渠道新单保费中的占比已提升至四成左右。  自去年9月1日普通型保险产品预定利率上限降至2.5%,大力发展分红险成为头部险企的一致选择。其背后的原因在于,在长期低利率环境下,发展以分红险为代表的浮动收益型产品能够更好地帮助人身险降低刚性负债成本,防止利差损风险持续扩大,提升长期经营业绩稳健性,促进保险公司改善长期估值水平。  “分红险是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中国平安联席首席执行官郭晓涛表示,今年上半年,整个人身险行业都在向分红险方向转型。  今年9月1日,人身险产品预定利率上限进入新一轮调降。“新一轮预定利率调整使得分红险的相对优势更加凸显。”中国太保总精算师张远瀚在业绩会上表示,此次调降缩小了分红险和传统险之间预定利率差距,使得分红险的相对优势更加凸显,从而促进整体业务结构优化。  “预计利率换挡后,新产品价值率有一定提升,将有利于人身险公司持续增强盈利稳定性。”据中国平安副总经理兼首席财务官付欣介绍,公司将进一步丰富分红险产品供给,增加分红险占比考核权重,积极提升队伍销售技能,多措并举推进分红转型。  利明光表示,中国人寿已构建覆盖前中后台的综合化经营管理体系,做好了新产品储备、人员培训等准备,能敏捷应对调整。他预计,此次调降产品利率对公司影响有限,本年度将实现价值较快增长。  看未来资产负债久期缺口缩短  “人身险产品预定利率下调,虽然会让产品回报率看起来没有那么高,但是中国平安分红险结算利率仍具市场竞争力,这来源于资产端的有效配置。”据郭晓涛介绍,资产负债匹配、投资回报做得好,能让分红险产生足够强的竞争力,抵消预定利率下滑的影响。  有业内专家表示,当前和未来很长一段时期,以利差损为代表的经营性风险将是人身险行业严监管、防风险的重要任务。因此,监管部门指导行业建立人身险产品利率动态调整机制,推动行业持续降低产品预定利率。从上市险企的情况来看,已经取得良好成效。  据中国人寿总裁助理兼总精算师侯晋介绍,在市场利率波动的过程中,中国人寿加强了资产负债统筹管理的组织和部署。在久期匹配方面,2024年,公司整体的资产负债有效久期缺口在2年至2.5年之间。今年上半年,新单业务资产负债有效久期的缺口已经缩短到了1.5年,这对于中国人寿管理未来的利差损风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太保寿险也是如此。张远瀚表示,2024年,太保寿险打平收益率(实现盈亏平衡所需的最低投资收益率)已经显著低于2.5%。在预定利率动态调整机制下,预计公司负债成本将进一步下降。  在这一背景下,上市险企管理层普遍看好人身险行业未来。  “寿险已经进入黄金发展期。”在郭晓涛看来,寿险提供了三重价值。一是资产的保值增值。二是对客户及其家人的保障。三是医疗健康养老的增值服务。  “展望未来,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支撑条件和基本趋势没有变,这是支撑寿险行业持续发展的最大底气,我们坚定看好寿险业的未来发展。”利明光表示,这份信心源于行业发展空间大、社会保障需求大、国家政策支持大。不过,“要将行业潜在市场转化为现实需求,保险公司须加快变革转型,提升技术应用、风险管理、产品与服务创新、人才队伍建设、资产负债匹配等能力。”利明光说。  责任编辑:杨喜亭

上一篇:
【媒体聚焦】新能源搅拌车渗透率冲70%,中集车辆峰会亮剑“破卷”之道
下一篇:
保险业交出稳中有进“周年答卷”
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