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 文章详细
“中国制造2025”十年回望:塑料悄成战略产业之赋能者
发布时间:2025-09-02

  (来源:聚风塑料)    今年是2025年,把时间拉回到十年前的2015年,中国制造业正处在转型升级的关键节点。彼时中国虽然是制造大国,却面临“大而不强”的困境,在核心技术和高端装备方面对外依存度极高。  就在这一年5月,国务院印发《中国制造2025》,明确要通过三步走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到2025年迈入制造强国行列,到2035年达到世界制造强国中等水平,到2049年进入世界制造强国前列。该战略精选了十大重点领域作为突破点,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农机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    塑料材料及塑料加工产业,作为传统产业,未能跻身“中国制造2025”十大战略产业之列并不足为奇,也似乎让人感觉我们所处的塑料产业与这场宏大的变革并不存在多少交集。但仔细分析不难发现,几乎所有列出的领域都离不开高性能高分子材料的支持。战略实施之初,行业内有识之士就已经看到了这一深层次关联,中国工程院院士、高分子材料专家蹇锡高在2018年接受《中国化工报》采访时就曾表示:“那时候我们开会讨论战略产业,总有人问我塑料算不算?我的回答是-塑料本身不是战略产业,但它会是所有战略产业的战略材料。”  换句话说,小小塑料颗粒,在“中国制造2025”的宏大叙事中悄然成为了高端制造不可或缺的赋能者。从智能手机的外壳,到心脏支架的聚合物材料,没有塑料,现代制造业几乎无法运转。  十年回望:塑料产业的四大蜕变  尽管塑料不属于战略产业,但“中国制造2025”通过激励本土化生产、重点领域技术攻关、产业链安全可控等核心逻辑,客观上为塑料产业(尤其是高端环节)创造了借力上位的政策红利。过去十年,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四个维度:  1.进口依赖度:从“被卡脖子”到“局部突围”  2015年,中国高端工程塑料进口依存度普遍超过60%(如聚醚醚酮PEEK超80%,聚酰亚胺薄膜超70%)。十年后的今天,这一数字已显著下降。  聚乳酸(PLA,生物可降解塑料):通过“禁塑令”倒逼+本土企业(如海正生材)突破丙交酯合成技术,2023年国产化率超60%(2015年不足20%);    聚酰亚胺薄膜:时代新材、瑞华泰等企业通过产学研合作,打破杜邦、东丽垄断,2024年国内5G高频覆铜板用PI膜国产化率突破40%;  医疗级塑料:用于血液透析器、心脏支架的医用级聚砜、聚碳酸酯,本土企业(如蓝帆医疗、乐普医疗)通过GMP认证和材料改性技术,逐步替代进口。  2.技术领先度:从“跟跑"到“并跑”,个别领域“领跑”  “中国制造2025”对十大战略领域之一的“新材料”领域的支持,间接推动了塑料相关技术的突破,例如:  高性能纤维增强复合材料:中航复材、光威复材研发的碳纤维/环氧树脂预浸料,已用于C919大飞机的机翼、尾翼(减重20%以上),相关技术指标接近美国赫氏HexPly水平;   3D打印高分子材料:西安铂力特、华曙高科等企业推出的尼龙12、TPU弹性体粉末,支撑了航空航天精密部件的快速原型制造。  3.全球竞争力:从“成本优势"到“价值升级”  中国塑料加工工业协会统计显示,中国塑料制品出口额从2015年的不足600亿美元增长到2024年的超过1100亿美元,出口产品结构也从传统的日用塑料制品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转变。中国塑料产业已经具备了参与全球竞争的实力,在光伏组件用氟膜、锂电池隔膜、生物可降解材料等领域,中国企业已经走在世界前列。  “以前老外觉得中国塑料就是便宜货,现在他们得承认,有些高端料,我们不仅能做,还能比他们更适应本地化需求。”中国塑料加工工业协会理事长王占杰在去年的一次行业会议上表示。  4.产业链安全:从“受制于人”到“自主可控”  中国制造2025强调“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这对塑料上游(树脂合成)和中游(加工设备)的影响尤为关键:  树脂合成:万华化学突破MDI(聚氨酯原料)技术,打破巴斯夫、陶氏垄断;恒力石化、荣盛石化通过炼化一体化项目,保障了聚烯烃(PE、PP)的稳定供应;  加工设备:十年前,中国的注塑机制造企业只能生产中低端注塑机,高端市场完全被欧洲和日本企业垄断。通过持续不断的研发投入,我们已经实现了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部分领跑的转变。海天、伊之密等中国注塑机制造商不仅夺回了大量国内市场,还将产品出口到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根据欧洲塑料橡胶机械制造商协会(EUROMAP)的数据,中国早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塑料机械生产国和消费国,占全球产量的35%以上。2025年上半年,海天注塑机的整机销售额突破了86亿元人民币,是全球最大的注塑机制造商之一。    塑业的下一个十年与制造强国的材料密码  金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黄险波博士曾做过“材料创新决定制造高度”的表述,精准地定义了基础材料与高端制造之间的关系。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也说过,企业要掌握核心科技,其中材料创新是很重要的一环,好的材料才能支撑起高品质的产品制造。今天,中国能生产出新能源汽车电池包里的轻量化结构件,生物相容的医用聚合物,这些塑料领域的进步正托举着中国制造的宏观飞跃。  未来五年,中国塑料产业将面临全球供应链重构、地缘政治风险、技术迭代加速等多重挑战,但也将迎来新能源、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等战略产业带来的巨大市场机遇。  下一个十年,塑料的故事还将继续-更轻、更强、更智能、更可持续......

上一篇:
辅酶q10第一名最新款 辅酶Q10哪个品牌更值得选
下一篇:
全球科技浪潮席卷,新兴行业扛起港股增长大旗|2025中报专题
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