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 文章详细
光伏组件价格,真的要涨了…
发布时间:2025-09-01

  八月底的光伏行业传来一个明确信号:持续低迷的光伏组件价格正在迎来反弹拐点。  8月22日,华电集团2025-2026年光伏组件集中采购开标。其中标段一18GW的N型TOPCon组件投标均价达到0.7103元/W,明显高于当前市场主流成交价格。  紧接着,华润电力2025年第2批光伏项目光伏组件设备集中采购中标候选人公示,入围企业投标单价0.709-0.744元/W,较此前行业自律价0.692元/ W有所回升。  种种信号表明:在政策调控和成本上升的双重推动下,光伏组件价格正在步入上升通道。  多重因素推动组件价格攀升  近期大型电力企业的组件集采结果令人瞩目。  华电集团此次集中采购共分两个标段,总规模高达20GW。  标段一组件要求为N型TOPCon,转换效率≥22.5%,47家企业投标报价区间为0.6464-0.7518元/W,均价0.7103元/W。  标段二采购要求更为苛刻,需要N型TOPCon、HJT、BC等高效组件,转换效率需≥23.8%,26家企业投标报价区间为0.7076-0.8431元/W,均价0.7461元/W。  前两天,华润电力2025年第2批光伏项目光伏组件设备集采中标候选人公示,三个标段的中标价格同样呈现出上涨趋势。公告内容显示,常州华耀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协鑫集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晶澳太阳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为3个标段的第一中标候选人,投标单价在0.7215-0.731元/W区间。  这些价格显著高于当前市场主流成交价,打破了市场对低价竞争的惯性预期。  其实,组件价格上涨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材料成本上升是首要推动力。  作为光伏组件核心原料的多晶硅,价格从7月初开始迎来戏剧性反转。以多晶硅n型复投料为例,从7月初的3.47万元/吨,一路攀升至4.79万元/吨(截至8月27日),累计涨幅高达超38%。    政策调控也为价格上涨注入“强心针”。  8月19日,六部委(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央社会工作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务院国资委、市场监管总局、国家能源局)联合召开光伏产业座谈会。会议上明确提出“遏制低价无序竞争,健全价格监测和产品定价机制,打击低于成本价销售、虚假营销等违法违规行为”。  此外,技术进步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8月23日,中国华能在青海省共和光伏园区建成投产全球首个5兆瓦商用级钙钛矿光伏实证基地,标志着我国钙钛矿光伏技术从实验室阶段迈向规模化示范应用。这种高效组件的应用,也会一定程度上推高整体市场价格水平。    涨势能否持续看法不尽相同  光伏组件这波涨价,能不能挺得住?市场分歧还是较为明显的。  一边是乐观派。他们认为,上游多晶硅等原材料自7月以来持续回弹,叠加近期投标、集中采购报价的抬升,已经给组件价格提供了底气。再加上行业自律、政府频频释放“去内卷”、推动产能整合的信号,似乎都在告诉大家:这轮涨价不是昙花一现,而是有望延续。  另一边则是谨慎派。他们泼了一盆冷水:涨价能不能持续,关键看终端市场愿不愿意买单。  现实情况是——下游需求并没有明显回暖,市场对高价订单的接受度依旧不高。如果需求跟不上,价格涨得再猛,也可能只是“镜花水月”。  一些数据正在印证这种担忧。根据SMM最新统计(8月25日数据),过去一周国内组件库存依旧小幅上升,直接原因就是需求下降。不少研究机构也提示:价格短期内可能有波动,但长期趋势仍存在下行风险。  当然,政策层面的动作也值得关注。无论是提出关停低效产能,还是筹建产业整合基金,这些措施若是真能落地,对稳定行业、托举价格无疑是利好。  但问题的关键在于,这些方案目前还停留在讨论阶段,未来在地方利益、资金落实等环节上,都可能遇到不小的阻力。如果整合无法顺利推进,涨价的持续性依旧悬而未决。  短期来看,原材料上涨+政策信号,确实给了组件价格一些“上涨动力”;但从中长期看,能否真正稳住,还得看三个关键因素:终端需求能否跟进;产能出清的速度够不够快;政策执行力能否到位。  换句话说,这波涨价更像是一场“试探”——它能走多远,不是看表面价格的热闹,而是要看市场和政策的底气。  行业走向健康发展仍需克服多重挑战  事实上,光伏行业要想真正走向健康发展,靠行业自律拉动价格回升,远远不够。  首先,产能过剩和价格战,是最根本的顽疾。  这几年,制造端的扩产速度远远超过了终端消纳的节奏。结果就是:组件和上游企业纷纷陷入亏损,价格战一轮接一轮。行业协会和监管层已经多次喊话,要求停止低价倾销、推动产能出清,但现实是——短期内要彻底化解这种局面,难度较大。  其次,终端需求和海外市场,充满不确定性。  海外市场看似广阔,却并不稳定。各国政策变动、贸易摩擦不断,再加上装机节奏的忽快忽慢,都可能直接影响出口和利润。国内情况也一样:不同地区的装机节奏并不均衡,有的地方火热,有的地方则明显滞后。如果终端需求不能持续释放,那么制造端想恢复健康盈利,就注定要走得更慢。  再者,电网接入与消纳能力不足。  光伏要想规模化发展,离不开电网的承载能力和储能配套。分布式也好,大规模集中式也罢,如果电网接入不畅、调峰调频能力不足,就会出现弃光、结算或消纳难题。国家层面虽然已经提出了消纳责任权重和并网优化要求,但真正落实到地方,还需要更多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执行的加快。  最后,政策落地和地方博弈,始终是关键难题。  中央层面不断释放信号,支持行业整合、鼓励“去内卷”。但到了地方,情况往往没那么简单:清退落后产能、资金支持分配,以及地方保护主义之间,存在着微妙的博弈。若整合方案迟迟推进不下去,政策落地不够有力,行业的结构性矛盾就依然难以彻底解决。  说到底,光伏行业要想从“周期性波动”走向“可持续发展”,必须直面这些深层次问题。唯有在产能出清、需求释放、电网升级、政策落地这几大关键点上真正实现突破,光伏行业才有机会走上长期稳健的发展之路。  写在最后  市场永远在变化中寻找新的平衡。  这场由“反内卷”引发的涨价潮,其本质是行业从“价格战”向“价值战”转型的必经之痛。当组件企业不再盲目跟随“价格战”,而是通过稳定价格、保障供给来修复利润时,光伏行业才能真正步入健康发展的轨道。  你认为,光伏行业的真正拐点,会在何时到来?  (图片来源:摄图网)

上一篇:
申通快递发行7亿元科技创新债券
下一篇:
外卖“三国杀”,阿里成最大赢家?
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