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 文章详细
暴增432%!上汽集团大翻身!
发布时间:2025-09-01

  

  2025年上半年车企财报陆续出炉,而上汽集团上半年扣非净利润54.3亿元,同比暴涨432%。

  有人说,这组数据是上汽“深蹲三年”后的起跳信号,也有人质疑,燃油车时代的“老大哥”真能在电动化赛道站稳脚跟?

  毕竟就在两年前,上汽还因“灵魂论”被网友调侃“转型像裹脚”,智己、非凡等新能源品牌销量不温不火,合资板块更是被新能源冲击得利润缩水。

  如今,尚界H5预售18小时订单破5万的热度,MG品牌在欧洲市场的逆势增长,还有第二代固态电池的量产落地,似乎都在回应外界的质疑。

  

  ▲ 图源:微博

  扣非净利润暴增432%,

  上汽集团大翻身!

  国家“以旧换新”政策在2025年上半年释放出强劲的消费拉动作用,中央财政拿出超200亿元专项补贴,覆盖轿车、SUV、MPV等多个品类,且对置换新能源车型的消费者额外增加5000元补贴。

  上汽集团敏锐抓住这一机遇,推出“旧车评估增值+新车分期免息+免费基础保养”的组合方案,针对不同车型制定差异化补贴策略。

  政策与企业举措的双重刺激下,上汽自主品牌上半年销量达到130.4万辆,同比增长21.1%,其中荣威D6单月销量屡创新高,智己L6凭借“城市NOA全覆盖”的核心优势,上市3个月累计交付超5万辆。

  更关键的是,自主品牌在集团总销量中的占比提升至63.5%,首次超越合资品牌,成为拉动业绩增长的绝对主力。

  

  ▲ 图源:上汽集团微博

  而新能源车板块表现更为亮眼,64.6万辆的销量同比增长40.2%。

  海外市场的逆周期增长,成为上汽上半年业绩的另一大亮点。尽管欧盟针对中国电动车加征反补贴税,但上汽通过“本地化生产+差异化产品”策略成功突围。

  整个上半年,上汽海外市场累计交付49.4万辆,同比增长1.3%,其中MG品牌在欧洲交付15.3万辆,同比增长16%,成为当地销量最高的中国汽车品牌。

  更值得关注的是,海外市场的品牌溢价逐步显现,MG4EV在欧洲的起售价达到3.2万欧元,较国内售价高出30%,这不仅验证了“中国智造”的全球竞争力,也为集团利润增长提供了新的支撑点。

  与扣非净利润的强劲增长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上汽上半年归母净利润60.18亿元,同比下滑9.21%,这一“冰火两重天”的财务表现,背后是企业主动“断舍离”的战略选择。

  合资品牌曾是上汽的利润奶牛,以上汽大众、上汽通用为代表的合资板块,巅峰时期贡献了集团80%以上的利润。

  但随着新能源浪潮的冲击,合资品牌燃油车销量持续下滑,2025年上半年,上汽大众燃油车销量同比下降18%,上汽通用同比下降15%,导致合资板块投资收益同比减少25%,直接拉低了归母净利润。

  与此同时,上汽加速推进产能优化,对部分老旧燃油车生产线进行改造或淘汰,上半年计提12亿元资产减值准备,涉及3条传统发动机生产线和5款停产燃油车型。

  这种“壮士断腕”的调整,虽然短期内影响了利润数据,但却为新能源车型产能释放腾出了空间——改造后的生产线可实现“燃油车与新能源车混线生产”,提升了产能利用率,为后续业绩增长奠定了基础。

  上汽集团,新能源车反击战

  在上汽的发展历程中,燃油车时代曾是无可争议的“王者”——连续18年蝉联国内汽车销量冠军,2019年巅峰时期年销量突破623万辆,市场份额超过20%。

  但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爆发,这家传统车企开始面临“大象转身”的困境。

  2020-2023年,国内新能源渗透率从5.4%飙升至40%,而上汽新能源市场份额却从23%跌至15%,核心问题在于“合资依赖症”的拖累。

  燃油车时代,上汽习惯了依靠上汽大众、上汽通用的技术转移和品牌优势,在新能源转型初期,未能快速建立自主研发能力,甚至因“灵魂论”引发争议——2021年,有观点质疑上汽与外部科技公司合作时“丧失技术灵魂”,这一言论不仅引发网友调侃,还导致企业在与华为等企业的合作中犹豫不决,错失了早期发展机遇。

  那段时间,上汽推出的智己、非凡等新能源品牌,因定位模糊、核心技术缺失,市场表现不及预期,2023年两大品牌合计销量不足15万辆,远低于同期蔚来、理想等新势力单一品牌的销量。

  不过2025年上海车展,上汽与华为联合推出的“SAIC尚界”品牌,彻底打破了外界对上汽新能源转型的质疑。

  

  ▲ 图源:视频截图

  首款车型尚界H5在车展首日开启预售,18小时内小订订单突破5万辆,创造了国内智能电动车预售的新纪录。

  这款车型之所以能引发市场热潮,源于双方深度融合的合作模式:上汽发挥三十余年积累的制造优势;华为则注入鸿蒙智行全套解决方案。

  基于市场的火爆需求,上汽将尚界H5的月销目标设定为2万辆,年备料量提升至40万辆,生产线24小时满负荷运转,仍难以满足订单需求。

  上汽在新能源技术领域的突破,不仅体现在与华为的合作上,自主研发的技术成果也开始密集落地。

  如今已成为上汽新能源车型的核心竞争力,也让外界看到了传统车企在技术研发上的深厚积淀。

  燃油车企业的集体寒冬,

  上汽成“最典型缩影”

  2025 年上半年,全球燃油车市场寒意袭人。在这场行业变革的浪潮中,各大车企的表现可谓几家欢喜几家愁。

  本田中国在华发展遭遇瓶颈。即便在向来以品牌溢价和高端定位著称的 BBA(奔驰、宝马、奥迪)阵营,也未能在这股寒潮中独善其身。

  aa697747dc7feed00829e0155e94ddf

  ▲ 图源:AI制图

  这种困境在上汽身上体现得更为典型,作为曾经的燃油车销量冠军,上汽燃油车销量占比从2020年的75%降至2025年上半年的52%,而固定成本却居高不下。

  面对燃油车市场的萎缩和新能源市场的崛起,上汽开启了“双线作战”模式,既要守住合资品牌的基本盘,又要开拓新能源的新战场。

  在合资品牌方面,上汽与大众、通用深度沟通,推出“本土化创新”策略。在新能源战场,除了尚界H5的火爆,上汽还构建了“高端+主流+海外”的产品矩阵。

  这种“两条腿走路”的策略,既避免了“放弃燃油车导致现金流断裂”的风险,又为新能源转型争取了宝贵的时间窗口。

  上汽的转型挑战,本质上是整个汽车产业从“增量市场”转向“存量竞争”的缩影。2025年中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预计达到58%,燃油车市场正式进入“缩量博弈”阶段,行业竞争的核心逻辑从“销量规模”转向“价值创造”。

  对于自主品牌来说,技术自研成为提升溢价的关键。对于合资品牌来说,本土化创新成为续命的关键。而像上汽这样,敢于打破路径依赖、主动拥抱变革的企业,正在逐步建立新的竞争优势。

  上汽集团2025年上半年的财报扣非净利润432%的暴增,背后是“以旧换新”政策红利、自主品牌崛起、海外市场突破的多重支撑,证明其主营业务已在转型中触底反弹,逐步走出困境。

  那个曾被质疑“转型太慢”的上汽,正在通过“深蹲动作”积蓄起跳的力量——左手紧握合资品牌“提质增效”的基本盘,为转型提供稳定的现金流;右手高举新能源“换道超车”的大旗,抢占未来市场的话语权;脚下则踩着海外市场“第二增长曲线”的油门,为企业发展开拓更广阔的空间。

  上汽的故事给所有传统车企上了一课:转型不是“推倒重来”的革命,而是“渐进式进化”的过程。

  它需要企业敢于挥别过去的舒适区,哪怕要承受短期利润的阵痛;需要企业善于整合自身积累的制造、供应链、渠道优势,与科技公司实现互补共赢;更需要企业坚信长期主义的价值,在研发上持续投入,在产品上精益求精。

上一篇:
中国太保副总裁马欣:大康养生态推动太保从“保单经营”向“客户经营”升级
下一篇:
2025年银饰行业发展前景预测及产业调研报告
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