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 文章详细
受净息差拖累!上海农商行2025上半年营收同比下滑3.4%
发布时间:2025-09-01

  “2025年上半年,上海农商行营收同比下降3.40%至134.44亿元,成为目前已披露同期数据的长三角上市城商行中唯一营收负增长的银行;尽管归母净利润实现0.60%微增,但背后净息差收窄、非息收入不稳定、盈利依赖非经常性损益等问题凸显。”

  与此同时,上半年上海农商行核心高管团队完成调整,新任行长汪明到位后,新一届领导班子不仅要应对业绩增长疲软、个贷规模“缩水”等挑战,还需破解内控合规薄弱、消费者投诉激增等难题。

  01

  多因素交织营收下滑3.40%

  日前,上海农商行2025年半年报披露,截至报告期末,该行上半年营业收入为134.44亿元,同比下降3.40%。成为截至目前已披露2025年半年报的长三角地区上市城商行中唯一一家营收为负增长的银行。

  

  (数据来源:上海农商行2025年半年报)

  净息差收窄是影响上海农商行营收的关键因素。2025年上半年,其生息资产平均收益率为3.04%,同比下降44个基点;计息负债平均成本率1.69%,同比下降29个基点;净利差1.35%,同比下降15个基点;净利息收益率1.39%,同比下降17个基点。实现利息净收入为96.25亿元,同比减少5.45%,其中利息收入为209.92亿元,同比减少7.46%。

  

  (数据来源:上海农商行2025年半年报)

  在当前实体有效融资需求偏弱、同业竞争激烈,新发放贷款收益率持续走低,叠加LPR重定价和存量按揭利率下调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导致银行业贷款收益率进一步下降。尽管上海农商行也在推动存款成本压降,但利息收入的下滑幅度依然较大,致使利息净收入下降。

  实际上,上海农商行的净息差长年低于行业平均水平,已然成为其发展之路的“软肋”。

  2020年至2024年期间,上海农商行净息差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具体来看,2020年净息差为1.91%,2021年下降至1.86%,较2020年下降了5个基点;2022年进一步降至1.83%,较2021年下降了3个基点;2023年下降至1.67%,较2022年下降了16个基点;2024年净息差降至1.50%,较2023年末又下降了17个基点。

  同期,银行业净息差平均水平也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2020年,银行业净息差平均水平为2.10%;2021年降至2.05%,较2020年下降了5个基点;2022年进一步降至1.98%,较2021年下降了7个基点;2023年下降至1.83%,较2022年下降了15个基点;到2024年,行业净息差平均水平降至1.52%,较2023年大幅下降了31个基点。

  在传统盈利模式承压的情况下,该行的非息收入方面同样面临挑战。2025年上半年,非利息净收入实现了2.19%的增长,在营业收入中的占比达到28.41%,较上年同期上升了1.56个百分点。

  具体来看,该行代理业务手续费及佣金收入8.94亿元,同比增长1.85%,主要是代理保险业务和代销理财手续费收入有所增长;结算与清算业务手续费及佣金收入1.57亿元,同比下降8.66%;顾问与咨询业务手续费及佣金收入1.52亿元,同比下降15.02%。

  非利息收入的不稳定仍然对该行的营收增长产生了一定的阻碍。比如在2025年一季度由于上年房屋征收一次性收益的消失,导致该行的非利息净收入大幅下滑11.82%。而在2024年,由于该行保险业务在保险费率市场化改革中表现出较大的脆弱性,其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同比下降9.97%。

  此外,上海农商行的盈利模式对非经常性损益存在一定依赖性。2024年,该行投资收益达到24.44亿元,同比增长60.27%;资产处置收益5.50亿元,同比增幅高达1505.38%,这两大项目成为当年盈利的重要支撑。

  然而,2025年这种模式的不可持续性逐渐暴露。2025年一季度,资产处置收益大幅下降95.61%。截至2025年上半年末,资产处置损益仅为3823.9万元,相比2024年同期的5.43亿元,降幅超过90%。尽管投资收益同比增长44.63%达20.52亿元,带动非息收入微增2.19%,但资产处置收益的大幅缩水仍对营收增长形成冲击。

  值得注意的是,2025年上半年归母净利润微增0.60%,为70.13亿元,但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增长6.69%,为69.93亿元。可以看出,两组数据的分化也从侧面印证了该行依赖非经常性损益的盈利模式难以为继,不仅削弱了盈利增长的稳定性,还成为制约营收稳健增长的重要因素。

  02

  个人贷款规模“缩水”

  在营收承压的同时,上海农商行在资产规模指标上保持增长,但个人贷款和垫款规模有所“缩水”。

  截至报告期末,该行资产总额达到1.55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4.14%。贷款和垫款总额为7741.64亿元,较上年末增长2.51%,其中企业贷款和垫款4607.84亿元,较上年末增长5.12%;个人贷款和垫款2100.87亿元,较上年末下降1.69%。

  具体来看,该行房产按揭类贷款余额1062.74亿元,较上年末增长23.59亿元,增幅2.27%;但非房产按揭类贷款余额840.00亿元,较上年末减少54.92亿元,降幅6.14%,其中个人消费贷款余额384.01亿元,较上年末减少18.25亿元;个人经营贷款余额455.99亿元,较上年末减少36.67亿元。

  盈利能力方面,截至报告期末,该行的年化平均总资产回报率为0.94%,同比下降0.06个百分点;年化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11.11%,同比下降0.78个百分点;年化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11.08%。

  尽管该行净利润实现了一定增长,其中营业利润866.37亿元,同比增长0.38%;利润总额865.22亿元,同比增长0.32%;净利润717.24亿元,同比增长0.41%;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701.26亿元,同比增长0.60%,但净资产收益率等指标的下降,也反映出上海农商行在盈利能力方面持续承压。

  资产质量方面,截至报告期末,该行拨备覆盖率为336.55%,较上年末下滑15.80个百分点,但仍处于高位。不良贷款率维持在0.97%,与上年末持平。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在个人贷款和垫款余额较上年末减少1.69%至2100.87亿元,其不良贷款率却较上年末上升0.18个百分点至1.50%。

  资本充足率方面,截至报告期末,该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14.52%,较2024年末的14.73%同比下降0.21%;一级资本充足率14.55%,较2024年末的14.76%同比下降0.21%;资本充足率16.90%,较2024年末的17.15%同比下降0.25%。同比出现不同程度下降,但整体资本充足水平仍较为良好。

  03

  新领导班子面临多重挑战

  值得一提的是,在今年上半年,上海农商行核心高管团队出现变动。4月底,上海农商行原行长顾建忠因工作调动离任,出任上海银行董事长一职。此后,董事长徐力代为履行行长职责,至新任行长任职资格获监管部门核准之日止。(可参考行长离任,董事长徐力“独挑大梁”,沪农商行的增长焦虑何解?)

  5月19日,在上海农商银行召开的领导班子调整宣布会上,汪明被宣布任上海农商银行党委副书记,并提名任行长、副董事长。

  截至目前,上海农商银行的高管团队架构如下:

  董事长徐力,1967年12月出生,籍贯安徽潜山,全日制研究生学历,经济学硕士,高级经济师,1993年4月参加工作。徐力的职业生涯早期在工商银行上海市分行任职,曾任该行副行长。2015年11月,出任上海农商银行党委副书记、副董事长,2020年10月起担任董事长。

  行长汪明,1975年4月出生,大学本科学历,经济学学士。加入上海农商银行前,其在上海银行担任过多个重要职务,包括公司金融部副总经理、北京分行副行长、浦西分行行长、上银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等。2025年5月19日,汪明被任命为上海农商银行行长及副董事长。

  副行长团队由张宏彪、顾贤斌、沈栋以及新聘的占玲灵、张跃红组成。其中,占玲灵于2025年5月24日被董事会聘任为副行长,8月7日获得监管核准,从内部提拔起来的骨干力量,曾在多个重要岗位任职;张跃红同样是从内部晋升而来,其聘任已于2025年5月24日获董事会通过,目前正待监管核准。

  当前,新一届领导班子面临诸多挑战。除业绩增长及资产质量承压外,内控合规问题同样突出。

  2025年3月,上海农商银行因涉及高管人员未经任职资格许可即履职、绩效薪酬管理严重违反审慎经营规则、贷款管理严重违反审慎经营规则等18项违法违规行为,被罚款860万元。

  2024年12月10日,该行一日内连收7张罚单,浦东分行因贷款管理、员工行为管理严重违规被罚200万元,时任支行行长金某某被终身禁业。

  此外,2024年上海农商银行消费者投诉量从2023年的3443件飙升至5874件,增幅70.55%,而投诉内容多集中在贷款捆绑保险、暴力催收等问题。

上一篇:
有一种“通达”叫作:身在合肥,链接全球
下一篇:
政企联动共筑山西外卖食安屏障 政企签订协同治理备忘录
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