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 文章详细
《中国金融》|保险业数字化转型的实践探索
发布时间:2025-09-01

    导读:保险数字化转型是保险业在复杂多变的全球金融市场中实现可持续发展、稳固风险安全基石的关键所在

  作者|郝联峰 邱剑「作者分别系中华联合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研究所所长、首席保险研究员」  文章|《中国金融》2025年第16期  在“数字中国”战略深入推进的背景下,数字化转型已成为驱动保险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从“信息化+保险”到“智能化+保险”的演进中,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持续重塑保险业务全链条,推动行业从传统模式向高效化、智能化、客户中心化转变,在提升运营效率、优化服务体验、增强风险管理能力等方面成效显著。本文以行业数字化发展成果为基础,结合典型企业的创新实践,剖析当前转型中面临的战略协同、人才短缺、算力约束等共性难题,并从顶层设计、政策支持、技术应用等维度,探讨未来保险业数字化深度转型的路径,为行业实现可持续发展、释放数字价值提供参考。  保险业数字化发展的成绩  保险业数字化是指保险机构利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机器人、移动技术、物联网、区块链等技术,对保险业务的各个环节进行全面升级和改造,实现业务流程的信息化、线上化、自动化、智能化,数据的深度挖掘和利用,以及服务模式的创新,不断提升保险服务的效率、质量和客户体验,增强保险的竞争力和风险管理能力。保险数字化转型是保险业在复杂多变的全球金融市场中实现可持续发展、稳固风险安全基石的关键所在。  国家对保险数字化转型非常重视,国务院和原银保监会先后下发了《关于推进财产保险业务线上化发展的指导意见》《中国银保监会办公厅关于银行业保险业数字化转型的指导意见》《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2025年提出了数字化转型的战略规划与组织流程建设、业务经营管理数字化、健全数据治理体系、科技能力建设和风险防范的工作目标,保险业通过基础设施数字化建设,保险公司通过前台、中台(包括双中台和三中台)、后台业务数字化建设,数字化转型已取得明显成效,从“信息化+保险”“线上化+保险”“数字化+保险”,到2025年的“智能化+保险”的4.0阶段,业务领域线上化率达到90%以上。科技保险服务已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无所不在,智能合约基本覆盖从报价、核保、再保、出单、理赔到续保的整个保险流程,保险公司的运营效率和成本控制取得重大突破,广大消费者能够较充分体验到保险服务的真实性、快捷性和便利性。  数字化技术的综合应用推动了保险业从传统业务模式向更加智能、高效、客户中心化的现代业务模式转变。通过数字化转型,保险公司能更好地应对不断变化的市场条件,适应客户新需求,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AI技术在保险行业已初步实现全链条智能化渗透,覆盖产品设计、风险定价、营销获客、核保理赔、客户服务及风控管理等环节。AI中台、AI客服、AI健康问诊、AI理赔、AI机器人应用如火如荼。数字化技术包括识别、预测、分群、优化、认知、风控算法,通过搭建数据管理类平台、数据流通类平台、数据价值类平台,达成智能产研、智能营销、智能客服和智能运营,能快速为客户提供个性化、定制化、智能化保险服务。数字化科技赋能使得我国保险业积累了大量的科学家和科技开发人员,数字化发展取得显著成效,保险业数字化转型专利数量位居世界前列,数字化转型的软件应用位居世界前列,目前正在赋能国内千行百业,并出口服务全球保险业。同时,我国保险从业人员数量在减少、产能在增加,保险运营各环节作业时间在缩短,客户服务效率和满意度得到显著提升。  数字化转型的创新实践  中华联合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华保险)凭借对行业趋势的深刻理解和自身优势的精准把握,全方位、系统性地推进信息化、数字化建设,为保险业乃至金融领域的数字化转型提供了积极的实践范例。  2020年6月,中华保险与阿里巴巴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联合打造新一代全分布式保险核心系统,加速“数字中华”建设。借助现代科技因地制宜构建数字化系统,仅用1666天便重建技术支撑体系,新一代分布式核心系统全面上线,实现基础设施交付全云化、核心技术全面云原生化,建成数据中台和业务中台,覆盖10个数据产品、20个业务域、56个业务平台、560多个数据服务及1100多个数据报表,为AI智能体提供丰富的API接口和场景接入点,六大险种陆续上线,重构优化全业务链。经营分析平台、智慧决策看板、高管驾驶舱三大平台及报表体系,覆盖总部至四级机构,显著强化销售管理、核保核赔及风险防控能力,推动公司运营向智能、高效、精准升级。  科技赋能成效显著。标准产品上线周期从2~3个月缩短至1周内,车险核保移动端节约47分钟;科技理赔功能覆盖率超90%,年化降赔超4.6亿元;非事故道路救援到勘时长平均仅19分钟,居行业前列。非车险销售人员报价预核保效率提升10%,条款信息处理时间从3天缩短至10分钟;流程再造每年节约大量人力岗位,包括电话坐席、客诉调解等团队;技术人员“通义灵码”使用率超90%,代码采纳率超90%。  近2000名管理、技术、业务人才参与系统建设,实现数字化、精准化等目标统一,提升服务质效,为服务国家战略奠定竞争优势。下一步,公司将从“数字中华”迈向“数智中华”,聚焦核心场景价值释放,逐步实现保险实务信息化、管理数据化等“五化”目标,发力路径涵盖智能交互提效、成本风控升级等六阶段。技术上构建“AI中台+垂类模型+算力”底座,业务上突破定价、核保等核心场景,将上线91个AI应用场景覆盖全价值链。未来将提升业务流自动化率,优化成本结构,解决算力建设及模型部署问题。  公司数字化转型的成功经验有三个方面。一是政策引领与合作赋能,紧跟国家战略,与数字化头部企业共建系统;二是架构与技术创新,打造原生架构,实现业务快速响应;三是数据驱动成果显著,通过数字平台实现降本增效和风控优化。  保险业进一步数字化转型面临的挑战  我国保险业以众安科技、中国平安等保险公司为代表的数字化转型成绩斐然,但保险业各公司数字化转型的步伐参差不起,发展极不均衡。部分公司未将数字化转型作为“一把手工程”,导致战略方向模糊、目标不清,部门各自为战,科技部门与业务部门难以协同;部分中小型保险公司缺乏自主研发能力,普遍依赖第三方技术外包,系统复用性差,系统完善和更新的风险较高。优秀人才往头部主体汇聚,在企业人才综合素质的较量上,中小型保险公司既懂保险又懂技术的人才稀缺,外部引进难度大,缺乏配套激励机制和容错文化,员工参与积极性低,在人才、技术、服务、产品等方面技不如人的心态积累已久,转型易陷入“试点多、落地少”的困境;由于保险科技公司快速发展,部分保险企业过度依赖互联网平台获客,客户数据被平台掌控,自己沦为“通道方”,失去主动权。大模型训练、AI应用对算力要求很高,中小保险公司难以承担持续投入,甚至连基础调优都捉襟见肘。部分保险公司简单模仿同业,缺乏对自身业务特色的深入理解,导致转型路径趋同、缺乏差异化。中小险企资源有限,投入与回报错配,而数字化投入周期长、见效慢,导致企业往往追求短期效应,数字化转型不够深入。  数字化转型是系统工程,而非技术补丁,其核心矛盾在于:传统保险“低频、非刚需、强信任”的业务属性与数字化“高频、实时、自动化”的技术逻辑之间存在天然矛盾。破局需从公司顶层设计、数据治理、人才机制、合规框架四维度协同推进,而非单点技术堆砌。同时,大模型基模幻觉与保险行业核心场景精准性要求的矛盾,算力难以支持模型应用场景大规模的监督微调(SFT)和强化学习(RL),模型效果调优能力受限;对于高度隐私要求的模型本地化训练与推理,算力资源不足,需要优先匹配最有价值的场景,模型应用场景覆盖面受限。因此,保险数字化转型释放的实际社会价值和商业价值仍受制于AI模型幻觉与伦理、数据隐私与合规安全、算力成本、应用成本、管理观念转变、组织人才队伍转型等一系列瓶颈问题,亟待逐个突破。  保险业数字化发展的建议  保险业的天然属性是需要对海量复杂数据进行处理,数字化越彻底,保险业高质量发展越有效。未来保险业发展方向是数字化标识一切、数字化运营管理一切、数字化评价一切,逐步做到保险业数据与非保险业数据联通,单体个性化数据与整体风险数据联通,数据规范和逻辑规则与保险生活场景联动,正常数据与异常数据联动,监管数据和险企数据联动,报价、承保、理赔、客服全流程数字联动,风险管理、合规管理和减量风险服务一体化全流程数字联动,为企业和个人客户提供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综合运营保障服务。为此提出以下几方面建议。  一是在国家顶层设计层面,打破条块分割管理模式,打破部门和行业之间的数据壁垒,让数据资产实现互联、互通、互动。二是给予保险业数字化转型政策支持,鼓励中小险企加快数字化转型和发展。三是出台更具体、可执行的基于大模型技术的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管理办法,推动保险业数据集共治和模型共治。四是鼓励险企充分发挥数字技术叠加倍增的赋能作用,将数字元素持续注入公司管理流程,将数字思维深度贯入全体员工的业务运营,融入数字经营的时代大潮。数据要素是数字经济的新能源,这种新能量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数字思维、数据资产和数据能力上,通过全面建构险企全体员工融入数字经济时代的数字化思维,提升数据应用能力,在组织、客群、产品、模式、人才、营销、客服、风控、合规等各个方面,实现“保险+服务”的应用场景智能融合,为保险经营提供坚实的底蕴和通畅的价值增值链,打造中国险企核心竞争力。■  (责任编辑 马杰)  点赞,转发,推荐,安排一下?

上一篇:
以金融活水赋能“天空之城”,浦发银行助力低空经济腾飞
下一篇:
刘建军赴郑州、大连开展考察招商活动
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