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 文章详细
巴山蜀水藏巨龙|航天科技集团七院创立60周年发展纪实
发布时间:2025-09-01

    2025年9月1日,是航天科技集团七院创立60周年纪念日。  60年前,三线建设的号角唤醒了祖国西部群山,在地图上找不到坐标的沟壑里,航天科技集团七院(以下简称七院)的前身062、064基地悄然破土,是国家“深藏的后方,可靠的力量”。  60年后,国家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巴蜀大地成为加强战略腹地建设的核心承载区。扎根龙泉山下的七院,擂鼓催征再出发,以航天强院建设助推航天强国建设,努力打造战略的腹地、腾飞的高地。    信仰:好人好马上三线  “三线建设要抓紧,三线建设不好,我就一天也睡不好觉。”20世纪60年代中叶,国际形势暗流涌动,风雨欲来。1964年,毛泽东主席和党中央基于深远的战略考量,做出了三线建设这项隐秘而伟大的决策。  这,是一段静默潜行却又波澜壮阔的伟大征程。    “好人好马上三线!”面对国家召唤,众多优秀的航天儿女怀着忠诚和激情,走向西部荒塞之地。自1964年起选点布局,筹建人员历经甘肃、陕西、山西、四川等7个省市、20余个地区、50多个县,踏勘了280个地点,行程2万余公里。这无疑是一场苦旅,广大三线建设者告别亲友,远离都市,踏遍青山,栉风沐雨,在极端的困境中创造新生的希望。1965年8月31日,062工程指挥部在甘肃天水组建完毕,正式办公,标志着062基地正式成立;1965年12月26日,064工程指挥部在山西晋南正式办公,标志着064基地正式成立。  在天水基地筹建之初,创业者们迎着寒风,裹着黄沙,每天早出晚归。那时当地人迹罕至,贫瘠荒凉,山沟里有狼出没,他们便手持棍子、铁叉结伴出工,夜里则扛着指挥部发的步枪,轮流站岗放哨。  1966年3月8日,正当基地大干快上的时候,突遇河北邢台大地震。中央十分关心基地的安全问题,考虑到天水地区位于地震多发地带,周恩来总理提出,一院三线基地另选新址。根据中央指示,1966年3月15日,邓小平同志在天水火车站的公务列车上听取汇报,决定“要搬就搬到四川去”。在此之前,064基地已先期进入川东北地区开展工作。  “钻迷雾、上山梁,拿着砍刀开路,白天攀山越岭,夜里挑灯汇集踏勘情况。” 062基地选点几经波折,在踏勘小组成员沈绍德的回忆中,徒步山壑艰辛奔波的疲累,在“隐秘而伟大”的工程选点尘埃落定后的振奋中一尽消散。    “排除万难,争取一切胜利!”定点川东北后,两大基地随即展开了轰轰烈烈的三线建设大会战。1969年12月,工程被列入国家重点抢建项目,在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三线基地出现了干部职工团结备战抢建的局面。  1971年,7111厂施工全面铺开。由于山高路远,砖石供应不上,眼看就要停工待料,大家不等不靠,组织3000多人开山取石,经过3次石头大会战,累计搬运石头6610立方米,折合成砖340万块,节约汽车运力2500台次,抢建起17个厂房,占工程总数一半。如今,这些建筑历经岁月洗礼后仍旧屹立,成为一段凝固的历史。    1971年,作为第一批彻底“拔根”离京的技术人才,李淑华抱着不到2岁的孩子动身前往三线。再回首,李淑华感慨,条件是真不好,但苦难绝不是底色。她记得同事们就地取材、土法上马,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装设备、干产品的智慧,也记得亲手打造的产品被北京工艺赞叹“精度真好”的自豪,更记得自己需要输血时,一车十几个同事赶往医院的浓浓人情。李淑华常说:“什么是幸福?不是吃得好穿得好才是,实现了人生价值才是。”  1984年9月10日,062工程正式竣工验收。1985年7月24日,上级决定,064基地和062基地合并成立四川航天工业总公司,保留062基地番号。1987年,张爱萍同志视察基地,并现场挥毫“腾飞万里”,为合并后的062基地送上诚挚祝福。    刘纪原主编的《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哲学思想》一书中指出,062基地的建设“生动地体现了航天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而且基地在建设规模、建筑面积、工艺技术以及设备先进程度、形成的生产能力等方面当时都超过了北京基地,从而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壮大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决心:干就要干成  2022年,七院自主创新的“当家花旦”——“卫士”研制型号竞标连续突破新纪录。至此,七院研制型号实现了预研、研制、批产多型号迭代的良性发展格局。  这,源于一场没有退路的毅然转身。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决定实行改革开放伟大决策。相比东部的活跃,西部昔日的“天险”优势成为发展的“阻碍”。国家对三线建设作出“调整改革、发挥作用”的重大部署,七院走上调迁之路。  从1992年7111厂作为首家单位调迁开始,到2003年7102厂成功入驻成都市龙泉驿区,七院完成了“从大巴山到龙泉驿”这场跨度十余年、数万人迁徙的浩大工程。走出险峻大山,走进川西平原,摆在七院广大干部职工面前的却是一条更为崎岖险峻的路。任务不饱满,设备闲置,加之调迁带来的巨大债务压力,七院在新的城市坐标下陷入困境,一时发展举步维艰。  “前方研制,后方生产”是七院诞生之初的定位。历经坎坷的七院人越发意识到,单纯的批产任务无法带领企业走出困境,只有创新,才有未来。2005年,062基地更名四川航天技术研究院,开始由后方生产基地向集研发、制造生产为一体的研究院转型。2008年,承载着牵引七院转型升级发展的历史使命,第七总体设计部正式挂牌成立,科技创新引擎加速启动。  “人活着,总要做点事。”这句话在七院流传甚广,源自“卫士1号”总师黎玉贵。当年,毫无研制基础和经验的七院抽调出“十八勇士”,在短短的9个月里完成研制,打开了七院立足新领域的突破口。在一场场技术攻关、一次次创新突围中,“永不言放、永不言苦、永不言败、永创一流”的卫士文化应运而生,并赋能新的实践创造。    七院“卫士”系列型号研制从零起步,从无控、简控到精确制导,从单一型号到型谱化、系列化产品,从一般研制到系统集成开发,覆盖七院多家单位,型号研制队伍由最初的“十八勇士”发展到现在的上千人共同参与,培育了一大批优秀的技术、管理和技能人才。“卫士”系列产品在国内外已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在国际市场上形成了良好的品牌效应,已成为拉动七院快速发展的重要支撑。  如今的七院不仅拥有“卫士”这张名片,也在导引头、航天火工品、小型涡轮动力及机电伺服等核心技术领域持续取得突破,更圆满完成以“天宫物资管理”和“天舟货运保障”为代表的载人航天工程2个分系统研制生产任务,成为国家重大宇航工程研制的新锐力量。  依靠自主创新走出低谷的七院,势必要依靠技术创新走向未来。决胜“十四五”规划攻坚任务,是七院不讲条件、必须完成的使命,也是七院人打心眼儿里认定要走的路。    海拔超5000米的青藏高原腹地,冰霜“攀爬”上了型号试验队员们的护目镜,零下30℃的冷空气伴随呼吸,转换成白色雾气,又很快消散在夜色里。高海拔、极寒、缺氧……复杂又恶劣的环境在“卫士”型号试验队员眼中却是极佳的试验场所,产品性能将在这场极限测试中更加稳定可靠。  所有的艰辛付出,只为疆场那道美丽的弧线,只为砺剑腾空而起,直刺天际的壮丽。    勇气:走出去走进去走上去  近年来,在价格“一卷到底”的汽车转型升级赛中,成都航天模塑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航天模塑)表现出超强韧性。2024年新获项目里,新能源汽车占比72%,远超行业渗透率,实现主流造车新势力多款畅销车型全面覆盖。  这,来自改革创新迸发的活力。    从山沟起步,在车间起家,凭借一技之长,深耕一个领域,成长为中国最大的汽车内外饰件研发制造企业之一,航天模塑的发展历程也是七院航天技术应用及服务产业发展的缩影。  20世纪90年代,军工企业纷纷投身市场经济大潮,以“需要什么做什么,吃上饭再说”的方式初探市场。七院的产品也是五花八门,包括洗衣机、收音机、改装汽车等,最成功的“长乐牌磁带”还曾畅销全国,走向国际。  市场大浪淘沙,加上三线建设布局的弊端,不少民品折戟沉沙。航天模塑的前身——7105厂塑胶、模具车间虽已扎根成都,但在民品的生产、销售、体系方面一度跟不上市场发展形势,遭遇生死危机。  当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已经明确,以“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与国有企业重组等内容”为特征的国企改革正在深度推进,顺应市场经济,向改革要动力。没有太多犹豫,7105厂多方筹措,成立航天模塑。1998年,航天模塑召开创立大会暨第一次股东大会,公司上下集体放弃体制内身份,从“企业人”变成“社会人”。2000年1月23日,航天模塑在成都市工商局登记注册,七院首家股份制企业正式宣告成立。  改革的价值最终体现为发展实效的落地生根。走出稳定体制,走进市场风云,走上行业龙头,搏击市场25载,航天模塑从四川走向祖国大江南北,在全国主要汽车产业集群建立25个生产基地,产品实现由单个零件向大中总成转变,牵手比亚迪、一汽、奥迪、长安、吉利等多家知名车企。    依靠改革,七院培育出了颇具规模的航天模塑,也拥有了第八批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以专精特为特征的“小巨人”企业——航天能源。2013年,692厂重组民用产业,组建川南航天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航天能源),通过“弹箭星船”火工技术的转化应用,成功突破非弹性密封、耐高温高压射孔装备等关键技术和产品,多项成果打破国际垄断,为我国页岩气、海油开发提供关键装备支持。    技术转化也增强了产业链的韧性与安全。此前,我国页岩气田因核心装备受制于人,开采成本居高不下。航天能源实现了页岩油气分簇射孔系统国产化,一举完成“卡脖子”装备的自主供给,有力推动我国“页岩气革命”。  2011年10月,七院作为集团公司试点,组建首家院级实体公司川航集团,推动实施了以核心团队持股、骨干人才激励、职业经理人制度为代表的一系列体制机制改革与创新,专心于民品的市场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几经辗转,几度突围,七院航天技术应用及服务产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分散到集中,在行业领域里从“站稳脚”到占据一方天地。  2022年,在集团公司的大力支持下,七院拥有了首家上市平台——航天智造。这也是国资委召开提高上市公司质量专题会后首个重组项目。  两年来,将七院汽车零部件、油气装备、新材料等优质资源收入囊中的航天智造持续深化改革创新,致力于资本运作求新,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约77.81亿元,同比增长32.78%;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7.92亿元,同比增加87.02%,以亮眼的经营业绩回应了“国企全面深化改革,做强做大国有资本”的工作要求。  2024年7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召开,“将改革进行到底”坚决且坚定。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新征程上,“春天的故事”明媚依然。  作为七院资本运作平台、融合发展平台、产业发展平台、体制机制创新平台,航天智造将持续推进“航天+信息化”转型升级,推动七院核心竞争力、市场影响力迈上新台阶。     我们在北方寒风里趟荆棘拓荒原。  我们在川北群山间铸长剑问苍穹。  我们在龙泉山麓下启新程展鸿图。  回望60年来的发展,七院始终与党同心,与时代同行。站在从今天走向明天的关键节点,光荣和梦想在这里起航。七院将始终秉承“以国为重、思变创新、自立自强、矢志一流”的价值追求,向着更高更远的目标出发。  文图/七院提供  编辑/高辰  审核/杨建杨蕾  监制/黄希    举报/反馈

上一篇:
锂电寡头格局加剧,七大二线电池厂商总净利仅为“宁王”十分之一
下一篇:
招商银行:监管部门指导下 业界开展反内卷工作
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