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 文章详细
地铁谋变!上海深圳出大招
发布时间:2025-08-31

  据最新统计,全国已披露数据的28个开通地铁城市,扣除政府补贴后,目前仅上海和福州地铁实现盈利,其余26个均处亏损状态。

  虽然上海目前实现微利,但未来同样面临整个行业普遍的建设成本高、运营压力大、债务负担重的挑战。另一个典型案例就是深圳,从曾经的“利润王”到现在的“亏损王”,它正在面临更严重的转型考验。

  面对未来运营困局,上海和深圳,一个向左走,一个向右走。

  上海地铁先裁员

  最近,一则“上海地铁“N+5+1万”裁员补偿行动,在全网引起反响。这场看似企业内部人事调整,似乎折射出整个轨道交通行业正在面临的转型阵痛。

  截至目前,上海地铁以896公里运营总里程稳居全球榜首,未来或将成为全球首个运营里程超1000公里城市,就目前统计来看,历史日均客流量已超1200万人次,也就是说,相当于半个上海常住人口,天天都在搭地铁。

  

  

  上海地铁通勤高峰实景图

  但是,随着新开通的市域线等大型轨交线逐渐加入运营,客流培育期长、运营成本倍增等问题,必将成为未来的主要亏损来源。在如此压力下,任何企业都不得不选择破局之法。

  上海推出“N+5+1万”优厚裁员补偿方案,具体而言:

  “N”代表工龄补偿,每服务一年,即获得一个月工资;

  “5”指额外五个月工资,作为基本补偿;

  “1万”是指一次性现金补贴。

  以一位工作10年、月薪1.5万元的老员工为例,其补偿总金额近25万元。与常见的“N+1”或“N+2”方案相比,上海地铁已经相当慷慨了。据悉,此次的人员优化计划主要针对2000名50岁以上员工。甚至有人算了笔账,一次性裁员最大可以节省约3/4的用人成本。

  

  地铁实景图

  这,也就是上海目前侧重的“节流”的第一项:优化人员结构。计划3年内,减少人工成本占比至30%以下。

  第二项,数字化转型与智能化升级:通过应用无人驾驶、智能运维等技术,减少对人工的依赖,提升运营效率。

  第三项,拓展非票务收入:上海地铁积极发展站内商业(如商铺、广告)、融资租赁等业务。通过商业综合体、地下商铺与站点无缝对接,其非票务收入占比,已从2021年的35.1%提升至2023年的41.3%。

  优等生出现巨亏

  8月5日,万科A公告公司第一大股东“深铁集团”向公司再提供不超过16.81亿元借款,用于偿还债券本金与利息以及指定借款利息,借款期限不超过3年。据统计,今年以来,包含此次在内,深铁集团已累计向万科提供借款超243亿元。

  一点不魔幻,深铁集团2024年刚刚巨亏334.6亿元,其中将近三分之二是在给万科“背锅”,从而成为当年全国地铁“亏损王”。

  

  8月22日,深铁集团发布2025上半年报告,营收约为72.84亿元,同比减少21.67%,归属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亏损约为33.61亿元。

  深铁集团公司债券2025半年度报告

  

  追本溯源,深铁集团2017年从华润、恒大等10家企业手中花了664亿元,收购29.38%股权成为万科第一大股东。万科不能倒,不然这笔钱股权折价那就有大麻烦了。

  曾几何时,深圳地铁是中国城市地铁的一股清流,号称“利润王”。2019年年报显示,深铁全年营收超209.9亿元(其中房地产开发营收约140.3亿元),利润总额117亿元,位居国内各大地铁集团公司之首。据统计,自2019年起至2023年,5年累计利润总额高达273.14亿元,妥妥的“全国地铁优等生”。

  

  深圳天际线图源:维基百科

  面对近期巨亏的不利局面,深铁的自救之路侧重“开源”:

  一,继续深化“轨交+物业”模式,利用万科手里有地、有项目、有品牌价值、多年积攒的技术和口碑资源,加速地铁站点周边物业、项目的综合开发和去化,逐渐弥补地铁运营本身亏损。

  二,积极拓展“轨道+物流”、“轨道+仓储”等多场景业务模式,在业务出海方面谋求新的项目,寻求新的增长点。

  三,多元化融资与资产盘活:2024年发行15亿元超短期融资券用于偿债,并推动深铁金融科技大厦类REITs发行,以金融手段盘活TOD资产。

  四,政府补贴加码:2024 年深圳市政府对深铁集团的补贴从 2023 年的不足 10亿元激增至71.5亿元,占其总收入的33.7%,显著缓解运营压力。

  老人城市&青年城市

  都需开源节流

  上海地铁裁员背后,不单是自身面临未来运营困难的问题,也是上海人口老龄化压力下的正常反应。

  

  上海作为全国最早迈入老龄化的城市之一,必须面对的挑战就是社保缴费压力较重,这是一个客观现实。截至2024年末,上海户籍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577.62万,占总人口的37.6%(远超全国平均水平),80岁及以上高龄老年人口86万,占比5.6%)。

  深圳则相反,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深圳60岁以上常住老年人口138.29万人,占当年全市常住人口7.77%。当时有专家预计,2029年深圳老年人口将达到149万人,占比10.52%,开始踩进老龄化社会门槛。但和上海相比,深圳还是一个“小青年”。

  一个老人,一个青年,社会年龄架构如此差异的中国两大一线城市,正在同时面临城市基础设施运营的成本控制危机。

  深圳地铁的自救路径,体现了“重资产+资本运作”的特点,但其过度依赖地产的模式在行业下行周期中风险凸显;上海地铁则以“轻资产+精细化”为核心,通过节约人员成本与技术创新来实现财务平衡。

  两地经验表明,地铁系统需结合自身资源条件,在公益性与市场化之间寻找平衡点——深圳需加速产业转型,上海则需优化新线建设选择,注重客流培育,并进一步成本控制,最终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

  “靠卖票,永远亏”,是国内地铁系统运营的普遍特征,这是由地铁运营公益性本质所决定的。全世界没有大都市是在用如此低廉的票价,提供运营服务。上海地铁的抢答,已经拉开了改变的序幕:

  1)地铁规划怎么改?

  2)地铁工程推进速度怎么变?

  3)智能化以什么样的速度,来取代人?

  所有的变化,都将最终影响到城市每一个人。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带来涉及上海地铁规划的最新报道。

上一篇:
陈家伟率队赴北京、天津开展招商考察活动
下一篇:
重磅!A股2025年半年报全榜单出炉
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