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 文章详细
与其“以价格换市场”,不如“以价值赢未来”
发布时间:2025-08-31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平台经济健康发展的决策部署,8月23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市场监管总局、国家网信办联合发布《互联网平台价格行为规则(征求意见稿)》,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该规则聚焦引导平台依法自主定价、规范价格标示、遏制不正当竞争、构建协同共治机制,标志着平台经济正步入更加规范、透明、可持续的发展新阶段。

  一段时间以来,“外卖大战”从最初的补贴狂欢,演变为一场关乎平台格局、商家命运与行业未来的深度博弈。消费者手握“满减券”“免单券”,高呼“喝不完,根本喝不完”;商家订单暴增,却陷入“增收不增利”的窘境;平台砸下千亿补贴,争夺用户与数据。表面看是一场多方受益的“共赢”,实则暗流涌动,折射出平台经济在增量见顶、存量博弈时代的深层焦虑。

  对于普通消费者而言,这场大战可以称之为是“福利期”。奶茶免费、汉堡半价、满16减16……看似“薅羊毛”的快乐背后,却是消费需求被过度透支。不少消费者为用完限时优惠券,疯狂下单,冰箱塞满水饺、包子、冰淇淋,最终导致食物浪费,“省的还没丢的多”,如今,从平台到店铺纷纷提示“适量购买”。

  值得关注的是,低价刺激正在扭曲消费习惯。当“不花钱少花钱吃外卖”成为常态,用户对价格的敏感度被无限放大,品牌忠诚度却在稀释。一旦补贴退潮,消费行为可能迅速回落。所谓“实惠”,不过是用未来的市场空间换取眼前的流量泡沫。

  中小商家在这场外卖大战中处境最为尴尬。不参与平台补贴,便失去曝光与流量;参与则意味着薄利甚至亏损。许多小店反映:“订单翻倍,利润归零,甚至倒贴。”原材料成本、人力压力、出餐效率在“冲单日”被推至极限,服务质量难以保障,食品安全风险悄然上升。

  更深层的问题在于,平台主导的流量分配机制让商家陷入“平台依赖”。品牌难以建立独立用户池,用户黏性掌握在平台手中。长期来看,这种“流量换销量”的模式,挤压了商家在产品创新、服务升级上的投入空间,反而加速了行业同质化。

  这场外卖大战远非简单的价格战,而是平台在即时零售与AI技术赛道上的战略合围。

  阿里借“淘宝闪购+饿了么”协同,以500亿补贴撬动用户活跃度,目的是通过高频外卖带动中频零售,巩固大淘宝生态。京东以外卖为切口,试图盘活其重资产的物流与仓储网络,打通“最后一公里”配送闭环,为成为“中国最大批发商”铺路。美团则面临背水一战,外卖是其基本盘,如今四面受敌,不得不以“满16减16”等手段回防应战。

  然而,这场战争的关键矛盾在于企业不是通过技术效率、服务创新赢得市场,而是依赖“烧钱换流量”的路径依赖。这不仅消耗巨额资本,更将行业拖入了“内卷式竞争”的恶性循环——价格战压低利润,利润不足抑制创新,创新乏力又加剧同质竞争。

  “价低者得”成为唯一逻辑,整个外卖生态正在被侵蚀。骑手在“冲单奖励”下超负荷运转,交通安全与健康风险加剧;食品安全在订单暴增中被忽视,部分商家为赶工“偷工减料”;环境成本上升,过度包装与食物浪费问题凸显;创新停滞,企业资源集中于补贴投放而非技术研发。这种“伤敌一千,自损八百”的竞争模式,最终导致平台“烧钱”难以为继,商家利润被压缩,消费者获得的只是短暂实惠,而行业整体却在倒退。

  外卖大战走到今天,需从“以价格换市场”转向“以价值赢未来”。真正的赢家,不应是补贴最狠的平台,而是能构建高效履约体系、推动技术创新、赋能商家成长、保障劳动者权益的企业。

  平台应跳出“烧钱换流量”的旧思维,转向提升算法效率、优化配送体验、发展AI驱动的智能调度系统;商家需借助平台工具,建立私域流量,打造差异化产品与服务;监管应引导公平竞争,防止资本无序扩张,保护中小商户与劳动者权益;消费者也应理性消费,避免被“羊毛”绑架,回归真实需求。

  唯有如此,外卖行业才能从“内卷式消耗”走向“竞合式进化”,真正实现平台、商家、骑手、消费者的多方共赢。毕竟,一场健康的商业竞争,不该是“谁赢了补贴”,而应是“谁赢了未来”。

上一篇:
打造数字经济重要引擎,产业进入商用加速阶段 “双万兆”网络加力推动数智化转型
下一篇:
让民营企业在“星商”沃土向上生长
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