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 文章详细
“火爆”的智能眼镜,热管理材料、设计与供应商深度解析
发布时间:2025-08-31

    00  引言:AI+消费电子,让眼镜不再只是眼镜  2025年,AI技术与消费电子的深度融合正掀起一场新革命。智能眼镜,作为“下一代个人终端”,正在逐渐从概念走向现实。就在不久前,vivo正式发布了首款MR产品vivo Vision 探索版,再次把行业的目光聚焦到这一赛道,小编看了这个产品真是“果味”实足。  人机交互方面,vivo Vision与苹果Vision Pro的操作逻辑基本一致,都是“眼动+手势”的组合,如果你用过Vision Pro,基本就能无缝上手。    发布会中官方还明确表示2025年暂不启动公开销售。但是目前已有部分城市开启了线下体验,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去体验一下。    与智能手机相比,智能眼镜相关设备被寄予“下一代个人终端”的厚望。它集成了显示、传感、计算与交互多重功能,既要轻量化设计,又要满足高算力应用的需求。然而,这种“高性能+小体积”的组合,也带来了难以回避的技术难题——热管理。  芯片、光学模组与电池在极小空间内高强度工作,局部温度升高不仅可能影响器件可靠性,更直接决定佩戴的舒适性和用户体验。因此,散热设计已经成为智能眼镜商业化进程中的核心约束。  在这一背景下,如何通过创新材料、结构与系统设计解决热管理问题,成为产业链上游厂商与整机企业必须面对的共同课题之一。  02  概念科普:AR、VR、XR、MR还是分不清?  在智能眼镜的讨论中,常规AI眼镜以语音交互为核心,集成摄像头与音频模块,无显示屏幕,侧重轻量化与日常场景,如Ray-Ban Meta、小米AI眼镜,被称为“贴脸语音助手”。  同时在行业中AR、VR、XR、MR这四个缩写频频出现的词相信大家也很熟悉,其实它们所代表的技术路径和应用场景却有显著差异:    图1. AR/VR/XR/MR包含关系图(图源:VR全景平台)  (1)VR(Virtual Reality,虚拟现实)  完全沉浸式体验,用户进入一个由计算机生成的虚拟世界,使用者不能看到现实的环境完全沉浸这个虚拟世界。常见于游戏与虚拟培训、元宇宙、职业训练等,典型产品是 VR 头显,如Meta Quest、Pico系列。  (2)AR(Augmented Reality,增强现实)  在现实世界的基础上叠加虚拟信息,用户仍然以现实为主体。技术原理是通过摄像机拍摄现实画面并结合某种识别定位技术,让屏幕中的现实场景扩大出电脑虚拟产生的物体,会同时看到真实世界与虚拟同时并存的内部。多数走 AR 路线,例如导航、信息提示、工业巡检等。代表产品如Rokid glasses、微软Holo Lens、雷鸟X3 Pro。  (3)MR(Mixed Reality,混合现实)  将虚拟元素与现实环境深度融合实现交互,简而言之是AR和VR的融合,一般也会搭配头戴显示器,但是使用者看到的是现实环境,额外再堆叠出虚拟的物体,虽然MR和AR很相似,但它更强调的是现实与虚拟的混合。代表性的产品如果苹果的Vision pro,其应用更偏向专业领域,如医疗手术辅助、设计建模。  (4)XR(Extended Reality,扩展现实)  一个统称概念涵盖了 VR、AR 和 MR,强调沉浸式与交互体验的延伸。是用电脑技术以及可穿戴型设备所计算,其中的X是表示变量,可以是现在或是未来的空间计算技术,基本只要是AR、VR、MR等任何包含所有的实际与虚拟融合的技术,都可以视为XR的一部分。XR没有统一的定义,任何VR、AR、MR的应用都可以视为XR的一环,也可说XR是虚拟现实交错融合技术的总称。    图2. AR/VR/XR/MR基本信息(图源:Aiden的硬科技行研)  对热管理而言,这些技术形态带来的需求各不相同:  VR头显→功耗集中、散热空间相对宽裕;  AR智能眼镜→功耗不低,但体积极小、贴近面部,对温升极其敏感;  因此,AR/XR智能眼镜是热管理的重点赛道:它要求材料与结构在微型化、轻量化的同时,仍能保持足够的散热能力。  03  产业链梳理:一副智能眼镜背后的大生态  当前AI还在持续加速端侧产品的速度,智能眼镜作为细分的产品之一正在加速提升势头。其产业链涵盖上游核心零部件,中游技术整合与产品制造、下游渠道分发与场景应用,各环节协同联动,推动行业从“技术探索”向“规模化落地”加速迈进。  图3.智能眼镜的构成(图源:Aiden的硬科技行研)  (1)上游:核心器件与材料  光学模组:自由曲面透镜、光波导、MicroLED/MicroOLED 等,是成像与显示的关键。  芯片:涵盖计算芯片、AI加速器、图像处理器,决定算力与功耗;  传感器:摄像头、IMU、深度传感器,支撑环境感知与交互;  扬声器与麦克风:直接影响音频交互体验,同时要求小型化和低功耗;  PCB封装基板:承载核心器件与电路信号,微型化、高密度化是趋势;  电池:小体积与高能量密度并存,带来续航和安全挑战;  功能材料:包括导热石墨膜、VC、相变材料、导热硅胶等,用于实现微型化散热;  图4.智能眼镜的产业链组成(图源:艾瑞咨询)  (2)中游:整机与集成厂商  国际巨头:苹果、Meta、微软等不断推动高端产品迭代;  国内厂商:华为、vivo、OPPO、小米等积极布局,强调轻量化与场景应用;  (3)下游:应用场景  应用场景与生态建设消费级:娱乐、游戏、沉浸式社交、导航;产业级:工业巡检、远程协作、培训、医疗辅助手术;公共服务:教育、文旅展示、公共安全等。  04  热管理挑战:看似小眼镜,背后大难题  在智能眼镜的产品设计中,热管理往往是“隐形痛点”。与智能手机或PC不同,眼镜需要在极小体积、贴近面部的条件下运行高性能芯片和多模传感器,这使得散热难度成倍提升。其主要挑战体现在:  空间受限,传统散热方式难以适配:智能眼镜追求轻量化与美观,整机内部空间极度紧凑。常见的风扇、鳍片式散热在此场景下几乎没有应用空间,被迫依赖新型材料与微型结构来导热与均温。  局部温升,直接影响佩戴舒适性:处理器、显示光机和电池是主要热源,且集中在面部区域。即使温度升高几度,也可能给用户带来明显的灼热感,舒适性成为热设计的硬指标。  功耗与续航的矛盾:AI 算力、AR 渲染、实时传感等功能均需要高性能芯片支持,功耗不断提升。但电池体积受限,意味着能量无法无限增加,功耗越高,散热压力越大,续航反而更短。  外观与结构设计限制:热管理解决方案不能破坏产品外观和佩戴体验。过厚的散热片或过重的导热模块都会违背轻量化原则,如何兼顾性能与设计成为工程难题。  长期可靠性:长期高温不仅影响用户体验,还会缩短光学器件、芯片和电池的寿命,增加安全风险。热管理不足直接威胁产品的可靠性和商业化进程。  因此,该类产品的散热设计已经从幕后走向台前:没有突破性的热管理系统解决方案方案,就难有真正意义上的智能眼镜普及。根据工作原理的不同,常见的热管理解决方案的可分为主动式(有源式)和被动式(无源式)两种。  主动散热器件如风扇、液冷中的水泵等。被动散热方式的散热片包括石墨散热膜、石墨烯膜、热管和均热板等。此外为有效传导热量,发热器件和散热器件之间往往需要热界面材料的使用,如导热硅胶、导热膏等。

  针对智能眼镜的微型化、高算力、贴面佩戴特性,热管理系统解决方案主要从材料、器件布局和系统设计三个维度展开:    (1)材料与组件的选择  导热石墨膜:超薄、柔性、导热效率高,适用于面部接触区域或狭小空间。  VC 均温板与微热管:可快速将热量从核心芯片均匀传导至整机表面,实现高效散热。  相变材料(PCM):在高峰功耗时吸收多余热量,实现短时缓冲降温。  导热硅胶/弹性材料:贴合人体皮肤,既导热又保证舒适性。  扩展阅读  此前厦门大学周伟教授针对VR设备的特殊构型,开发了定制化3D随形热管,在发挥热管高效散热的同时,作为头戴式组件的一部分,允许电子芯片热量直接与外部空气进行自然对流,将芯片的热量通过三维路径进行散热,在有限的组装空间内使散热面积最大化。结合相变散热面积的放大及三维构型对极限功率的提升,与商用散热策略相比,在同功率下,VR设备的温度分别降低了48.59%和38.62%,传热极限增加了4.75倍。厦门大学周伟教授团队在3D随形热管技术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      (2)整机设计优化  器件级散热:合理布局热源,避免局部高温集中;  整机热路径优化:通过导热材料和结构设计,实现热量快速传导和均温分布;  柔性与微型化:材料与结构需兼顾轻量化,确保佩戴舒适和外观;  (3)新兴技术趋势  微型液冷:探索在极小空间内实现主动散热的新方向(微泵液冷、微型/超薄风扇);  多材料复合:结合石墨膜、VC、相变材料形成协同散热体系,提高散热效率和可靠性;  05  热管理解决方案供应商推荐  5.1 微型主动散热方案  成都汇通西电电子有限公司成立于2007年,致力于压电陶瓷和超声波传感器的研发生产,拥有一支科研能力强、管理水平高、员工素质好、责任心强的队伍。形成了从基础材料到模块级应用产品的全套研发、生产体系。公司开发的射流风扇具有尺寸小、风速高(最高可达20m/s)、风量大、贴近热源散热等特点。

  谐振精密由吉林大学压电驱动与控制中心团队发起,于2021年成立,是一家专注于压电电驱动产品及系统研发、生产与销售的企业。谐振精密的核心产品包括微型压电马达系列、压电气泵系列以及R-jet散热模组系列,以其轻薄、静音、高效节能的特性,广泛应用于医疗、健康、3C等多个领域。    东莞市西喆电子有限公司是全国生产压电陶瓷片及各类器件品种较多的企业。产品多用于高频率器件、大功率超声焊接、清洗、打孔、高灵敏度、超声探伤、测距、油井测量、流量计、水声声纳、医疗B超、美容仪器、微型驱动等众多领域,每年为国内几十个行业、四百多个厂家及科研单位提供上千个品种的产品。    江苏蚂蚁动力科技有限公司是由吉林大学杨志刚教授带队研发,主营产品是超声静音风扇、VR冷却系统以及医疗微流体芯片系统,集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制造型企业,应用领域主要涉及3C、智能穿戴、医疗等领域。微型液态冷却泵以压电陶瓷为驱动元件的液泵;该泵空间占用小,外形尺寸长×宽×高约为8mm×8mm×1.5mm。    威图流体是一家由国内顶级微流控技术团队于2017年创建的高新技术企业,坐落于常州,专注于压电微泵、微阀、微流道等精密流体控制装置。是国内首先实现压电微泵大规模商业化的企业,产品在医疗健康与消费电子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公司拥有一支实力超强的研发团队,涵盖压电材料、泵阀设计、热管理、设备工艺等领域。    汉得利(常州)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拥有国内技术领先的技术,始终专注于压电陶瓷、超声波传感器系统及组件等微电声领域的研发和制造。作为声学、传感、微流体液冷散热系统器件及方案供应商,产品广泛应用于汽车、家电、消费电子散热等行业。汉得利BESTAR压电微泵凭借其卓越的技术优势,为各种应用场景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在电子设备散热领域,它凭借卓越性能,解决了便携设备的散热难题。    南芯科技是国内领先的模拟和嵌入式芯片设计企业之一,公司聚焦高端消费电子、汽车电子、工业电源三大领域,致力于为客户提供端到端的完整解决方案。2025年6月17日,南芯科技宣布推出自主研发的190Vpp 压电微泵液冷驱动芯片 SC3601,可在移动智能终端实现低功耗液冷散热。目前,SC3601 已在多家客户导入验证并即将量产。    上海艾为电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专注于高性能数模混合信号、电源管理、信号链等IC设计,2021年8月在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成功上市。6月16日,艾为电子发布新产品公告,公司自主研发的超低功耗高压180Vpp压电微泵液冷驱动产品将液体冷却方案带入移动设备中,该创新技术解决方案正在彻底改变移动设备的热管理系统,是国产芯片在该领域的首个自主突破,填补了国内空白。目前该产品已在多家客户完成验证测试,即将量产。    5.2 石墨烯散热材料厂商

  常州富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14年12月,是一家专注新材料(石墨烯)领域多年,拥有多项自主知识产权,致力于石墨烯高导热/强电子屏蔽材料研发、生产和销售为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通过多年自主研发,研发了独有创新技术并制备出拥有优异性能的石墨烯导热膜。全资子公司雅安富宏新材料有限公司建设有年产240万平方米石墨烯导热膜,项目一期已进入调试生产阶段。公司产品主要合作伙伴有瑞声科技、华勤、华为、比亚迪、飞荣达、领益智造、富士康等。

  广东墨睿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5年10月,一家专门从事石墨烯等低维纳米材料应用开发的高科技新材料公司。墨睿科技的石墨烯热管理应用产品:石墨烯导热膜、石墨烯导热均温板,石墨烯导热硅脂,石墨烯导热相变材料、微纳腔石墨烯复合超导膜等在耐候性、热通量、导热性等关键指标上表现优秀,石墨烯导热膜产品已经稳定供应如小米、努比亚等主流手机厂商,并实现了年产120万平方米的供应能力。

  杭州高烯科技有限公司创建于2016年,致力于单层石墨烯及其宏观组装材料的研发、生产及技术服务。成功开发出石墨烯”1+3+3型”产业链技术和产品,即以单层氧化石墨烯为核心,制备3种量产材料(石墨烯多功能复合纤维、石墨烯电热膜、石墨烯导热膜),以及3种战略储备技术(石墨烯基碳纤维、石墨烯气凝胶、石墨烯光电子芯片)。公司核心技术依托浙江大学高超教授研究团队和20多名专职研发人员。

  上海瑞烯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由瑞典皇家科学工程院院士、瑞典查尔莫斯理工大学刘建影教授创立,是国内外技术领先的热管理产品和解决方案的提供商。公司拳头产品为石墨烯强化界面散热材料,可广泛应用于5G通讯、先进芯片封装、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石墨烯强化界面散热材料具有热导率高、低热阻、低模量、高反弹、高可靠性等优异性能,已经获得通讯、芯片半导体头部客户认证。高导热石墨烯界面散热材料系列产品,包括GT-70和GT-90等型号,年产能可以达到120万片,该系列产品为电子高功率驱动系统的散热问题提供了新的方案。

  广东迈捷微新材料有限公司在东莞东坑建设生产基地,扩大半导体产品材料在其它行业的应用,依托于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及广东省热管理工程与材料重点实验室,开封平煤超导热新材料有限公司为背景,成立“广东迈捷微新材料有限公司石墨烯导热膜事业部“,生产制造石墨烯产品及其在终端客户应用。  5.3 VC/热管供应商

  深圳市飞荣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创立于深圳,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主要产品为电磁屏蔽材料及器件、导热材料及器件(热管、均温板以及散热器等相关产品)和轻量化复合材料等,广泛应用于通信、消费电子和新能源领域。公司现已通过ISO9001国际质量管理体系、ISO14001国际环境管理体系、QC080000有害物质过程管理体系、ISO45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IATF16949汽车行业质量管理体系、ISO13485医疗器械质量管理体系以及CNAS实验室认可。

  深圳威铂驰热技术有限公司成立于2016年10月17日,位于深圳龙华大浪,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公司致力于高精密设备及移动互联终端产品的热管理技术、热管理方案和相关热管理产品的研发、量产。具有丰富的热设计、热仿真、热模拟经验。产品包括:超薄VC、超薄热管、LHP、LTS、PHP、高热流密度VC、散热模组、铝氨热管、PTC加热器、水冷板、主动热管理产品等。

  东莞市万维热传导技术有限公司是一家国内热管理产品开发、生产、服务于一体的公司,其产品涵盖热管、均温板等相关产品。ALVC服务的客户分布于国防、通讯、电子电器、医疗、科研、高精密设备等多个领域。ALVC是海尔与美的集团冷热传导器件的供应商,航天低温应用领域制造商,定制化VC制造商,也为科研、院校等研究单位提供相关产品支持。ALVC专注于提供性能和成本最优的冷热管理解决方案,多样化的产品组合使我们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客户的需求与高性价比要求。

  广东思泉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创立于2011年,注册资本5768.1334万元,是一家以热管理材料为核心的多元化功能性材料提供商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致力于提高电子电气产品的稳定性及可靠性。主营业务为研发、生产和销售热管理材料、磁性材料、纳米防护材料等,主要产品为人工合成石墨散热膜、人工合成石墨散热片、热管、均温板等热管理材料,主要应用于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智能穿戴设备等消费电子应用领域。

  苏州天脉导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7年,公司主营业务为导热散热材料及元器件的研发、生产及销售,主要产品包括热管、均温板、导热界面材料、石墨膜等,产品广泛应用于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等消费电子以及安防监控设备、汽车电子、通信设备等领域。产品大量应用于三星、OPPO、vivo、华为、荣耀、联想、宁德时代、海康威视、大华股份、极米、松下、京瓷、比亚迪等众多知名品牌终端产品。

  瑞声科技是感知体验解决方案的领导者,以打造感官体验技术的未来为企业目标。瑞声科技坚持技术创新,我们与国内外终端客户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在声学、光学、触感、传感器及半导体、精密制造等领域拥有强大的综合竞争力。瑞声科技创新性地运用了热学仿真结合先进的结构设计理念,通过更精密的材料技术、毛细成型、真空密封技术、高品质除气方案开发了多款VC(Vapor Chamber,真空腔均热板)产品。

  立讯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 2004 年5 月24 日,于2010 年9 月15 日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中小企业板成功挂牌上市。公司致力于为消费电子产品(智能手机、智能可穿戴设备、混合虚拟现实设备、声学模组、无线充电模组、LCP天线、震动马达、VCM等)、汽车领域产品(汽车线束、汽车连接器、智能座舱、智能驾驶等)以及企业通讯产品(高速互联、光模块、散热模块涵盖超薄均温板、电源、基站天线、基站滤波器等)提供从核心零部件、模组到系统组装的一体化智能制造解决方案。

  广东领益智造股份有限公司是全球精密功能件龙头企业和中国智能制造领军企业。领益智造通过持续加大核心技术研发和跨国并购,形成了以高端材料、精密功能件、结构件、模组和整机组装相结合的发展新优势。公司为客户提供铜、不锈钢、纯钛等不同材质的 VC 均热板散热方案,公司的各类超薄 VC 均热板及散热解决方案被多款中高端手机机型搭载并实现量产出货。  06  最后  智能眼镜的发展,从概念走向商业化,离不开算力、光学与交互的持续迭代。然而,在轻量化、贴面佩戴的小体积中实现高效散热,始终是制约性能和用户体验的关键因素。通过材料创新(如导热石墨膜、VC、热管、相变材料)、器件级布局优化以及整机热路径设计,智能眼镜的热管理逐渐形成从微观材料到系统设计的全链条解决方案。这不仅保障了设备的舒适性、可靠性和安全性,也为智能眼镜的普及和应用落地提供了技术支撑。  在即将举行的第六届热管理产业大会暨博览会上,本文提及的诸多热管理材料供应商、散热器件厂商与科研团队,都将亮相。诚挚邀请可穿戴领域的业界同仁、科研人员与投资伙伴参与,共同推动热管理技术的突破与落地,助力人形机器人走向更广阔的未来。  展会时间:2025年12月3-5日  展会地点:深圳国际会展中心  六大展区齐亮相,聚焦热管理“关键战场”!  招展函| 2025第六届热管理产业大会暨博览会  参考资料  [1] AR、VR、MR、XR,傻傻分不清楚?一文让你秒懂4R的区别,VR全景平台;  [2] XR、VR、AR、MR一直分不清楚?今天带你了解神秘的“4R”,西安数字内容产业研究院;  [3]最理想的AI终端:AI眼镜--产业全解析(附上下游龙头),Aiden的硬科技;  [4]【年度专题】复盘|近50款AI眼镜,空前热闹的「百镜大战」第一波,VR陀螺;  [5] 5分钟搞懂一条产业链:拆解上中下游,从产业链读懂中国智能眼镜行业结构、需求与商机,艾媒咨询;  [6] 2025年中国AI眼镜行业研究报告,艾瑞咨询;        ——

上一篇:
A股航空业半年报出炉 民营航司业绩领跑
下一篇:
聚焦保税维修 共拓新的蓝海 深圳盐田综合保税区举办产业交流推介会
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