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 文章详细
高翀拍拍屁股走了!工银瑞信虚胖多年,赵桂才要当背锅侠?
发布时间:2025-08-31

  工银瑞信基金总经理高翀自8月28日起离任,总经理一职由董事长赵桂才代任。

  官方给出的高翀离任原因是“工作调动”,且据工商银行集团知情人士透露,此次变动为集团内人事调整,是“另有任用,为升任”。

  高翀于2021年7月到任工银瑞信党委副书记、总经理,在其任职的这四年间,工银瑞信的管理总规模从1.7万亿攀升至超2.1万亿。

  表面上看,这是一份亮眼的“成绩单”,似乎在昭示着工银瑞信在他的带领下实现了规模的跨越式增长。然而,光鲜的规模数据背后,却隐藏着诸多不为人知的问题,一场关于工银瑞信“虚胖”的讨论也由此拉开帷幕。

  对于高翀的突然离任,不少业内人士都感到意外。在基金行业,高层变动本是常事,但像工银瑞信这样,在公司看似“蒸蒸日上”时,总经理却选择离开,且接任方式是由董事长暂代,而非像往常一样提前宣布明确的继任人选,难免让人猜测其中是否另有隐情。

  有不愿具名的基金从业者表示:“高翀这一走,有点拍拍屁股走人,留下一堆烂摊子的感觉。”

  尽管高翀任职期间工银瑞信管理规模不断膨胀,但深入探究其产品业绩表现,却令人大跌眼镜。

  众多投资者纷纷在网络平台上吐槽工银瑞信旗下基金产品的糟糕表现,可谓是骂声一片。

  从权益类基金来看,工银瑞信多只重点产品在同类排名中持续垫底。以工银瑞信某明星股票型基金为例,在高翀任职的这四年间,沪深300指数虽然也经历了一定的波动,但整体呈现出上升趋势,然而该基金的净值却不升反降。

  与同期成立且投资风格相似的其他基金相比,其收益率差距明显。根据第三方基金评级机构的数据,在过去三年中,该基金在同类200只基金中排名180位之后,长期跑输业绩比较基准。

  再看固收类产品,虽然固收产品相对权益类产品较为稳健,但工银瑞信部分固收基金也未能达到投资者的预期收益。

  一些债券型基金在市场利率波动不大的情况下,收益却远低于同类平均水平。某只工银瑞信债券型基金,在2023年市场利率下行,债券市场整体向好的情况下,其收益率仅为2%,而同类平均收益率达到了4%。

  不仅如此,工银瑞信在主动管理能力上也饱受质疑。有分析人士指出,公司在投资决策上存在短视行为,过于注重短期规模扩张,而忽视了产品的长期业绩培育。

  为了追求规模,一些基金经理频繁调整投资策略,导致基金风格漂移,让投资者难以把握基金的投资方向。例如,某只原本定位为大盘蓝筹风格的基金,在一段时间内却大量配置了中小盘成长股,而当市场风格切换时,基金净值大幅下跌,给投资者造成了严重损失。

  此外,工银瑞信的投研团队也被指存在问题。有内部人士透露,公司投研团队内部沟通不畅,信息共享机制不完善,导致基金经理在投资决策时缺乏充分的支持。而且,近年来公司投研人员流动性较大,一些优秀的投研人才流失,进一步削弱了公司的投研实力。

  工银瑞信产品业绩的不佳,最直接的受害者便是广大投资者。他们怀揣着对工银瑞信这一知名品牌的信任,将自己的辛苦钱投入到旗下基金产品中,换来的却是资产的缩水和满心的失望。

  在各大基金论坛和社交平台上,投资者对工银瑞信的抱怨声此起彼伏。

  一位资深基民张先生表示:“我从2022年开始投资工银瑞信的基金,原本以为大公司会更靠谱,没想到这几年下来,不仅没赚到钱,还亏了不少。看着别的基金收益不断创新高,而自己买的工银瑞信基金却一直在原地踏步甚至倒退,心里真不是滋味。”

  还有投资者直言工银瑞信是在“割韭菜”。一位年轻的投资者小李气愤地说道:“我是2021年刚接触基金投资,当时看工银瑞信规模那么大,就跟风买了几只他们的基金。结果这几年,基金净值一路下跌,我想赎回止损,又不甘心,继续持有又看不到希望。感觉他们就是靠宣传和规模来吸引投资者,根本不重视产品业绩。”

  除了直接的经济损失,投资者对工银瑞信的信任也受到了严重的打击。许多投资者表示,以后不会再轻易购买工银瑞信的产品,甚至对整个公募基金行业的信心都有所动摇。这种信任危机一旦形成,对于工银瑞信来说,要想重新赢得投资者的青睐,将面临巨大的挑战。

  在高翀离任后,董事长赵桂才临危受命,暂代总经理一职。然而,赵桂才的过往履历和能力也引发了市场的担忧。

  从赵桂才以往在公司的工作表现来看,虽然他在公司的战略规划和管理方面有一定的经验,但在基金投资和业绩管理方面,并没有特别突出的成绩。

  有业内人士指出,赵桂才更擅长的是公司内部的行政管理和协调工作,对于直接提升基金产品的业绩,可能缺乏有效的手段和经验。

  面对工银瑞信当前“虚胖”的困境,赵桂才需要解决的问题可谓千头万绪。首先,他要重新梳理公司的投研体系,提升投研实力。这包括优化投研团队的架构,建立更加有效的信息共享和沟通机制,吸引和留住优秀的投研人才。只有拥有强大的投研团队,才能为基金产品的业绩提升提供坚实的保障。

  其次,赵桂才需要调整公司的发展策略,摒弃过去单纯追求规模扩张的模式,转而注重产品的质量和业绩。要加强对基金经理的考核管理,将业绩与薪酬挂钩,激励基金经理更加注重长期投资业绩的培育。同时,要加强对产品的风险控制,避免出现因过度追求收益而导致的投资风险。

  此外,赵桂才还需要积极应对投资者的信任危机。他要通过公开透明的信息披露、加强与投资者的沟通交流等方式,向投资者展示公司改善业绩的决心和措施,逐步恢复投资者对工银瑞信的信任。

  然而,要实现这些目标并非易事。工银瑞信多年积累下来的问题,已经形成了一个复杂的局面,赵桂才在接棒后,将面临巨大的压力和挑战。有市场人士悲观地预测,工银瑞信在赵桂才的带领下,短期内很难摆脱业绩不佳的困境,未来的发展前景堪忧。

  工银瑞信在高翀任职期间规模与业绩失衡的现象,不仅仅是一家公司的问题,更是整个公募基金行业需要深刻反思的警示。

  在当前的基金市场竞争环境下,规模往往被视为衡量一家基金公司实力的重要指标。

  为了追求规模,一些基金公司过于注重营销推广,而忽视了产品业绩的提升。这种本末倒置的发展模式,虽然在短期内可能会带来规模的快速增长,但从长远来看,却会损害投资者的利益,破坏公司的品牌形象,最终影响公司的可持续发展。

  工银瑞信的案例告诉我们,基金公司应该回归投资的本质,将提升产品业绩放在首位。只有为投资者创造实实在在的收益,才能赢得投资者的信任和口碑,从而实现规模的良性增长。

  同时,监管部门也应该加强对基金公司的监管,引导基金公司树立正确的发展理念,避免出现规模与业绩严重失衡的情况。

  工银瑞信在高翀离任后,正站在一个关键的十字路口。赵桂才能否带领公司走出困境,实现规模与业绩的平衡发展,不仅关系到工银瑞信自身的命运,也将对整个公募基金行业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我们将持续关注工银瑞信的后续发展,期待它能够早日摆脱“虚胖”的困境,重回健康发展的轨道。

上一篇:
山西一人被查!涉嫌严重违纪违法
下一篇:
港股,重大调整!后市如何走?
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