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 文章详细
推动内燃动力产业绿色低碳发展 2025交通能源与零碳动力大会潍坊举办
发布时间:2025-08-31

  为响应我国“双碳”战略目标,进一步推动能源与动力“政、产、学、研”等核心单位的学术和技术交流,8月28日至31日,由中国内燃机学会主办、内燃机与动力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承办的2025年度品牌学术活动“交通能源与零碳动力大会”在山东省潍坊市举办。  本次会议以“绿色、跨界、协同”为主题,紧密围绕国家“双碳”战略目标,深入探讨交通能源与动力领域的技术创新与产业转型路径,旨在推动内燃动力产业的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  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黄震,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福州大学教授张久俊,中国内燃机学会副理事长董建福、李树生、刘志刚等出席会议。大会吸引了来自海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及领军企业共计130个单位的300余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    12场高水平大会报告为行业指明方向  会议设置了丰富多元的学术交流环节,中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院长李明丰、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李志杰、中国石油润滑油公司兰州润滑油研究开发中心副主任金志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周煜、壳牌(上海)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文海、先进内燃动力全国重点实验室(天津大学)原实验室副主任姚春德、东风商用车技术中心主任工程师林浩、亚琛工业大学移动能源转换装置热力学研究所李政凌、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首席专家邹博文、清华大学车辆运载学院副院长王志等权威专家,围绕“零碳燃料技术”、“氢能动力系统”、“交通能源低碳转型”和“内燃动力创新”等前沿技术热点,呈现了12场高水平大会报告,引发现场会议代表热烈讨论。    黄震表示,近年来我国可再生能源快速发展,我国新能源发电和装机规模多年稳居世界第一。利用新能源电力制取绿色燃料,包括氢氨、醇醚和合成燃料,既实现燃料脱碳,又可有效消纳新能源电力,是一种全新的储能方式,对我国能源安全(特别是石油安全)和绿色转型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他在《绿色燃料助力能源变革》报告中详细阐述了新能源电力的特点与消纳面临的挑战、绿色燃料技术发展与未来展望。  张久俊在报告中系统介绍了车用氢能质子交换膜燃料动力电池,包括此类燃料电池的示范及市场,商业化努力,国内外技术差距,氢气罐的安全问题,加氢站的现状及普及,燃料电池的冷启动,运行衰减,对发展燃料电池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及其存在的挑战进行了讨论和分析。  李明丰全面介绍了交通领域的能源变革的进程,涵盖海陆空等多种交通方式的能源变革路线。针对我国能源资源的禀赋和现状,提出跨区域调配破解资源分布与需求错配问题。当前正从技术、基建、治理多维度推进低碳化以中石化为代表的能源企业积极布局可持续燃料、新型能源基础设施与碳捕集技术,构建碳评估与标准体系,推动传统能源低碳转型与低碳能源规模化,助力交通与能源领域协同实现“双碳“目标。  “在全球碳中和背景下,氢内燃机凭借零碳燃料特性及与传统内燃机产业链的兼容性,成为商用车低碳转型的重要方向。”李志杰在报告中系统分析了氢内燃机的关键技术及挑战,包括异常燃烧、瞬态响应差、后处理水热老化等关键技术瓶颈以及安全性与耐久性问题。他表示,潍柴在氢内燃机研发上投入巨大,部分样机进入实车验证阶段。未来,随着绿氢制备成本下降,氢内燃机有望在重卡、工程机械等场景实现商业化突破,为交通领域深度脱碳提供技术支撑。  金志良介绍了双碳目标驱动下发展可再生、零碳燃料的重要性,重点阐明了氢气作为发动机燃料的特点以及氢气发动机对润滑油的性能需求。他详细阐述了昆仑润滑面向氢燃料发动机润滑技术的研究现状和研究成果,对使用燃料发动机过程中易出现的早燃、发动机锈蚀和磨损、机油乳化和碱值衰败等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提出润滑新材料解决方案。  周煜分析了目前航空发动机低碳化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深入探讨了低碳航空发动机的发展策略与路径,分享了该团队在低碳航发产品研发方面的经验。  壳牌相关负责人在报告中表示,能源转型是推动全社会节能降碳的重要抓手,通过化石能源的“减法与非化石能源的“加法”协同发力,助力实现“双碳目标”。壳牌基于对中国的交通运输清洁能源转型的深入理解,强化科技创新及前沿技术布局,针对混合动力汽车,零碳内燃机以及纯电动汽车润滑产品的全新要求,提出创新型的全面技术解决方案,含盖混合动力发动机油、智慧换油技术、氢内燃机润滑解决方案、电驱变速箱油、浸没式热管理液、冷却液等全系列产品和应用。同时,壳牌与中国市场合作伙伴携手推进充电技术,布局前瞻性创新研究,重点包括双向脉冲超充技术,车网互动(V2G)技术,星域概念卡车等,助力行业技术升级与可持续发展。  面对国家能源紧张的压力以及高二氧化碳排放的挑战,利用我国巨大的甲醇生产的优势,姚春德提出了用甲醇替代石油燃料的方案。他在报告中介绍了我国在重载柴油车上甲醇燃料的发展现状。指出甲醇在重载柴油车可以应用的多种的方法,并结合全球能源应用趋势,提出了重载动力应用甲醇的未来的应用方式。  林浩在报告中表示,面对重型商用车排量大、里程长、碳排放占比高的严峻挑战,东风商用车突破氨内燃机技术瓶颈,打造了零碳重载运输的“东风方案”,全面布局并迭代开发氨柴双燃料、氨氢融合燃烧及纯氨高能点火三大技术路径;已完成第一代氨能重型商用车道路测试与转毂试验,协同上游绿氨企业开发场景定制化内燃机及整车,计划2026年投入示范运营,全面评估全生命周期经济性与碳减排效益,同步构建绿氨燃料储运、车辆运维及安全管控标准体系,为交通领域深度脱碳提供关键技术支撑与实践标杆。  “全球交通运输领域碳中和目标日益迫切,氨作为氢之外的一种零碳燃料,具备能量密度高,生产运输分配基础设施成熟等优势,是一种很有吸引力的燃料选择。”李政凌表示,尽管氨具有毒性,腐蚀性,层流火焰速度低以及点火能量需求高等劣势,但通过适当的工作环境设计,发动机优化设计以及尾气后处理技术匹配,也具备达到高效洁净燃烧的潜力。  邹博文表示,未来动力系统将向高效化、低碳化、智能化协同发展:乘/商用车专用发动机热效率持续突破(汽油机>48%,柴油机>56%),多档多深度混动及增程系统是重点,显著提升油电转化效率(>4.0kW·h/L);动力电池向高比能(固态电池>700Wh/kg)、长寿命、高安全发展;氢燃料电池向高效率、高集成、低成本(目标<250元/kW)迈进;电驱系统高集成、高功率密度是趋势。预测性能量管理、车路云网协同等智能技术深度赋能节能,潜力巨大。  “在碳中和目标与人工智能时代背景下,内燃机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面临重大挑战与机遇。”王志在报告中以清华大学内燃动力科研组为例,简要回顾近二十年来从内燃机到新能源动力研发历程,他重点报告了其在电动化、智能化和氢能化方面的研究进展和前沿探索,最后探讨交通能源与绿色动力的可持续发展路径,以及能源动力学科交叉融合和高校人才培养方向。  凝聚创新思路持续驱动产业技术革新  值得关注的是,聚焦“绿色燃料与润滑油”“零碳发动机与燃料电池”“动力系统可靠性”等议题,大会共征集学术论文72篇。设置三个分会场,开展了36场特邀报告、33篇论文口头报告交流。场外同步展示27篇墙报论文,并设置企业技术展台,搭建产学研深度融合平台。经过各会场专家评审,《基于快速压缩机的机油液滴诱发氢早燃特性研究》《基于静电纺丝的燃料电池催化层制备及性能研究》《航空氢内燃机两级增压系统仿真:海拔适应性及零碳推进技术验证》等10篇论文入选本次年会收录计划。  本次大会特别举行了《中国氢发动机产业发展蓝皮书》发布会。黄震、张久俊、董建福、姜宁涛、李树生、刘志刚、帅石金、孙柏刚等启动蓝皮书的发布。《中国氢发动机产业发展蓝皮书》的发布标志着我国氢发动机产业进入系统化、标准化发展的新阶段,为行业提供了重要的技术路线、发展指南。    此次学术会议为交通能源与零碳动力领域构建了高质量交流平台。与会代表通过深入研讨,在绿色燃料开发、氢能应用及系统可靠性等方面形成多项共识。会议凝聚的创新思路将持续驱动产业技术革新,为我国“双碳”目标提供坚实支撑。  2026年,交通能源与零碳动力大会将进一步深化零碳燃料系统集成与产业化实践,引领行业迈向更可持续的未来。

上一篇:
超8100亿元!上半年A股公司加大研发投入
下一篇:
【监管】斯泰兰蒂斯、宝马等召回部分车辆
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