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 文章详细
伊利、飞鹤婴配粉“一哥”之争的罗生门
发布时间:2025-08-31

  8月28-29日,伊利、飞鹤先后晒出半年报,却给出截然不同的“第一”结论:伊利称零售额市占率18.1%夺冠,飞鹤坚持“全渠道销量”仍第一。同一赛道、同一时点,两份“第一”背后,是统计口径的暗战,更是存量厮杀下的生死竞速。

  来源|国际金融报

  

  01

  同一天的两份“第一”

  8月28日晚,伊利股份在业绩快报中首次高调宣布:尼尔森+星图综合数据显示,2025H1伊利婴幼儿配方奶粉(牛奶粉+羊奶粉)零售额市占率18.1%,同比增1.3个百分点,“跃居全国第一”。

  8月29日午间,中国飞鹤发布业绩解读,用“全渠道销量及市场份额仍然第一”隔空回应,并附上一份2025年2月完成的第三方市场地位声明。

  

  双方都把“第三方”搬上台面,却各唱各的调:一个强调“零售额”,一个强调“全渠道销量”;一个统计口径覆盖线上线下终端售价,一个覆盖经销商出货+消费者实际购买量。统计维度差异,让“双第一”在数学上成为可能,却让资本市场一脸懵。

  02

  数字背后的攻守易位

  如果把时间轴拉长,胜负其实早有伏笔。

  2019年,飞鹤凭“更适合中国宝宝体质”登顶,市占率一度逼近20%,伊利尚处第二梯队。2021年,伊利收购澳优并表,婴幼儿奶粉板块当年市占率跳增5个百分点,一举逼近飞鹤。2023-2024年,伊利“金领冠”系列年复合增速超20%,飞鹤在高基数上增速放缓至个位数。2025H1,伊利婴配粉零售额两位数增长;飞鹤收入91.5亿元,同比-9.4%,净利润同比-46.7%,创三年新低。

  攻守之势,悄然易位。

  03

  飞鹤的“双刃剑”

  飞鹤将业绩滑坡归咎于两大主动调整:为配合“鲜萃活性营养”战略,主动削减渠道库存,导致出货节奏放缓;启动12亿元生育补贴,直接冲减当期收入。

  

  但资本市场并不买账。浦银国际7月将飞鹤评级从“持有”下调至“中性”,认为生育补贴4月才全面推开,下半年收入端压力更大,“全年低单位数增长”目标恐落空。

  04

  伊利的“协同牌”

  对伊利而言,婴配粉只是619亿元大盘中的增长极之一。

  伊利常温奶、低温奶、冷饮已建立全国毛细血管式渠道,新品铺货速度远快于单一奶粉企业。伊利上半年经营现金流89亿元,足以支撑16亿元生育补贴及后续价格战。金领冠、悠滋小羊、菁护系列矩阵式覆盖超高端、高端、性价比全线价格带。

  

  管理层在业绩会上直言:“补贴带来的新客触达只是第一步,下半年重点在复购率。”言下之意,伊利要打的是一场“消耗战”。

  05

  行业真正的拐点

  尼尔森监测显示,2025H1中国婴幼儿配方奶粉行业整体零售量下滑6.3%,但平均客单价上涨8.1%,进入“量减价增”的存量博弈阶段。

  这意味着:未来份额提升只能来自竞品让出的货架,而非新生儿增量;高毛利超高端段位竞争白热化,价格战一触即发;渠道库存成为胜负手——谁先压货谁被动。

  伊利此时用“零售额第一”占位,飞鹤用“全渠道销量”守擂,看似口水战,实则争夺渠道信心与终端陈列资源。谁能把库存周期压到最短、把新鲜度做成卖点,谁就能在下一轮排位赛占得先机。

  06

  悬念未解,战争升级

  按照业内惯例,尼尔森与星图将在10月发布三季度滚动数据,届时“零售额冠军”是否仍是伊利,将一目了然;而飞鹤能否在去库存结束后重新拉高出货,也将揭晓。

  可以预见的是,下半年的“一哥之争”不会再停留在PPT口径,而将直接体现在终端价格、促销力度、医务渠道渗透率和母婴店陈列面位上。

  

  奶粉圈最残酷的一仗,刚刚打响。

上一篇:
汇通达上半年实现收入243.42亿元 归母净利润同比增10.8%
下一篇:
董总您万不可萌生退意,您退格力品牌就没了
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