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 文章详细
牢记嘱托 感恩奋进——安徽往前赶 | 打造环境产业科创雨林,安徽有“谷”新势力
发布时间:2025-08-29

    

  在合肥蜀山经济技术开发区,现代化的科研大楼里,工程师们正在调试最新研发的大气监测传感器。不远处,阳光电源的光伏逆变器生产线高速运转,蓝盾光电的环境监测设备即将发往长三角地区。  这里被称作“中国环境谷”,一个聚集了430余家环境领域重点企业、全年营收突破500亿元、连续3年增量超百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2025年一季度,中国环境谷实现营收130亿元,同比增长15.9%,在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赛道上一路疾驰。  640  “集群作战”全产业链布局  走进“中国环境谷”展示中心,一幅清晰的产业链图谱映入眼帘:从环保技术研发、核心零部件生产,到环保装备制造,再到环境治理工程与服务——一条覆盖“水、土、气、固废”全领域的产业链已然成型。  640 (1)  “我们不再满足于碎片化的企业集聚,而是要构建自我循环、相互赋能的产业生态圈。”蜀山经开区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中国环境谷已培育形成以泰禾卓海、中水三立等为代表的430余家产业链企业,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40家。  链式发展的关键在核心技术突破。环境谷布局了30余个省级以上科研平台,包括2个“国字号”工程研究中心,大气污染和温室气体监测技术与装备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水环境污染监测先进技术与装备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这些平台成为产业创新的“发动机”,累计发布团体标准31项、地方标准2项,正在将技术优势转化为行业话语权。  资本赋能成为产业链升级的加速器。2023年4月,总规模120亿元的安徽省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母基金落户环境谷,随后组建7支子基金,撬动资本122亿元。“基金矩阵不仅解决企业融资难题,更通过资本纽带强化产业链协同合作。”基金运营方负责人指出。  2023年,这个产业集群被工信部认定为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全产业链模式正在显现规模效应:过去三年,中国环境谷营收连续实现年增超百亿,2025年有望突破600亿元。  “科创+产业”双轮驱动  2023年首月,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环境研究院的落地,为环境谷装上了“最强大脑”。然而初期的磨合并不顺畅——2025年的汇报材料直指问题:“与环境研究院主动对接不足,成果转化落地少。”  这样的反思催生变革。环境谷开始构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一方面组建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环境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打通九城市技术合作通道;另一方面打造“环境医院”综合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一问题一方案”的精准化服务。  “智慧平台”成为2025年的重要突破。新发布的“中国环境谷智慧平台”整合了数据分析、产业链对接、宣推体系等功能,如同给产业装上了“数字中枢”。而更具创新性的“能碳虚拟电厂管理平台”,则通过对园区微电网、分布式新能源的智能调控,大幅提升能源使用效率。  开放合作是另一重要策略。环境谷一方面“引进来”,邀请上海、南京等地生态环境部门和北大创业训练营考察交流;另一方面“走出去”,组织企业走进合肥水务集团和岳西县开展供需对接,挖掘智慧水务、生态修复等领域需求12项。    最具前瞻性的布局在碳管理领域。合肥碳管理体系(蜀经开)服务中心以上海环交所为依托,提供碳预算管理、标准制定等集成服务。“我们不仅要解决环境治理问题,更要抢占绿色低碳新赛道。”环境谷相关负责人表示。  尽管存在成果转化落地不足等问题,但环境谷正在探索破解之道。站在“十四五”收官之年回望,中国环境谷已累计推动5615个项目落地,总投资额达22840亿元。这个从零起步的产业集群,正朝着“环境领域全国技术策源地、重大关键产品来源中心”的目标迈进。      

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