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 文章详细
甘肃民企,距离中国500强榜单还有多远?
发布时间:2025-08-30

    【网易甘肃】日前,2025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榜单揭晓,东部省份企业扎堆上榜,头部企业营收动辄数千亿,而甘肃再次以“零上榜”的姿态陷入尴尬。从曾经的“西北啤酒王”黄河啤酒跌落泥潭,到好利来、蓝星清洗、奇正藏药等本土品牌或迁离或业务暂停,甘肃民营经济的发展困境愈发凸显。这份“留白”的榜单背后,是产业布局失衡、经济基础薄弱、营商环境待优化的多重枷锁,而打破困局,需要一场从顶层设计到企业转型的全方位变革。    产业布局:传统路径依赖深,新兴赛道乏力  翻开甘肃民营企业名录,“重传统、轻新兴”的产业格局格外明显。目前,甘肃营收过百亿的民企仅有4家,分别是天水华天电子、兰鑫钢铁、龙昌石化、甘肃盛达,除华天电子涉足半导体封装外,其余均集中在钢铁、石化等传统重化工领域。这类产业受原材料价格波动影响大,附加值低,且面临环保政策收紧的压力,很难实现规模快速扩张——兰鑫钢铁128.25亿元的营收,距离500强门槛仍有140多亿元的差距。    更关键的是,在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制造等新兴赛道上,甘肃几乎没有形成有竞争力的民营梯队。隔壁的青海已吸引比亚迪锂电池、宁德时代、明阳新能源等头部民企落地,依托盐湖资源打造新能源产业链;宁夏也有宝丰实业、天元锰业两家企业跻身500强前200位,聚焦煤化工与新材料领域。而甘肃虽坐拥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资源,却多以国企主导开发,民营企业难以参与核心环节;半导体、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仅有华天电子“单打独斗”,缺乏上下游配套企业,产业集群效应无从谈起。  传统产业的路径依赖还体现在消费领域的“缺席”。如今走进甘肃的商场超市,本土消费品寥寥无几,从食品饮料到日化用品,几乎被外地品牌垄断。这背后,是甘肃民营经济在轻工业、消费品制造领域的断层——既没有培育出适应年轻群体需求的新消费品牌,也未能让传统特色产品实现产业化升级,导致民营经济与民生消费的连接薄弱,失去了一块重要的增长空间。    经济基础:家底薄、配套弱,发展“底气”不足  民营经济的成长,离不开区域经济基础的支撑,而甘肃薄弱的经济底子,从一开始就为民营经济发展设下了“天花板”。从经济总量看,2024年甘肃GDP1.3万亿,仅为东部发达省份一个地级市的水平;人均可支配收入较低,消费市场规模有限,本土民营企业难以在本地市场实现“小步快跑”式成长,向外扩张又面临资金、人才的双重制约。  基础设施与产业配套的短板,进一步压缩了民营经济的发展空间。尽管甘肃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节点,但物流成本居高不下——从兰州发往东部的货物,物流费用比从西安出发高出20%以上,这对于依赖原材料运输和产品外销的传统民企来说,无疑是沉重的负担。同时,产业配套设施不完善,如钢铁、石化产业所需的高端辅料需从外地采购,半导体封装所需的上下游零部件本地供应不足,导致企业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增加。    更关键的是,甘肃金融市场发育滞后,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尤为突出。数据显示,甘肃民营企业贷款占比不足30%,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银行对民企的贷款利率普遍上浮10%-20%,且要求足额抵押担保。对于轻资产的科技型、创新型民企来说,更是难以获得资金支持。相比之下,东部省份不仅有丰富的银行信贷资源,还有股权投资、产业基金等多元化融资渠道,民营企业可以通过上市、发债等方式快速募集资金,而甘肃民企大多只能依赖自有资金滚动发展,规模扩张举步维艰。    营商环境:政策落地难、人才留不住,“土壤”待改良  如果说产业布局和经济基础是民营经济发展的“硬件”,那么营商环境就是“软件”,而甘肃的营商环境,恰恰是制约民企发展的关键短板。近年来,国家和地方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从税收减免到财政补贴,覆盖范围广泛,但在甘肃,不少政策却陷入“纸上谈兵”的困境。  部分地方政府对政策宣传不到位,许多中小民企对优惠政策不知情;政策执行过程中,审批流程繁琐、环节过多,一项简单的项目备案可能需要跑多个部门,耗时数月;更有甚者,存在政策“打折扣”现象,如承诺的税收返还迟迟不到位,补贴资金发放拖延,让企业错失发展机遇。一位民营企业家坦言:“我们不是不想享受政策,而是不知道怎么申请,就算申请了,也不知道要等多久才能落地。”    人才短缺与流失,更是让甘肃民企陷入“无米之炊”的境地。由于薪资水平低、发展空间有限,甘肃很难吸引到高端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兰州高校培养的理工科毕业生,70%以上选择前往东部就业;而本地民企现有的人才,也因缺乏完善的培养机制和激励体系,纷纷跳槽。以华天电子为例,为了吸引人才,不得不在西安、昆山等地设立工厂,将核心研发环节迁出甘肃;黄河啤酒在发展后期,因缺乏产品创新人才,无法跟上消费市场变化,最终走向衰落。  此外,市场准入限制与隐性壁垒也让民企“步履维艰”。在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等领域,国有企业占据主导地位,民企很难参与公平竞争;部分地区存在地方保护主义,对外地民企和本地民企实行差异化待遇,如在项目招标中设置“隐性门槛”,排斥外地企业进入。这些问题,不仅挫伤了民企的投资积极性,也让甘肃失去了吸引外部民营资本的机会。    破局之路:找准定位、优化环境,激活民营经济活力  甘肃民营经济要打破“零上榜”的困局,不能只停留在对现状的反思,更需要拿出实实在在的行动,从产业、政策、人才等多个维度发力,为民营经济培育肥沃的“土壤”。  在产业布局上,甘肃需立足自身资源优势,走出“传统依赖”,打造特色新兴产业链。一方面,依托风能、太阳能资源,打破国企垄断,引导民营企业参与新能源项目开发,培育光伏组件、储能设备等配套产业,形成“风光发电+装备制造”的产业集群;另一方面,以华天电子为核心,完善半导体封装测试产业链,吸引上下游企业落地,打造西部地区重要的半导体产业基地。同时,挖掘特色农产品、文化旅游资源,培育本土消费品品牌,让民营经济在民生消费领域“崭露头角”。    在经济基础提升上,甘肃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加快推进高铁、高速公路、物流枢纽建设,打通与东部地区的物流通道,降低物流费用;完善产业配套设施,建设共享厂房、检验检测中心等,为中小企业提供便捷服务;推动金融市场创新,设立民营经济发展基金,鼓励银行开展知识产权质押、供应链金融等业务,拓宽民企融资渠道,解决“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在营商环境优化上,甘肃需拿出“刀刃向内”的勇气,推动政策落地、打破壁垒。建立政策“一站式”服务平台,简化审批流程,实现“一网通办”;加强政策执行监督,确保优惠政策按时足额兑现;打破市场准入限制,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领域推出更多面向民企的项目,实行公平竞争;完善人才政策,提高薪资待遇,建设人才公寓、子女教育配套设施,让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  民营经济是区域经济的“晴雨表”,甘肃民营经济的困局,不是一日形成的,破局也需要长期努力。从“零上榜”到培育出跻身500强的民企,甘肃需要找准自身定位,补齐短板,激活民营经济的创新活力。唯有如此,才能让民营经济成为甘肃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在全国民营经济版图中占据一席之地。  

上一篇:
京东折扣超市第二站落地宿迁,四店齐开
下一篇:
人工智能综合实力跃升 助力智能经济迈向新高度
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