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 文章详细
顺丰推2亿股“共同成长持股计划”,并向老员工发“感谢金”
发布时间:2025-08-29

  顺丰不仅交出了一份亮眼的半年报,更展现出超越业绩的格局与长期主义的底气。  8月28日,顺丰发布2025年上半年业绩,整体展现了“稳”中向好的态势,快运、同城、供应链及国际等细分业务也都有不俗的表现。  上半年,顺丰实现营收1469亿元,同比增长9.3%;归母净利润57.4亿元,同比大增19.4%;业务量达78.5亿件,同比增长25.7%,增速居行业首位。尤其3月至6月,连续四个月业务量增速超25%,7月进一步跃升至33.69%,实现下半年“开门红”,增长势头一骑绝尘。    另外,顺丰各细分业务表现也可圈可点。速运板块收入1093亿元(+10.4%),其中时效快递632亿元(+6.8%)、经济快递152亿元(+14.4%);快运196亿元(+11.5%),冷运及医药58亿元(+15.3%),同城即时配送55亿元(+38.9%)。另一大板块——供应链及国际业务收入342亿元(+9.7%),其中国际快递增长16%,欧洲跨境电商物流收入翻倍,全球化布局成效显现。这一连串亮眼数据的背后,不仅是增长的加速度,更凸显了顺丰在复杂环境下的强劲发展韧性与系统性竞争力。    但比增长更动人的,是顺丰的“格局”。同日,公司宣布启动为期9年的“共同成长持股计划”,用真金白银回馈员工。顺丰控股股东将无偿赠予不超过2亿股A股股票(约占总股本4%),启动一项为期9年、最长存续15年的“共同成长持股计划”。这不是期权,也不是打折购股,而是员工无需出资、直接持股的“硬核激励”。  更令人触动的是,据接近公司人士透露,顺丰总裁王卫还将以个人名义,向服务满10年以上的老员工发放“感谢金”,致敬他们多年来的坚守与付出。  在当下这个“反内卷”被反复提及、企业普遍收缩战线、降本增效的时代,顺丰这一步走得格外沉静,却也格外有力。它没有喊口号,而是用真金白银回答了一个问题:企业增长的果实,理应共同分享。  顺丰将股权作为激励,本质上是将增长成果转化为员工的长期权益。这不仅是一次激励机制的升级,更是一场组织理念的回归:企业真正的根基,在于人与企业的共生共长。  进一步看,这种企业与员工的“双向奔赴”,正在形成一种可持续的发展逻辑——当员工成为利益共同体,不仅能降低核心人才流失率,提升组织凝聚力,其责任感、归属感与长期主义精神也能被激活起来。这种“持股共富”的设计,构建的不只是稳固的组织生态,更是抵御周期波动的内在韧性。  从更深层审视,这一举措,既源于对自身战略路径的坚定信心,也折射出对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判断。在不确定性加剧的当下,顺丰选择用“确定性投入”来锚定未来:把人作为最重要的资产,才是穿越周期最可靠的支点。   “共同成长”模式,构建更稳固的组织生态  顺丰推出的“共同成长持股计划”,远不止是一次激励升级,更是一次组织能力的底层重构——通过将员工利益与公司长期价值深度绑定,构建高韧性、可持续的新型组织壁垒。  过去多年,快递行业普遍依赖“规模扩张—成本压缩—份额抢占”的线性增长模式。但随着消费者对服务体验要求提升、人力成本刚性上升,这一模式已逼近效益拐点。  如今,叠加“反内卷”趋势愈发明显,粗放扩张难以为继,转向有质量的规模增长已成为共识。这意味着企业必须从价格竞争转向价值竞争,重心聚焦于服务质量提升与履约确定性保障。  如何破局?如何构建高质量、可持续的服务生态?核心的一环指向组织能力的升级——它比短期资源投入更具持续性竞争力。真正的突破口,在于夯实网络稳定性,并通过增强员工的稳定性、专业性与归属感,去构筑起高质量、可持续的运营生态。  顺丰此次推出的“共同成长持股计划”,正是对这一趋势的战略回应。此次持股计划设定了9年归属期、最长15年存续期,并采用“净利润增长+个人绩效”双考核机制,未达标部分递延兑现。该设计延长了契约的时间维度,增强了互动的稳定性与可预期性,使员工从“任务执行者”转变为“价值共创者”,从而形成高稳定性组织结构。  当员工持有公司股权,其行为逻辑将发生根本性变化:服务品质不再仅受KPI考核驱动,而是源于对客户满意度、品牌声誉等长期价值的关注。这种内在动机的激发,显著提升了组织的“软实力”——包括主动服务、问题反馈、流程优化等非标准化行为,而这正是高质量服务体验的核心来源。  从本质上看,这是通过制度化、长期化的利益共享机制,重构企业与员工之间的心理契约,从而构建一个更稳固、更具韧性的组织生态。而这种生态,正在演变为未来快递行业最稀缺、也最难复制的竞争壁垒。   高质量破局,顺丰给出行业新样本  中国快递业的上半场,是一部关于速度与规模的传奇。自2014年起,业务量连续11年全球第一。2024年,全行业完成1750.8亿件包裹,月均约150亿件,仍保持双位数增长。  然而,在“量”的辉煌背后,行业也正面临“质”的挑战:价格战持续、利润微薄、服务同质、员工流失率高、客户体验波动——传统“规模驱动、成本压制”的增长模式已触及天花板。面向快递业的下半场,行业亟需一场范式革命: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从“拼量”转向“提质”,从资本驱动转向组织驱动。  顺丰正在尝试给出答案。其推出的“共同成长持股计划”,不仅是一项激励机制创新,更是在探索一条以人力资本为核心、以组织韧性为支撑、以长期价值为导向的可持续发展新路径,为整个快递行业提供了可借鉴的“新范式”。  快递的本质,是人的服务。再智能的系统、再密集的网络,最终都依赖一线员工完成履约。而服务的稳定性与客户体验的温度,恰恰取决于他们是否稳定、是否有归属、是否愿意为品牌负责。  过去,行业习惯将劳动者视为“可替换的成本”,认为只要压低派费、提高单量,就能维持效率。但这种模式的代价是显而易见的:高流动带来高培训成本,新人上岗导致服务波动,客户信任不断稀释。最终,企业陷入“越压成本,越难提升服务;越难提升服务,越只能靠低价竞争”的恶性循环。  顺丰的选择截然不同。它把控股股东的股份回馈员工,让最一线的奋斗者成为公司长期价值的共享者。这种机制设计,本质上是在重建一种长期契约关系:你为公司走得远,公司也让你分得利。  更深远的影响在于,它正在重塑行业的价值坐标。当团队稳定,服务标准才能真正落地;当员工有归属,客户体验才可能持续提升;当企业愿意为长期价值投资,品牌溢价才有可能形成。这不再是靠资本输血的扩张,而是向内挖掘组织能力的进化。  随着“反内卷”成为共识,这种以组织能力驱动价值的模式,其长期优势将愈发凸显。它指向一个新方向:从拼价格,转向拼能力;从抢份额,转向提价值;从压成本,转向稳生态。  顺丰的“共同成长”计划,或许只是开端。未来它要构建的,不再只是一个全球物流网络,而是一个让增长有温度、服务有尊严、奋斗者共享未来的价值生态。  这,或许才是高质量发展的真正答案。

上一篇:
非利息净收入同比下降4.26%,南京银行管理层谈债市策略
下一篇:
信长星许昆林会见国家能源集团董事长邹磊总经理冯来法
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