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 文章详细
广西自贸试验区钦州港片区:敢闯敢试探新路 首创改革结硕果
发布时间:2025-08-29

  六年来,广西自贸试验区钦州港片区在制度型开放的深水区持续探索,用一项项“全国首创”的硬核改革,破解发展堵点,激活市场活力,为打造西部陆海新通道国际门户港、服务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建设注入澎湃动能。    图:钦州港片区西部陆海新通道海铁联运班列/供稿单位摄  畅通“新三样”出海渠道  面对新能源汽车出口快速增长的形势,钦州港片区联合海事部门,创新推出新能源汽车铁海联运海事监管一体化改革,并通过桂渝跨区域协作、流程优化与制度创新,成功打通新能源汽车出口的“最后一公里”,为“新三样”出海注入强劲动力。  通过广西海事局与长江海事局联合建立《西部陆海新通道“渝车出海”海事监管一体化工作机制》,将监管查验环节从钦州港前移至重庆的铁路运输始发站,重庆海事部门负责新能源汽车集装箱装箱查验,钦州港凭查验结果直接放行,避免重复开箱,大幅压缩通关时间。  同时,还针对新能源汽车在铁海运输中的装箱标准差异,统一铁路与海运标准,并依托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和陆海新通道运营公司数据库,推行两地监管信息互通互认,实现“一箱到底”,彻底终结“二次拆装箱”历史。  改革后,集装箱抵港即可直接装船,运输时间可缩短约8小时,企业可节省开箱检查费约1000元/箱,并减少3-5天的滞港时间,实施至今,已累计保障1239辆重庆新能源汽车高效出海,节约企业综合成本超304万元。这一改革还吸引了比亚迪、哪吒、五菱等企业选择钦州港出海。数据显示,今年1-7月,经钦州港口岸出口汽车2.9万辆,货值16.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3.3%,50.9%。  打造RCEP贸易“快车道”  针对国际船舶通关堵点,钦州保税港区出入境边防检查部门在钦州港片区海港口岸,全国首创国际航行船舶“常货轮”管理机制,为高频次、高诚信的RCEP航线船舶提供精准服务。  首创建立“常货轮”线上动态名录库,将航线固定、船期频繁、信用良好的RCEP国家船舶及代理纳入名单,实施差异化便利服务。同时,整合“全时通”等政策,对“常货轮”实行到港即作业、入境手续作业中补办、船员换班集中或现场查验、特殊申请快速流转等超常规便利措施,实现“零延时”通关。  据统计,截至目前,已累计列入48艘“常货轮”(占口岸总出入境次数超30%),口岸船舶均次通关时间整体压缩20%、缩短约4小时,带动出入境船舶整体待泊时间显著缩短;配合“套泊热接”等模式,平均每艘次船舶靠泊时间缩短1小时,泊位利用效率提升近10%;累计减少船舶滞港时间3740余小时、减少服务对象异地往来申请耗时近60000小时,节省企业成本近1亿元(折合人民币)。  赋能临港产业加速崛起  钦州港片区锚定产业高质量发展核心需求,以“全国首创”制度设计破解临港产业发展瓶颈,通过“一主体两孵化地”“两证联办”等创新机制,为高新技术产业培育、石化产业提质提供精准制度支撑。  在高新技术产业培育赛道,针对传统科创孵化“一主体一孵化地”的空间阻隔与资源分散问题,钦州港片区联合钦州市科技局在全国首创“一主体两孵化地”科创孵化新模式。据介绍,该模式以钦州市高新技术产业服务中心为统一主体,在钦州市区与钦州港片区同步布局孵化基地,入孵企业可自主选择注册地与办公地,叠加享受两地政策红利(如税收优惠、场地补贴)及人才、技术、资金等核心要素支持,构建“跨区域协同、全要素保障”的孵化生态。  这一制度创新直接推动钦州市高新技术产业服务中心成功晋级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截至2025年8月,已累计培育高新技术企业106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74家,为片区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化发展筑牢创新根基,激发产业发展内生动力。  在石化等危化品关联产业领域,聚焦企业办理许可“多头跑、耗时长”的痛点,钦州港片区推出全国首创的“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许可和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联合审批改革(“两证联办”)。通过设立专属综合窗口,实行“一窗受理、材料整合、并联审批、统一出件”流程,即对企业名称变更、注册地址变更等简单事项,实现“即来即办”,而对需现场评审的复杂事项,整合为“一次评审、多证通办”,大幅压缩审批环节与时间成本。  作为片区绿色石化产业的重点企业之一,广西华谊氯碱化工有限公司借助该制度,仅用8个工作日便完成许可审批,较传统流程效率提升超60%。这一创新不仅减轻企业事务性负担、助力企业聚焦安全生产与产能提升,更保障了钦州港片区石化产业的高效运转,为产业延链补链强链提供稳定制度保障,也进一步推动片区向海经济核心产业持续壮大。(广西自贸办供稿)

上一篇:
小米软水双核热水器Pro上市:软水美肤,重新定义洗浴新体验
下一篇:
五粮液成立智创数字经济产业基金,出资额超10亿
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