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 文章详细
美团利润雪崩背后:外卖大战与信任危机的双重绞杀
发布时间:2025-08-29

  

  2025年8月27日,美团发布的二季度财报显示,经调整净利润从去年同期的136亿元骤降至14.93亿元,同比暴跌89%,经营利润率从13.7%断崖式下滑至0.2%。这组触目惊心的数据背后,是外卖行业战火重燃的惨烈厮杀与平台信任体系遭受的严峻挑战。当京东、抖音、饿了么等对手挥舞着百亿补贴的利刃撕开市场缺口时,美团在"保份额"与"保利润"的两难抉择中付出了沉重代价,而同期爆发的退款纠纷风波更使其陷入成本与信任的双重绞杀。

  补贴大战:防御性烧钱拖垮利润率

  这场由京东外卖发起的"品质革命"引发的行业混战,正在彻底改写外卖市场的竞争逻辑。2025年二季度,京东营销开支激增127.6%至270亿元,其"0佣金"策略和"品质配送"承诺迅速撕开市场缺口。作为市场领导者的美团被迫应战,销售及营销开支从去年同期的148亿元猛增至225亿元,增幅高达51.8%,这部分开支占总收入的比例从18%跃升至24.5%。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各大平台纷纷祭出补贴杀器:抖音推出新客首单直接补贴50元,二季度单季烧钱23亿元;淘宝闪购联合饿了么启动500亿补贴计划,推出"满25减21"甚至"0元购"等激进优惠;饿了么则通过支付宝花呗12期免息、88VIP专属红包等组合拳持续加码。

  补贴大战的直接后果是美团核心利润池的急剧萎缩。财报显示,包括外卖在内的核心本地商业收入653亿元,同比仅增长7.7%,而经营溢利却骤降75.6%至37亿元,经营利润率从25.1%腰斩至5.7%。这种"增收不增利"的困境源于平台间的囚徒困境式竞争:一杯标价35元的拿铁咖啡在多重补贴后仅售0.9元,看似消费者得利的背后,是平台将原本用于购买流量的数百亿资金直接转化为价格补贴。中国政法大学专家指出,这种低于成本的销售已涉嫌不正当竞争,而美团为保卫70%的市场份额,不得不陷入这场消耗战。

  更值得警惕的是,补贴带来的订单增长并未转化为可持续的盈利模式。虽然美团App月活跃用户突破5亿,日订单量屡创新高,但新业务经营亏损从去年同期的7亿元激增至147.8亿元,直接导致公司整体经营利润由盈转亏,亏损达9亿元。这种防御性烧钱策略严重透支了利润空间,当行业整体陷入"不补贴无订单"的恶性循环时,美团的规模效应优势被大幅削弱。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竞争法中心研究员王轩分析认为,平台将流量采购费用转化为直接补贴,虽短期提升了获客效率,却埋下了长期盈利能力受损的隐患。

  退款风波:信任赤字推高隐性成本

  就在美团为应对外部竞争焦头烂额之际,内部服务体系的漏洞开始集中爆发。2025年8月,黑猫投诉平台集中出现大量美团骑手与用户的退款纠纷投诉。一位骑手申诉称,顾客无证据申请退款,平台未核实便直接退款并对其罚款;另一位骑手因提前送达顾客满意的订单仍被处罚150元,申诉时遭遇"霸王条款"拒绝。这些个案暴露出的不仅是客服审核机制的粗放,更是平台规则设计的系统性缺陷。

  退款纠纷的频发直接推高了美团的运营成本与信任成本。从经济角度看,每笔争议退款都伴随着客服介入、纠纷调解、罚款申诉等流程,这些隐性成本并未单独核算却真实存在。更严重的是"信任税"的累积效应:当骑手因不合理罚款降低服务积极性,当商家因补贴分摊规则模糊而选择观望,当消费者对退款规则产生质疑时,平台多年构建的生态信任正在被侵蚀。北京工商大学教授周清杰指出,短期消费者看似从补贴中获利,但长期来看,价格恶性竞争必然导致服务质量下降和食品安全隐患,最终损害所有参与者利益。

  监管层的介入更使这场信任危机雪上加霜。8月23日,国家发改委、市场监管总局、国家网信办联合起草的《互联网平台价格行为规则(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明确要求平台不得虚假宣传补贴金额,不得低于成本销售,并需在显著位置标示促销活动规则。此前市场监管总局已约谈包括美团在内的三家平台企业,要求规范促销行为,构建多方共赢生态。这些监管要求意味着美团不仅要承担显性的合规成本,更需重构其退款审核、骑手管理等内部机制,这对于正处利润寒冬的美团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

  破局之路:从价格战到价值战的转型阵痛

  面对利润雪崩与信任危机的双重挑战,美团的破局之道在于尽快跳出价格战泥潭,转向价值竞争的新赛道。财报数据显示,美团在无人机配送、智能调度等技术领域持续投入,2025年3月其深圳无人机配送单日已突破10万单,技术驱动的效率提升正在部分抵消人工成本上涨压力。但这种转型需要时间,在新业务亏损扩大至19亿元的背景下,如何平衡短期盈利与长期投入成为战略抉择的关键。

  行业竞争正在呈现新的分化趋势,为美团提供了差异化竞争的可能。抖音外卖凭借"内容种草+即时消费"的闭环模式,订单增速高达150%;饿了么依托阿里生态聚焦高端市场,品质外卖占比已达45%;京东则通过"全托管"服务破解履约难题。这种多极化格局下,美团的优势在于7.8亿用户的行为数据积累和覆盖最广的配送网络,若能将数据优势转化为精准服务能力,而非简单的广告轰炸,或将打开新的增长空间。

  监管政策的完善反而可能成为行业健康发展的契机。《互联网平台价格行为规则》要求的补贴透明化,有助于遏制恶性竞争,而商家协商机制的建立则能缓解平台与商户的紧张关系。美团已表态将规范促销行为,保障商家自主定价权,并建立专项严查机制。这些举措若能落到实处,既能降低合规风险,也能逐步修复信任赤字,为利润回升创造条件。

  中国外卖市场规模预计2025年突破2.5万亿元,年均增速超10%的基本面并未改变,下沉市场与即时零售的增量空间依然广阔。对于美团而言,当前的利润暴跌既是行业洗牌的阵痛,也是战略转型的契机。当补贴的潮水退去,真正决定平台价值的仍是服务质量、配送效率与生态协同能力。美团能否走出困境,不仅关乎一家企业的兴衰,更将定义中国本地生活服务行业从"规模扩张"到"高质量发展"的转型路径。在这场关乎未来十年话语权的战争中,利润雪崩或许正是行业价值重构的开始。

上一篇:
空调市场格局初定,老牌企业稳坐前三,新兴品牌挑战何在?
下一篇:
豪华颜值+越级底盘驾控!全新深蓝S07成都车展诠释新央企硬核实力
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