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 文章详细
多维度发力 畅通“新三样”出海通道
发布时间:2025-08-29

  8月25日上午,国新办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  发布会上介绍,“十四五”以来,我国出口“含新量”更足,2024年“新三样”出口比2020年增长2.6倍。  港口筑基——  驱动万亿外贸市场  近年来,中国沿海港口凭借强劲的吞吐能力与高效的航线网络,成为“新三样”驶向全球的核心枢纽。2025年上半年,中国主要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89亿吨,同比增长4%,一条条连接全球的蓝色动脉,为外贸注入澎湃动能。  在出口商品中,“新三样”正以其强劲的增长势头和巨大的发展潜力,成为中国外贸结构优化升级的关键动力。数据显示,2023年“新三样”合计出口突破1.06万亿元,2025年上半年逆势增长12.7%,成为中国外贸结构优化的关键动力。  “新三样”释放外贸新动能,正是依托于港口航线网络不断扩大、港口作业效率跃升。  “十四五”期间,中国港口万吨级以上泊位新增379个、总量达2971个,沿海港口重要港区铁路进港率超70%,形成了多个世界级港口群。  2024年,中国港口平均每小时吞吐3.8万标箱,10个样本港口集装箱船舶直靠率达89%,锚地平均等待时间缩短至19小时,服务效率同比提升1%。2025年上半年,青岛、天津、泉州、珠海等港口还新增直航拉美、非洲、东南亚航线,进一步拓宽“新三样”出海路径。  智慧技术的深度应用让港口承载力实现质的飞跃。当前,5G、人工智能、大数据广泛渗透到码头运营中,大幅提升“新三样”这类复杂货物的周转效率。同时,沿海主要港口与中欧班列、西部陆海新通道深化联动,构建起“海陆空铁”立体化物流体系,为外贸企业提供多样化、韧性强的供应链解决方案。  当“新三样”的巨轮从厦门、天津、泉州、珠海等港口鸣笛起航,一个由港口驱动的万亿级外贸新生态已蔚然成势。它托举的不仅是“新三样”破浪出海,更是中国在全球产业变革浪潮中锚定未来的战略支点。  内陆破壁——  出口向“新”攀升  8月15日15时,在武汉阳逻港一期码头,汉口出入境边防检查站民警正为“华航汉亚2号”办理前往韩国釜山的出境检查手续。这是武汉港今年的第100艘次出入境船舶,与去年同期的67艘次相比,增长49%。  航线加密的同时,出口货物品类也在升级。武汉新港大通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2025年武汉港出口清单中新增新能源汽车、锂电池等“新三样”产品,依托直航日韩、东南亚的航线网络,湖北与东亚、东南亚地区的产业链供应链联系愈发紧密,从传统农副产品、汽配出口,逐步向高端制造产品出海转型。  为保障“新三样”等时效性要求高、运输流程复杂的产品高效出海,武汉海关与边检部门推出“组合式”通关服务。武汉海关全面推广“船边直提”“抵港直装”监管模式,企业可在货物启运前通过线上平台完成报关、税费缴纳等全流程手续,船舶抵港后若无需查验,货物可直接装船出海或提离码头,大幅压缩滞港时间;同时开通“7×24小时”通关通道,对直航船舶实行“随到随查”,避免因通关时效影响船期。汉口边检站则针对直航船舶实施“一船一策”定制化服务:中国籍船舶可享受出入境手续“一站办结”、免登轮检查,船员通过“刷脸”验证、电子登记即可完成通关,整体通关等待时间缩短30%以上。  不止于内河港口,内陆开放平台同样成为“新三样”出海的重要支撑。作为全国综保区的“排头兵”,成都高新综保区2025年上半年进出口值达2673.2亿元,同比增长13.5%,进出口总值继续稳居全国综合保税区首位,成为西部外贸增长的核心引擎。  成都海关相关负责人介绍,2025年前7月,成都外贸“新三样”产品出口表现尤为亮眼:合计出口166.5亿元,同比增长88.7%,其中光伏产品、锂离子蓄电池出口增速更是呈现爆发式增长,分别同比激增280.9%、1021.3%。  从长江水道到内陆综保区,中西部地区正通过“内河+内陆”协同发力,为“新三样”打通更便捷的出海路径。  制度创新——  “出海口”搬到“家门口”  对于安徽这样的内陆省份,“新三样”出海曾面临中转繁琐、成本高企的难题。为此,安徽自贸试验区通过“水水中转”“一单制”“一箱制”等制度创新,打破区域壁垒,让“新三样”在“家门口”就能高效出海。  合肥派河港的改革率先破局。作为江淮运河上首座集装箱码头,派河港已与大众、江淮、比亚迪、国轩高科、阳光新能源等企业达成常态化合作,“新三样”货物占比约二成。  此前,安徽“新三样”需经公路运至南京、太仓、上海等出海口中转,且因属于第九类危险品,中转时面临重复申报、开箱检查等复杂程序。2025年,派河港取得第九类危险货物港口装卸作业资质,创新推出“水水中转”模式,货物可从合肥直接水运至出海口,新增“家门口”出海通道。  “一单制”“一箱制”则进一步打通监管堵点。针对危险货物水路运输重复申报问题,合肥交通运输局与上海海事局协同推进监管,将两地两次独立申报合并为一次,企业提交一次材料即可,两地海事互认货物安全适运声明书与船舶申报单;“一箱制”实现长三角区域装箱环节检查、船舶适载许可、货物适运报告结果互认,做到“全过程不开箱”。  2025年上半年,安徽全省出口“新三样”371.3亿元,同比增长67.8%,占全省出口总值的12%,改革成效显著——企业单箱综合物流成本降低3000元至5000元,拆装箱时间减少1天至2天,较公路运输物流成本下降约15%。  芜湖港的跨省联动改革同样亮眼。2025年上半年,芜湖“新三样”出口127亿元,同比激增490%,芜湖港出口“新三样”1.63万标箱,是去年同期的3.6倍。这一成绩源于2024年下半年芜湖与上海海事部门的双向联动:推出“一箱制”“一单制”试点,经芜湖港检查的集装箱在上海无需二次开箱,企业一次申报即可通关,业务审批由“串联”变“并联”,实现“一次委托、一单到底、一箱直达”。改革后,每单申报时间缩短25%,每个集装箱物流成本节省超1500元。  “目前,我们正将沪芜改革的经验,向我局下辖的重庆、武汉、九江等12个分支海事局全线推广。”长江海事局危管防污处副处长彭宏恺介绍,这项改革正在从沪芜区域协同迈向更深层次的制度创新,加快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上一篇:
锚定“便捷 高效 智慧” 中国物流以创新破局书写高质量答卷
下一篇:
江苏银行半年赚超200亿,下半场态势如何走?谁是关键
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