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 文章详细
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技能立校 创新育人 赋能乡村振兴
发布时间:2025-08-29

  近日,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系师生走进唐山市遵化市“第七届全国文明村镇”惠营房村,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拜访第五批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马兰峪铁画”传承人洪鑫,参观全国手工金银器行业龙头企业蟠龙工艺,通过史料考证、工艺实践与创新传播,助力乡村振兴,推动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一直以来,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坚持“技能立校”,专业技能培养紧密对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创新构建“三维驱动、四阶递进、五育融合”的实践育人体系,组织引导师生深入乡村一线,共同探索产业、政府、院校、乡村多方协同的育人模式。  三维驱动:筑牢“技能立校”,赋能乡村振兴的战略支柱  构建“政治引领、专业赋能、社会服务”三维协同驱动全过程育人框架,服务乡村振兴。  坚持政治引领,走入乡村地头。依托张家口石缸房村驻村帮扶实践和红色教育(“塞罕坝精神”研学、“狼牙山五壮士”宣讲等),强化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驻村教师带领学生深入田间地头。近五年,组织干部120余人次深入石缸房村开展帮扶工作,400余名师生走进石缸房村、张麻湾村等多个村落开展“四必访”、红色宣讲、主题实践调研等志愿服务。电商团队服务范围从2019年的1个村庄,扩展到28个村落,帮助农产品“拓宽销路”,已带动2263名志愿者参与,组建了校级团队“风动碳中和乡村振兴促进团”,开展公益宣讲近20场,惠及村民7000余人,形成“技能+思政”的育人范式。  坚持专业赋能,对接产业链条。将专业课堂转化成“助农直播间”,实训工坊升级为“乡村振兴服务台”,打通能力培养“最后一公里”。学院以电子商务、市场营销、数字媒体等专业群为核心,整合物流、营销、设计等专业资源,打造“能源电商梦工坊”实战平台,组建跨专业师生团队,开发“绿色农产认购系统”“非遗产品数字展销”等9类助农模块,通过农产品销售网站、直播平台构建“识用户—选产品—定模式—精推广”的实战流程,学生通过跨专业协作,参与农产品包装设计、直播话术撰写、物流方案优化、“一物一码”溯源系统开发与应用等全链条实践,实现专业技能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将课堂延伸至产业链。  坚持社会服务,反哺乡村振兴。学院联合唐山文旅集团、唐山乡伊香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等企业共建乡村实践实训基地,承接滦南县鸡毛掸子非遗产品营销、迁安市板栗直播、唐山文旅集团“河头老街”文旅直播项目等政府服务项目,推动“电商惠农平台”“非遗传播”“预制菜数字营销”等项目落地;同时,工程测量专业师生为石缸房村绘制数字化村居地图,光伏发电专业为康保县风光电场提供设备运维方案,形成“技能赋能乡村、教育反哺社会”的生态闭环。  四阶递进:设计能力成长的螺旋进阶路径  学院创新构建“认知浸润—技能实训—项目实战—价值升华”的四阶能力进阶机制,旨在解决技能培养与价值塑造“两张皮”的问题,推动专业技能水平与思想精神境界同步跃升。  在认知浸润阶段,通过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双向融合,将乡村振兴案例、政策解读融入电子商务等专业教学。例如,组织学生研读驻村工作组油鸡收购方案等原始档案,通过“助农收益计算”“物流成本分析”等情景教学强化使命意识;在迁安市铁栗直播项目实施过程中,带领学生调研唐山农产品销售困境,学习先进模式,通过数据分析模型设计营销流程,引导学生理解“科技兴农”的内涵。  在技能实训阶段,通过“老带新”社团训练、省级直播电商大赛等平台,依托省级精品课《网络营销》开发“助农直播”虚拟仿真模块,学生在校内“能源电商梦工坊”完成选品策划、短视频制作等基础训练,不断锤炼学生实操能力,近三年受训学生获职业技能证书达标率提升至98%;师生获得在国家级专业竞赛中获奖2人、在省级专业竞赛中获奖136人,连续5年就业率超过98%。  在项目实战阶段,实施“繁星志愿接力计划”,推进“真枪真刀”实战,接续组织学生赴石缸房村开展墙体彩绘、地形测绘;联合唐山乡伊香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开展“铁栗公益直播”,为农民增收提供直销渠道,学生获“阎家店镇直播助农大使”称号;在开滦国家矿山公园设计文旅文创产品,将工运历史转化为青年话语传播;2024年获省级青年志愿服务公益创业赛示范项目的电商惠农平台项目,累计吸纳电子商务、市场营销、物流管理、大数据会计等专业学生800余人,衍生出冷链物流优化、农产品电商精准帮扶平台开发、非遗文创IP等多项创新课题,学院教师团队撰写的3份电商专报获政府采纳,孵化“振兴商贸有限公司”等社会企业,相关教学案例获全国教师信息素养标杆奖。  在价值升华阶段,引导学生从服务成果中提炼精神价值,通过撰写驻村日志和调研报告、助农成果展演等活动引导学生深化理论认知;石缸房村村民致谢视频成为新生入学教育素材;电商团队将石缸房村人均收入的提升实践数据写入调查报告,“为老乡增收”成为学生专业技能评比的核心评价指标,使学生深刻体会专业技能的社会价值。近三年,学生乡村振兴志愿服务时长超10万小时,全国优秀共青团员宁晨宇等7人投身西部计划。  五育融合:构建以技能实践为核心的“增值型”评价闭环  学院以“五育融合”指导学生评价体系系统性革新,将学生在乡村振兴实践中的技能表现、价值贡献、综合素养提升作为评价的核心内容,学院及各系部制定《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实施办法》及细化方案,将乡村振兴实践纳入德智体美劳五维评价体系。  德育评价聚焦家国情怀培育,将学生在服务乡村中的专业技能贡献度作为德育实践的重要观测点,把助农直播场次、志愿服务累计时长、撰写调研报告提升思政意识等纳入德育实践计分;智育评价突出专业技能应用,大幅提升了对学生专业技能在真实场景中应用效果和创新成果的评价权重,学生在各级各类专业技能竞赛及创新创业类竞赛中获奖、服务乡村项目中完成的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创新成果,可按不同等级获得智育加分;体育评价关注意志品质锤炼,将学生在服务乡村过程中参与的、需要较强体力付出和意志支撑的活动纳入体育实践成绩考核,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培养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为其未来在基层或艰苦行业运用专业技能奠定身心基础;美育评价强调文化传承创新,评价体系高度认可学生在运用艺术设计专业技能服务乡村文化振兴方面的成果,如非遗产品包装设计、乡村景观短视频创作、文化墙绘制等作品可置换美育学分,学院“手绘靓家园”项目获评省级优秀志愿服务品牌项目,正是美育评价引导下产生的优秀成果;劳育评价紧扣工匠精神养成,将劳育评价与专业技能实践紧密结合,设置劳动实践必修课程模块,对助农服务进行课时认证,特别强调对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表现出的职业态度、规范操作、安全意识、质量意识、效率意识以及解决实际技术难题的钻研精神进行评价。  五育融合评价与学生成长发展紧密挂钩,测评结果直接关联奖学金评定与单项奖评选。近两年,学院学生获评全国优秀共青团员、河北省青年五四奖章、河北省国资委优秀共青团员、河北省优秀学生干部、河北省三好学生、河北省暑期三下乡先进个人等荣誉50余人,团队斩获国家级“三下乡”优秀集体荣誉;学生获得国家奖学金48人;学院专项表彰890人次获得校级实践先进个人。  (信息内容转自开滦集团网站)

上一篇:
固生堂(02273.HK)2025上半年业绩亮眼:净利增长41.6%,彰显卓越经营韧性与盈利质量
下一篇:
沧州两家!“2025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公布
Title